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官人很忙> 同時期的「北宋」

同時期的「北宋」

  ()百科名片 

  北宋(960—1127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朝代,與南宋合稱宋朝,又稱「兩宋」。以其建都於北方汴梁(今河南開封市),為別於南宋而史稱北宋。北宋乃由後周末帝禪讓趙匡胤開始。太祖即位后將手握重兵的將軍與地方官吏的武將軍權予以剝奪,委以虛職,並改以文官帶軍,將軍權與財政大權全部集中到zhong yang。免於出現唐朝藩鎮割據的局面。但是這也導致宋朝在對遼及西夏的戰爭中失敗。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攻入開封,次年滅亡。共歷9帝,167年。宋朝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經濟與文化教育最繁榮的時代,北宋時的國民生產總值佔據世界的60%。北宋的最大統治區域北以今海河、河北霸州、山西雁門關為界與遼相交;西北以陝西橫山、甘肅東部、青海湟水與西夏交界;西南以岷山、大渡河與青藏高原、大理國交界,以廣西與越南交界。太平興國五年(980年)全國有6,499,145萬戶。 

  簡介 

  北宋(公元960年—1127年),後周末帝柴宗訓禪位於趙匡胤,建立北宋。北以今海河、河北霸州、山西雁門關為界與遼相交;西北以陝西橫山、甘肅東部、青海湟水與西夏交界;西南以岷山、大渡河與青藏高原、大理國交界,以廣西與越南交界。據《太平寰宇記》所載,太平興國五年(980年)全國有6,499,145戶。北宋政權先後與遼、金、西夏對峙。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攻入開封,次年滅亡。共歷九帝,共計167年。 

  宋朝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經濟與文化教育最繁榮的時代。根據研究,北宋時的國民生產總值為265.5億美元,佔據世界經濟總量的60%,而清朝在鴉片戰爭前的1820年,國民生產總值為2,286億美元,佔據世界經濟總量的32.9%。顯示北宋是中國國民生產總值佔據世界比重的最高峰。 

  北宋時中國人均生產總值為2,280美元,西歐人口人均生產總值則為427美元,而1820年,清朝人均生產總值為600美元,當時已經完成第一次工業革命的英國人均生產總值為1,250美元。[1] 

  歷史 

  趙氏崛起 

  後周太祖郭威當了後周的開國皇帝,趙匡胤在擁立中扮演了重要角se,遂被擢升為東西班行首,成為禁軍軍官。公元953年,郭威派趙匡胤到滑州充任副指揮使。此時正趕上郭威的養子柴榮(郭威之妻柴氏的侄子)被封為晉王,擔任開封府尹。柴榮和趙匡胤曾在軍**事數載,深知趙匡胤英武、機靈,就把趙匡胤留在身邊,讓他改任為開封府馬直軍使。 

  公元954年,後周太祖郭威去世,養子柴榮 

  繼位,是為周世宗。北漢主劉旻認為周主換人正是滅周興漢的千載難逢之機,遂向契丹乞師,聯合入侵中原。周世宗得到北漢進犯的消息,決定親自領兵,前去禦敵。皇帝親征的消息傳出,眾朝臣紛紛反對,周世宗不理睬這些議論,自帶趙匡胤等將士出征。是年三月,兩軍在高平遭遇,拉開了大戰的序幕。北漢主劉旻親領中軍,大將張元徽領左軍,契丹大將楊袞為右軍。 

  開戰之初,周軍因後續部隊沒有趕到,處於劣勢,一部分將土在眾敵面前產生畏懼情緒。周世宗卻毫不示弱,立即命令將領白重贊、李重進為左翼,樊愛能、何徽為右翼,向訓,史彥超領 yang,趙匡胤與殿前都點檢張永德各領牙兵1000跟世宗柴榮保駕。北漢軍開始進攻,左軍先向後周軍右翼衝擊,氣勢兇猛。後周軍右翼將領樊愛能,何徽懾於漢軍人多勢眾,交鋒數合,便率幾千騎向南潰逃,並鼓惑民眾,聲言戰爭完全失敗。 

  在這關鍵時刻,柴榮趕忙率親兵策馬上陣,左拚右搏,力挽敗局。趙匡胤迅即躍馬出現於陣前,地位比他高的禁軍將領張永德建議說:「現在賊氣方驕,將軍的部下一向能she,可以從西面登高而上,我帶騎兵從左翼策應,兩面夾擊,必定可以取得勝利!」趙匡胤答允。張、趙兩人各自領兵出戰。只見趙匡胤一面指揮兵馬迅速佔領有利地形,穩住陣腳,一面親自帶領勇土向右方衝殺,陣斬北漢大將張元徽。漢兵失去大將,紛紛後退。契丹大將楊袞因對劉旻不滿,見狀也自行撤走。戰鬥以北漢失利而告結束。 

  柴榮是一個賞罰分明的君主,高平之戰後,他將樊、何兩人及其部將70餘人斬首。趙匡胤因在關鍵時刻力挽敗局,贏得周世宗的歡心,也搏得殿前都點檢張永德等禁軍將領的嘉許,被任命為殿前都虞侯,跨進禁軍高級將領的行列,並負責整編禁軍。[4] 

  北宋開國 

  公元959年六月,周世宗柴榮在開封去世。年僅7歲的兒子宗訓繼位,他還是無知稚童,不能處理任何事務,軍國大政只好由大臣決斷。 

  此時,趙匡胤掌握軍隊大權已達6年。他還把一些重要將領拉攏到自己的身邊,與楊光義、石守信、李繼勛、王審琦、劉慶義,韓重贊、劉守忠,劉廷讓、王政忠等結為「義社十兄弟」。其幕下,弟弟趙光義,幕僚趙普,李處耘等。 

  公元960年正月初一,鎮、定二州剌史在趙匡胤的授意下,派員進開封向朝廷送來緊急戰報,詭稱契丹與北漢聯合大軍掠境,請求朝廷出兵禦敵。宰相范質、王溥未核實軍情,倉促派遣趙匡胤率領宿衛禁軍前往抵禦。[5] 

  公元960年,後周政權的都點檢趙匡胤在出兵北伐的途中,策劃黃袍加身,逼柴宗訓退位,建立了宋朝,史稱「北宋」,這就是著名的「陳橋驛兵變」。趙匡胤即「宋太祖」。在當時,除了剛建立起來的宋朝之外,還同時存在著后蜀、南漢、南唐、吳越、北漢等割據勢力。 

  於是自宋朝建國伊始,宋太祖趙匡胤便開始了他統一全國的鬥爭。北宋於公元964年、965年、970年先後消滅了荊湘、后蜀、南漢三地,又於975年擊敗了勢力較為強大的南唐。此後,吳越與福建、漳泉等地的地方勢力紛紛「納土」於宋王朝,使紛亂的時局逐漸結束。 

  燭影斧聲 

  根據記載,開寶九年(976年)十月十九ri夜,趙匡胤召弟弟開封府尹晉王趙光義進宮飲酒,當時趙匡胤身體很好,酒後困頓,就躺下休息。宦者宮女皆被屏退離開,趙光義自己來照料皇兄。眾人只遠遠看見趙匡胤和趙光義說了一些甚麼,接著蠟燭光影搖晃,似乎趙光義離席退避,隨後聽到玉斧戳雪之聲,聽見趙匡胤高聲說:「好為之,好為之」。天快亮時,趙光義急急喚人,叫皇子都來,說趙匡胤已經逝世。二十一ri晨,趙光義就在靈柩前即位,且一反次年改元的慣例,立刻改元太平興國。[6](對於此說法有爭議)。 

  澶淵之盟 

  在五代十國的後晉時期,後晉皇帝石敬瑭曾把北方的幽雲十六州割與契丹族所建立的遼國。為了收復幽雲十六州,北宋與遼國進行了長期的戰爭。自宋太宗趙光義起,北宋曾多次與遼交戰,但一直未能收復失地。宋真宗景德元年,宋戰勝了遼,反而訂立了「澶淵之盟」,宋真宗與遼國在澶州定下了停戰和議,約定宋 

  遼為兄弟之邦(宋為兄,遼為弟),規定宋每年贈遼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 

  仁宗慶曆二年,又增銀十萬兩、絹十萬匹,並改「贈」為「納」。北宋每年向遼交納「歲幣」,雙方互不侵犯。自此,中國北方才有了少許安寧,宋、遼的這次結盟被後世稱之為「澶淵之盟」。這次結盟后,北宋因為邊疆戰事危機的解除,國內經濟發展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後來神宗時又割河東地七百里。 

  澶淵之盟是北宋與遼經過多次戰爭后所締結的一次盟約。對於北宋來說,「澶淵之盟」是個平等的合約,微不足道的歲幣換得北宋幽燕地區的和平,可以講主要的jing力實力放在內政建設和西北的戰事上。對於遼來說也是一個很合適的條約,當時的遼內部暗流涌動,及時從南方宋政權的糾纏中脫身是明智之舉。從整個中華民族發展的歷史來看澶淵之盟有其積極的一面它結束了遼宋之間幾十年的戰爭,使此後遼宋邊境長期處於相對和平的狀態,有利於邊境地區的生產和發展,從長遠來看,有利於我國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和統一。 

  慶曆新政 

  宋仁宗康定元年到慶曆二年(1040年-1042年)期間,西夏皇帝元昊對宋又發動多次大規模的軍事進攻,雙方損失都很大,結果在1044年(慶曆四年)訂立和約。史稱慶曆和議。和議規定:元昊取消帝號,接受宋朝冊封;宋方每年給西夏銀7.2萬兩,絹15.3萬匹,茶3萬斤,稱「歲賜」;開放雙方邊境貿易等。慶曆和議訂立后,西北邊境平靜了20多年。 

  早在宋太宗、真宗時期,已有一些人就提出了變法的主張。宋仁宗天聖三年(1025年),范仲淹上書朝廷,主張改革政治。兩年後,范仲淹在應天府掌教書院時,又有《上相府書》,提出同樣的建議,但未被採納。慶曆年間,宋仁宗迫於形勢,責成參知政事范仲淹等人提出改革的意見。慶曆三年九月,范仲淹向仁宗上了一封《答手詔條陳十事》的奏疏,指出當時的情況是內憂外困,不能不加以改革,並提出十項改革主張,包括整頓吏治、培養人才、發展生產、加強武備等四個方面內容,而以整頓吏治為中心,以裁減冗官、選拔「賢能」為整頓吏治的手段。 

  他認為有了「賢能」的官吏,就能夠搞好政治,使百姓「各獲安寧,不召禍亂」,緩和社會矛盾。同年,仁宗頒布了幾道詔令,推行了范仲淹等人的主張,即所謂「慶曆新政」。但變法主張觸犯了一部分官僚地主的利益,一開始便引起保守派的強烈反對,僅僅一年左右,范仲淹等人就相繼被迫離職,變法隨之流產。到1066年(治平三年),西夏又開始挑釁,戰爭又不斷繼續。長期的戰亂使廣大北方地區的農民遭受宋、遼和西夏統治者的重重迫害,生產和生活都受到很大的影響。 

  熙寧變法 

  內外交困的局面使一部分比較開明的統治者要求變法改革。北宋經仁宗、英宗至神宗時期社會趨於穩定,經濟規模空前,文化更是盛極一時。神宗為使社會有所發展,1067年,宋神宗即位,決心變法。1068年(熙寧元年),王安石被召到開封,主持變法工作。公元1069年任用王安石為參知政事,推行新法。趙頊和王安石的新政策在公元1069年以後陸續實行。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