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武周」
()武周(690年-705年),是武則天建立的王朝。唐載初元年(690年)九月九ri,武則天廢黜唐睿宗李旦稱帝,襲用周朝國號,改國號為周,定都神都(洛陽),改元天授,史稱武周。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獲普遍承認的女皇帝,前後掌權40多年。武則天是該朝代唯一的皇帝。武周仍然襲用唐制,武則天既是兩個唐朝皇帝的生母,又在死前被迫恢復唐朝,故歷史上一般不把武周視為單獨的朝代,慣例上把武周計入唐朝,武周時代計入唐朝統治年數。
簡介
武周(690年-705年),是武則天建立的王朝,史稱武周。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獲普遍承認的女皇帝,前後掌權40多年。武則天是該朝代唯一的皇帝。
武周仍然襲用唐制,武則天既是兩個唐朝皇帝的生母,死前又恢復唐朝,故此歷史上一般不把武周視為單獨的朝代,慣例上把武周計入唐朝帝系,武周時期計入唐朝統治年數弘道元年(683),高宗病逝,太子李顯即位,是為中宗,「尊武後為皇太后,政事咸取決焉」。次年九月,太后廢黜中宗為廬陵王,立中宗弟豫王李旦為帝,是為睿宗,改嗣聖元年為光宅元年,由太后臨朝改制。天授元年(690)九月,太后宣布革命,改唐為周,自稱聖神皇帝,降唐帝為皇嗣,追尊武氏祖先為帝,立太廟於神都洛陽,改置社稷,改載初元年為天授元年,後來又先後改元長壽、延載、天冊萬歲、萬歲通天、萬歲登封、神功、聖歷、久視、大足、長安,在位凡十五年。如果從立為皇后之ri與高宗共同執政時算起,至神龍元年(705)中宗複位時為止,武則天前後執政達五十餘年之久。她是中國歷史上正式稱帝的唯一女皇帝。
武則天出身勛貴家庭,對於歷代興亡及政治得失頗有了解;又侍奉唐太宗多年,「貞觀之治」對她有深刻的影響,所以她在執政的五十年間不少政策措施基本上是沿著「貞觀之治」的道路繼續前進的,但有她自己的特se。
武則天一生中也存在著不少的缺點和錯誤。晚年時期,她逐漸走向奢侈腐化,大修宮殿、佛寺,「ri役萬人,采木江嶺,數年之間所費以億萬計,府藏為之耗竭」;「所在公私田宅,多為僧有」;又修建歌功頌德的「天樞」:「天樞成,高一百五尺,徑十二尺,八面,各徑五尺。下為鐵山,周百七十尺,以銅為蟠龍麒麟繞之;上為騰雲承露盤,徑三丈,四龍人立捧火珠,高一丈.……太后自書其榜曰:『大周萬國頌德天樞。』」她寵信張易之、張昌宗、武三思等小人,朝廷政治也逐漸**下去。在鎮壓反對勢力的過程中,信用一些貪贓枉法的酷吏,大肆羅織株連,濫殺了一些無辜臣民。
神龍元年(705)正月,武則天病危,宰相張柬之、崔玄等聯絡文武官員多人率領禁軍入宮,逼迫武則天退位,擁戴中宗複位,復國號為唐,上太后尊號為則天大聖皇帝,徙居上陽宮。這年十一月,太后病逝,終年八十二歲,與高宗合葬乾陵,謚曰則天大聖皇后,玄宗開元四年,追號「則天皇后」,後代沿用了這一稱號。武則天除治理政事外,還愛好文學、書法。《舊唐書》稱其「著有文集一百二十卷,藏於秘閣」。宋人《宣和書譜》稱:「武后本喜作字,初得晉王導十世孫王方慶者家藏祖父二十八人書跡,摹拓把玩,自此筆力益進,其行駸駸稍能,有丈夫勝氣。」傳世書跡有《薦福寺題額》、《崇福寺題額》、《周升仙太子碑》等。《宣和書譜》又稱宋時御府藏有武后《夜宴詩》。可惜這些墨跡大都散失了。
政治
善言納諫
善於納諫,是封建統治經驗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武則天對此有深刻的理解,在建言十二事中,「廣言路」、「杜讒口」,也佔了重要地位。垂拱二年(686)三月,「太后命鑄銅為匭。其東曰:『延恩』,獻賦頌、求仕進者投之;南曰:『招諫』,言朝政得失者投之;西曰:『伸冤』,有冤抑者投之;北曰:『通玄』,言天象災變及軍機密計者投之」。銅匭設在朝堂上,鼓勵群臣上書言事。
武則天雖然政令嚴明,刑罰嚴峻,「當其忍斷,雖甚愛,不少隱也」。但是她對於直言敢諫的臣民卻十分敬重,盡量採納他們的建議,即使言語有所冒犯,也能加以寬容,免予追究。茲舉數例以明之:「太后信重內史梁文惠公狄仁傑,群臣莫及,常謂之國老而不名。仁傑《資治通鑒》卷二○三,高宗弘道元年。
好面引廷爭,太后每曲意從之。」長安元年(701)三月,「大雪,蘇味道以為瑞,帥百官入賀。殿中侍御史王求禮止之曰:『三月雪為瑞雪,臘月雷為瑞雷乎?』味道不從。既入,求禮獨不賀,進言曰:『今陽和布氣,草木發榮,而寒雪為災,豈得誣以為瑞!賀者皆諂諛之士也。』太後為之罷朝。」長安元年,武邑(今屬河北)人蘇安恆上疏勸說太后「何不禪位東宮?」並將武氏諸王「黜為公侯」。「疏奏,太后召見,賜食,慰諭而遣之」。長安二年五月,「蘇安恆復上書曰:『臣聞天下者,神堯、文武之天下也。陛下雖居正統,實因唐氏舊居。當今太子追回,年德俱盛,陛下貪其寶位而忘母子深恩,將何聖顏以見唐家宗廟,將何誥命以謁大帝之陵?臣以為天心人事,還歸李家。陛下雖安天位,殊不知物極則反,器滿必傾。臣何惜一朝之命而不安萬乘之國哉!』太后亦不之罪。」「太后又多選美少年為奉宸(府)內供奉,右補闕朱敬則諫曰:『陛下內寵有(張)易之、(張)昌宗足矣。臣聞右監門衛長史侯祥等,明自媒炫,丑慢不恥,求為奉宸內供奉,無禮無儀,溢於朝聽。臣職在諫諍,不敢不奏。』太后勞之曰:『非卿直言,朕不知此』。賜彩百段。」長安二年十一月,「監察御史魏靖上疏,以為『陛下既知來俊臣之jian,處以極法,乞詳覆俊臣等所推大獄,伸其枉濫』。太后乃命監察御史蘇頲按覆俊臣舊獄,由是雪免者甚眾。」長壽元年(692)一月,「太后引見存撫使所舉人,無問賢愚,悉加擢用,高者試鳳閣舍人、給事中,次試員外郎、侍御史、補闕、拾遺、校書郎,試官自此始。時人為之語曰:『補闕連車載,拾遺平斗量,欋推侍御史,碗脫尚書郎。』有舉人沈全交續之曰:『糊心存撫使,眯目聖神皇。』為御史紀先知所擒,劾其誹謗朝政,請杖之朝堂,然後付法。太后笑曰:『但使卿等不濫,何恤人言!宜釋其罪。』先知大慚。」從以上事例中,可見武則天的勇於納諫,善於納諫,比起唐太宗並不遜se。雖然有人在諫諍中直言不諱,觸犯她的**,或是勸她退位,或是涉及她的私生活,甚至有人背後議論她的缺點;但她能大度包容,並不降罪,有的還受到獎賞,比如在諫諍中涉及她個人私生活的朱敬則就得到賞賜,後來被提拔到宰相地位。同時她對在鎮壓反對勢力的過程中放縱酷吏濫殺無辜等缺點並不完全回護,平反了不少的冤假錯案。在她統治時期,很少有人因為直諫獲罪的,因之直言敢諫在朝中蔚然成風,使下情得以上達,這對於改革弊政、促進政治清明起了很大的作用。
整頓吏治
武則天承襲貞觀年間整頓吏治、嚴懲貪污的政策,「嘗與宰相議及刺史縣令」,並派遣「使者以六條察州縣」,考核州縣官吏是否清正稱職。對於貪贓枉法官吏,不論官位高低,一律嚴懲不貸,如宰相李迥秀「頗受賄賂,監察御史馬懷素彈奏之,迥秀貶廬州刺史」;又如宰相蘇味道「謁歸葬其父,制州縣供葬事。味道因之侵毀鄉人墓田,役使過度,監察御史蕭至忠劾奏之,左遷坊州刺史」。武則天所親信的酷吏來俊臣「納賈人金,為御史紀履忠所劾,下獄當死。后忠其上變,得不誅,免為民」。另一親信酷吏索元禮「以苛猛,復受賕,后厭眾望,收下吏,……死獄中」。反之,對於賢纔則破格拔擢。武則天對於為官清正、正直不阿的臣僚是非常器重的,對於有才能有學識的人士是非常賞識的,一一加以重用。例如:「侍御史張循憲為河東採訪使,有疑事不能決,病之,問侍吏曰:『此有佳客,可與議事者乎?』吏言前平鄉尉猗氏張嘉貞有異才,循憲召見,詢以事;嘉貞為條析理分,莫不洗然。循憲因請為奏,皆意所未及。循憲還,見太后,太后善其奏。循憲具言嘉貞所為,且請以己官授之。太后曰:『朕寧無一官自進賢耶?』因召嘉貞,入見內殿,與語,大悅,拜為監察御史;擢循憲司勛郎中,賞其得人也。」張嘉貞後為玄宗朝有名宰相。
「天官侍郎安平崔玄,xing介直,未嘗請謁,執政惡之,改文昌左丞。月余,太后謂玄曰:『自卿改官以來,聞令史設齋自慶,此yu為jian貪耳;今還卿舊任。』乃復拜天官侍郎。」武後晚年,崔玄被擢升為宰相。
「時,契丹入寇,軍書填委,夏官郎中硤石姚元崇剖析如流,皆有條理,太后奇之,擢為夏官侍郎。」姚元崇後為玄宗朝有名宰相。
「太后命宰相各舉堪為員外郎者,韋嗣立薦廣武(今甘肅永登東南)令岑羲曰:『但恨其伯父長倩為累。』太后曰:『苟或有才,此何所累!』遂拜天官員外郎。」岑羲在睿宗時官至宰相。
知人善任
由於武則天能夠注意整頓吏治,賞罰嚴明,賞其當賞,罰所當罰,明察善斷,有知人之明,因而能從廣泛搜羅人才中拔擢賢才以為己用,正如《資治通鑒》所評說:「太后雖濫以祿位收天下人心,然不稱職者,尋亦黜之,或加刑誅。挾刑賞之柄以駕御天下,政由己出,明察善斷,故當時英賢亦競為之用。」第四,鎮壓反對勢力,打擊舊門閥士族,扶植庶族地主出身官僚,發展科舉制。
改革科舉
唐朝初年,漢魏以來興起的士族門閥制度逐漸由盛而衰。以王、謝為首的東晉南朝門閥士族已經銷聲匿跡,只有以北方的崔、盧、李、鄭為首的山東士族,以北周時代八柱國家為首的關隴士族,還保有一定的勢力和社會地位。由於隋、唐皇室出自關隴集團,關隴士族依然保持較多的特權和較高的官位。唐太宗修《氏族志》,根據士族衰落庶族興起的新形勢,以官位品秩尊卑定門第高低,主要是打擊山東士族,把出身庶族而品秩較高的功臣升為高級士族。武則天的父親武士彠就是如此,唐高宗在立武則天為皇后的詔令中就強調「武氏門著勛庸,地華纓黻」。然而這些由皇朝欽賜的新士族卻得不到舊士族的承認。在他們的心目中,這些新士族還是門第卑賤的庶族。當唐高宗決定廢黜王皇后、立武昭儀為後時,顧命大臣關隴士族代表人物長孫無忌同山東士族官僚褚遂良極力反對。主要理由之一是王皇后出自「名家」,「必yu易皇后,伏請妙選天下令族,何必武氏?」徐敬業的起兵檄文中也有所謂:「偽臨朝武氏者,人非溫順,地實寒微。」就是沿襲這種說法。武后對這些舊門閥士族十分痛恨,冊立不久,立即誅殺貶逐長孫無忌、褚遂良、韓瑗、來濟等。高宗死後,武后廢黜其子中宗為廬陵王,寵信武氏諸王,引起「唐宗室人人自危,眾心憤惋」。光宅元年(684),徐敬業等起兵揚州,以「匡複廬陵王」為辭攻下揚州各州郡。
鎮壓了徐敬業的反對勢力之後,武則天就繼續把打擊方向直指唐室諸王。「疑天下人多圖己,又自以久專國事,且內行不正,知宗室、大臣怨望,心不服,yu大誅殺以威之」垂拱四年(688),唐宗室諸王聽說太後圖謀殺盡諸王,密謀起兵,約定同時發動,不料事機泄漏,越王李貞在豫州、琅邪王李沖在博州提前起兵,其他諸王因未響應,不久就失敗了。武則天任用酷吏索元禮、來俊臣、周興等用密告、羅織方式對反對勢力大肆鎮壓,「先誅唐宗室貴戚數百人,次及大臣數百家,其刺史、郎將以下,不可勝數」。從此,顯要地位的關隴士族受到沉重打擊而失勢了。
武則天同時還通過各種途徑扶植庶族地主官僚,從庶族地主中搜羅更多的人才,擴大其統治基礎。一是由朝廷派遣存撫使到全國各地搜羅人才,送到京城,由皇帝親自考試,這就是制舉、策問,如《大唐新語》所載:「則天初革命,大搜遺逸四方之士,應制者向萬人,則天御雄陽城南門,親自臨試。」成績優異者,不拘資格,破格錄用,任以要職。二是下令「內外文武九品以上及百姓咸令自舉」,准許官吏、百姓自己推薦自己,以免薦舉有所遺漏。三是進一步發展以鄉貢(貢舉)即由州縣保舉為主的科舉制度,不僅科目增多了,錄取人數也大為增加,平均每年錄取人數,比起貞觀年間增加一倍以上;而且還首創殿試製度,如天授元年(690)二月,「太后策貢士於洛城殿,貢士殿試自此始」;另外,長安二年(702),還「初設武舉」,
擴大了選官範圍。武則天選官範圍廣泛,不免有濫竽充數;但確實選拔了不少賢才,如《新唐書》卷七六《則天皇後傳》所說:「太后不惜爵位,以籠絡四方豪傑自為助,雖妄男子,言有所合,輒不次官之;至不稱職,尋亦廢誅不少縱,務取實材真賢。」這些賢才不僅是當時加強武則天統治的重要支柱,其中有些人還是後來輔佐玄宗「開元之治」的名臣賢相。陸贄說:「(太后)課責既嚴,進退皆速,不肖旋黜,才能驟升,是以當代謂知人之明,累朝賴多士之助。」此外,武則天在同高宗共同執政時還下詔修訂《氏族志》,更名為《姓氏錄》,更加明確規定「皇朝得五品者皆升士流」,進一步打擊了舊門閥士族,提高了庶族官僚的地位,因而中唐以後出現「冠冕皂隸,混為一談」的情況;特別是自安史之亂以來,有不少平民出身的士卒因軍功得授五品官以上官秩,上升為士族,於是從前士庶之間嚴格界限便逐漸消失,凡是姓鄭的都自稱滎陽鄭氏,姓李的都自稱隴西李氏趙郡李氏,無從辨別其為舊士族還是新士族了。
經濟
武則天號稱天后時,建言十二事,作為施政綱領:「一、勸農桑,薄賦徭;二、給復三輔地;三、息兵,以道德化天下;四、南北中尚禁浮巧;五、省功費力役;六、廣言路;七、杜讒口;八、王公以降皆習《老子》;九、父在為母服齊衰三年;十、上元前勛官已給告身者無追核;十一、京官八品以上益稟入;十二、百官任事久,材高位下者得進階申滯。」其中前五條都是關於提倡農業、減免賦役、與民休息的內容,把它放在施政綱領中的首要地位,由高宗下詔加以施行。為貫徹詔命,規定對地方官吏的考核,以農業生產是否發展作為重要標準,如果州縣官吏所在地區「田疇開闢,家有餘糧」者則予以獎賞;反之,如「為政苛濫,戶口流移」者則加以懲罰。為了推廣先進的農業生產經驗和生產技術,還延攬著名農學家們編寫農書《兆人本業記》頒行全國,作為務農的依據。
武則天在貞觀年間國勢強盛的基礎上,能夠繼續推行前朝促進多民族封建國家鞏固發展的政策。如採納陳子昂的建議,在河西地區的各州縣以及西域地區大興屯田,有利於邊疆地區的開發和鞏固;並派遣裴行儉、王孝傑等率兵打退了吐蕃貴族對河西地區和西域地區的侵擾,恢復了安西四鎮(于闐、龜茲、焉耆、疏勒),使貫通中西的絲綢之路得以暢通無阻,促進中西經濟文化的交流。同時還打退突厥余部和契丹貴族對北方地區的侵擾,保障中原地區農業生產的發展和東北邊境的安定,使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得到了鞏固和發展。
以上各項政策措施的推行,促進了唐朝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在武則天執政時期,雖然爆發過徐敬業和宗室諸王發動的叛亂;但是吏治清明,政局穩定,使廣大農民得以休養生息,因而社會生產有發展,墾田和戶口數字大幅度的增長。以戶口增殖為例,唐高祖武德年間,經過隋末唐初長期混戰之後,全國戶口僅有二百餘萬戶,貞觀初年增至三百萬左右,高宗永徽三年(652)又增至三百八十萬戶,至中宗神龍元年(705),全國人口上升至六百一十五萬戶,口三千七百一十四萬,五十年間增長了二百餘萬戶之多。可見武則天執政時期唐朝國勢仍在持續上升,是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之治」。她是把唐朝國勢推向極盛這一歷史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歷史人物。新舊《唐書》把武則天稱帝視為「僭位」;但也不得不承認「僭於上而治於下」,「泛延讜議,時禮正人」,無法否認武則天的治績。
文化
《羅織經》
據《新唐書》與《資治通鑒》的記載,來俊臣生前曾經與人合作,共同撰寫過一部《羅織經》,這是一部專門講羅織罪名、角謀鬥智、構人以罪、兼且整人治人的「憤書」。傳說武則天看后也很感嘆,她說:「如此心機,朕亦未必過也!」
台灣學者柏楊註疏《資治通鑒》,對此書作過這樣的評價:「武周王朝,在歷史上出現短短十六年,對人類文化最大的貢獻,就是一部《羅織經》。」
不過可惜的是,這部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本由憤青「自主撰寫」的重要經典,發現挖掘得太晚,至今已佚千年。據說前幾年曾有人拼湊出一本《羅織經》,似乎非真。我個人認為,這本書,如能早些刊行於世,說不定會改變中國社會的現狀,那也很有可能。
來俊臣生當盛唐,此人不似陳亮與嚴蕊,因為他「無才無學」,也不似汲黯有漢武帝這個闊學生,按說他應該沒有什麼可以「憤懣」的,但是很奇怪,他遇到了一個在中國歷史上可以說是千載難逢的大時代、大機遇。
中國的封建社會是奉行孔孟之道的人治社會,官場上歷來是「下附上,以成志;上恃下,以成名。」
身為下等人,要想擠進仕途,謀取官位,獲得權力,必須取悅上司,得到上司的賞識提攜,否則也是徒有其志。用眼下時髦的話說:首先你本人得行——還得有人說你行——說你行的人還得行——還得行的人對你行不行很關鍵:「他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說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
重要事件
67歲,載初元年(690年),武則天廢睿宗,正式稱帝。自號「聖神皇帝」,改國號為周。
69歲,長壽元年(692年),武則天派王孝傑帥軍收復安西四鎮,在龜茲國恢復設置了安西都護府。並遣軍常駐,從而結束了唐蕃在西域反覆爭奪的局面。
72歲,天冊萬歲元年(695年)十月,突厥默啜可汗遣使請降。武則天冊授他為左衛大將軍、歸國公。
73歲,天冊萬歲二年(696年)十二月,武則天封禪嵩山。
74歲,萬歲通天二年(697年),殺來俊臣,結束了酷吏政治。
75歲,聖曆元年(698年)三月,復立被廢的廬陵王李顯為太子。
79歲,長安二年(702年),於庭州(今xin jiang吉木薩爾北破城子)置北庭都護府,取代金山都護府,統轄天山以北包括阿爾泰山和巴爾喀什湖以西的廣大地區,仍隸屬於安西都護府。
82歲,神龍元年(705年),宰相張柬之等人發動政變殺死二張兄弟,逼迫武則天退位,武則天被迫將皇位讓給兒子中宗李顯,復唐國號。同年十月病逝於上陽宮,留遺詔去帝號,稱「則天大聖皇后」,與高宗合葬於乾陵,共在位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