第三十一章 一路見聞
陸遠離開沼澤之後,繼續往西行進。
第三天,他再次遇到了亞馬遜河的一條支流。
亞馬遜河的支流實在是太多來了,陸遠也搞不清楚這條支流叫什麽名字。
不過這條河的河水倒是非常清澈。在河道中陸遠發現了河馬群。
這個發現讓陸遠大為震驚,他忍不住揉了揉自己的眼睛懷疑自己看錯了!
陸遠對各種野生動物一向都比較感興趣。河馬的一些基本資料他也是了解過的。
河馬是哺乳綱、鯨偶蹄目中最大型雜食性淡水物種。是陸地上僅次於象和犀牛的第三大哺乳動物。
體長一般在35-45米,尾長約56厘米,體重3000-3500千克。
不過河馬的身高比較矮,肩高一般隻有140-165厘米,有一張特別大的嘴,比陸地上任何一種動物的嘴都大,並且足可以張開呈90度角。
河馬的軀體粗圓,四肢很短,腳有4個趾,腦袋碩大,眼睛、耳朵和尾巴都比較小,下犬齒巨大,皮較厚,除吻部、尾、耳有稀疏的毛外,全身皮膚裸露,呈紫褐色。
主要生活於非洲熱帶水草豐盛地區,常由10餘隻組成群體,有時也能結成上百隻的大群。
單獨的河馬多是由群中被逐出的成年雄獸;白天幾乎全在水中,食水草,日食量100千克以上。
水草缺少時,便在夜間上岸覓食植物或農作物。
它們懼冷喜暖,可以沿著河底潛行5-10分鍾;在交 配季節,雄性間時有爭鬥。
河馬是地球上已經存在很長時間的生物。
它們的祖先在5500萬年前就已經行走在地球上。
在很長一段時間人們都把河馬與豬聯係在一起,認為兩者屬於近親。
但是直到1985年,才有證據表明河馬與豬無關。
現在堅持進化論的科學家則認為河馬與鯨豚擁有同樣的祖先。
他們的祖先在5400萬年前形成兩獨立的演化支。
一個分支最終演變成鯨和海豚。
另一個分支逐漸演化成了石炭獸。
石炭獸的其中一支最終進化為了河馬。
從現在考古學家發現的化石來看,河馬最先出現在昆侖洲地區。
最新的研究則認為河馬類物種曾經遍布歐亞大陸,不過因為人類活動的原因,大部分地區的河馬已經滅絕了。
陸遠之所以會感覺非常震驚是因為,對外的資料顯示,美洲地區是沒有河馬的。
雖然在一些探險者的日記中提到過亞馬遜地區有河馬但一直不被科學界所承認。
與此相同的還有,17世界西國冒險者曾經記載在亞馬遜地區發現了一條長達46米的巨蟒。
還有長達15米的鱷魚,但這些也都一直不被科學界所承認。
科學家認為這違背了進化論的遠離,地球生物的進化應該是身體逐漸變小。
而且以地球現在的環境不可能再出現史前時期的龐然巨獸。
不過還是有一小撮人不認同這個理論,他們也多次想要證明。
但這些人組織的探險隊,在深入亞馬遜叢林之後,很多都一去不返,偶爾有返回的也沒有太大的收獲。
沒想到如今在自己麵前居然真的出現了一個河馬群,這如何能不讓陸遠震驚。
陸遠試圖靠近一點觀察這群河馬。
忽然他發現水中似乎有東西正在向河馬靠近。
定睛一看,原來是一隻凱門鱷。看見那隻凱門鱷,陸遠反而停了下來。
凱門鱷悄悄的接近了河馬群,突然襲擊之下,順利的捕殺了一隻河馬幼崽。
就在陸遠以為事情已經結束了的時候。
突然,一頭比普通河馬龐大幾圈的雄性河馬發難了,一聲嘶吼,猛然向不遠處的凱門鱷發動了攻擊,傾盆大口狠狠咬向凱門鱷。
凱門鱷顯然沒有準備,被咬個正著。
在陸遠驚詫的目光中,凱門鱷居然被河馬一口咬成了兩截。
這個結果完全出呼陸遠的預料,雖然從河馬的資料上看,河馬擁有驚人的咬合力,但萬萬沒想到,它居然能到達一口咬死成年凱門鱷的程度。
難道這裏的河馬也出現了變異。
好奇之下,陸遠快速查找起河馬的各種資料來。
原來河馬居然還是一種高度危險的動物,它的脾氣非常暴躁。
尤其是雄性河馬經常會主動攻擊各種動物,而且也其它猛獸不同。
其它猛獸攻擊其他動物主要是為了捕食,平時很少主動攻擊其它動物。
而河馬則完全不同,它攻擊其它動物,多數情況下都跟食物沒有關係。
在河馬生活區域內,也經常出現河馬主動攻擊人類的事件。
每年都有不少人命喪河馬之口。
不但如此,河馬這種非理性的動物,還非常講究地盤勢力,即使是在同一個河馬群內也經常發生瘋狂的打鬥。
每年都有不少的小河馬死於成年河馬打鬥引起的混亂之中。
那隻成年河馬一口咬死凱門鱷後,陸遠取出攝像機準備繼續觀察河馬群。
他想弄清楚這突然出現的亞馬遜河馬與其他地方的河馬有什麽不一樣的地方。
就在這時,他的攝像機突然捕捉到了一個奇怪的生物。
陸遠精神一震,他發現那是一條,體長大約8、9米的大型魚類。
外表看起來非常凶猛,身體極其強壯,頭部與頸部覆蓋著厚重且堅硬的外骨骼,它的背部顏色較深,腹部被遮住了暫時看不見。
這時,那條奇怪的魚,突然從水中躍出,一口咬中了河馬
河馬仿佛是紙糊的一般,被它輕而易舉的被咬成碎塊。
“這是,鄧氏魚?”陸遠在心中驚呼。
這條魚的外形看上去非常像是傳說中的鄧氏魚。
“這裏怎麽會有鄧氏魚的存在,它可是誌留紀和泥盆紀時代的生物了!”
鄧氏魚是恐魚科的代表性成員,是已知盾皮魚家族中體型最大的成員,生存於36億至415億年前。
是誌留紀和泥盆紀海洋的絕對霸主。在地球已知生物中,鄧氏魚擁有最大的咬合力。
鯊魚一直被人們視為海洋中最為凶猛的動物。但是與鄧氏魚相比,它就完全不夠看了。
一頭成年的鯊魚咬合力不過隻有1頓左右。
但鄧氏魚咬合力卻高達5噸以上,是迄今發現的撕咬力最強的生物。
鯊魚來到它的麵前,它一口就能將其撕成兩半!
在鄧氏魚生存的時代,絕對是位於當時海洋的食物鏈頂端,可以捕食泥盆紀海洋裏的任何一種生物。
它很可能是地球上第一種統治海洋的生物。
它的存在比陸上第一隻恐龍的誕生還要早175億年。
鄧氏魚雖然強大,但巨大的身軀和體型極大地影響了鄧氏魚的運動速度和靈敏度。
這使得它在進化過程中漸漸輸給了小小的鯊魚和其他肉食魚類。
再加上地球的環境變化,最終漸漸離開了生物繁衍進化的舞台。
陸遠心中百思不得其解,早就應該滅絕了的鄧氏魚怎麽還會存活在此地,而且這裏可是淡水河啊,而鄧氏魚卻是海洋生物。
“難道這是鄧氏魚進化後從產物?”
陸遠思忖片刻之後暫時放棄了觀察河馬群。
而是對這條“鄧氏魚”進行了追蹤觀察。
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陸遠認為這條魚應該是一條進化過了的鄧氏魚。
根據這段時間的觀察,它的咬合力應該不到3噸,不過仍然遠遠強過鯊魚。
與咬合力下降相對應的是,它的速度明顯比它的祖先快了很多,難怪能夠生存下來。
或許已經不應該再把它叫做“鄧氏魚了!”
陸遠笑了笑,收起了攝像機。這些問題還是交給生物學家來討論吧。
陸遠覺得回去之後就把這些資料送給諸夏的生物學家進行研究。
離開鄧氏魚的生活區,陸遠繼續向傳說中的卡拉帝國前進。
這天陸遠正在拍攝一隻奇怪的植物,忽然聽見無數動物奔跑的聲音。
陸遠一愣,趕緊直起腰來。
不一會兒無數動物從他身邊倉惶的奔逃而過。似乎有什麽災難即將降臨。
半個小時後,陸遠眼前出現了讓他全身發麻的一幕。
成千上萬隻螞蟻,像一個個訓練有素的軍人一般,組成了一個強大的螞蟻軍團,正如潮水一般席卷而來。
“行軍蟻!”
行軍蟻又稱軍團蟻,別看它們個頭小。但他們卻是亞馬遜叢林中真正的頂級掠食者。
它們與其它螞蟻不同之處就是它們會聚集在一起組成侵略小組。
侵略小組會在陸地上行走,攻擊獵物。行軍蟻通常是組成一個大軍隊捕獵。
它們一遇到獵物便會用顎把獵物撕碎,在附近把獵物吃完,便會到別的地方繼續捕獵。
在尋找獵物的同時,體型較大的行軍蟻會站在行軍蟻軍隊的附近保護軍隊。
行軍蟻集體捕食獵物的時候,它們出發時排成密集及規則的縱隊,而有些軍蟻采取廣闊的橫隊隊形前進。
它們一離開宿營地,就分支再分支,包抄並圍攻獵取對象!所有的軟體昆蟲和活動遲緩的昆蟲,都會成為它們的口中物。
行軍蟻一旦出動,就如同洶湧的潮水,任何擋在它們麵前的動物都會被它們所撕碎。
它們是亞馬遜雨林中真正的掠食霸主,貨真價實的超級捕獵者。
即使是鱷魚、森蚺、美洲虎這些的站在食物鏈頂端的猛獸,在麵對行軍蟻是也隻能倉皇而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