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百零三章 轟戰機的由來
正文第一百零三章轟戰機的由來
肖峰遲疑了下,但還是將身上的狙擊步槍遞給身邊的一名兄弟,另一名兄弟把自己的M3衝鋒槍遞給肖峰,並把自己的彈夾也遞給了他。肖峰看向眼角中帶著一抹淚水的機要員,對單奕軒說道:“軒哥,注意安全!”
單奕軒點點頭,說道:“保護好她的安全!”
“明白!”肖峰會意後對傅龍嬌說道:“我們走吧!”
傅龍嬌扭頭看向肖峰,點點頭跟著肖峰向後匐匍前進。兩人不快不慢的速度並沒有引起空中戰鬥機的注意,甚至在戰鬥機迂回的時候,兩人還曾想站起來奔跑。
十幾分鍾後,當所有人已經撤的差不多的時候,轟炸機引擎的呼嘯聲傳入單奕軒的耳朵,此時,單奕軒想起了一件特別重要的事情。曆史記載,日本在二戰期間,對中國實行過上百次戰略轟炸,且每一次轟炸日本都迷信於快速轟炸,甚至有的轟戰機編隊都沒有戰鬥機為其護航。
“通信兵,給我接陽城機場!”單奕軒不顧天上的97戰鬥機已經發現自己,靈狐突擊隊的幾名還沒有脫離危險區的兄弟紛紛舉起手中的槍射擊,無奈M3近戰的缺陷,讓他們感到無力反抗。
單奕軒和剩下的十幾名兄弟一邊跑,一邊說,他們跑的方向和傅龍嬌所在的地方完全相反,這就是他的用意,如果自己的生命,能換來中央一次有價值有意義的情報,能挽回重大的損失,他願意付出自己的生命。
通信兵臉上急的冷汗直冒,戰鬥機上的機槍一點也不給他們喘氣的機會,子彈幾乎跟在靈狐突擊隊隊員的腳跟後麵跑,稍有不慎就會被飛機上的子彈擊中,雖然是這樣,但也沒有一個人選擇妥協!
“報告,軒哥,威廉要跟您通話!”通信兵背著無線電跑到單奕軒的身邊大聲喊道。身後機槍轟鳴的聲音加上飛機的呼嘯聲,形成了一副很有節奏感的催命曲。
單奕軒接過話筒,步伐和通訊兵漸漸形成一致。“軒哥?軒哥?你怎麽了?我怎麽好像聽到了三菱Ki-48轟炸機的聲音?軒哥?你能聽到嗎?”話筒中傳來威廉擔心的聲音。
“我還好,你聽著,威廉,我們在固鎮方向,在我們的上空有大約十五架左右的飛機,其中多半是轟炸機,日本很講究快速轟炸。現在我們已經被敵軍的飛機追著屁股跑了,你告訴我,你的飛虎隊能不能起飛?”單奕軒焦急的說道。
“能!”威廉對著話筒說罷,罵了句:“fuck!”隨後對塔台的幾名還在學理論的飛行員說:“軒哥他們目前的處境非常的危險!戰士們,需要你們的時候到來了,記住,這是真正的戰爭,你們的第一場空戰!也記住,你們的教練是世界上最棒的飛行精英,威廉!你們是我的學生,不要給我摸黑了這塊金碧輝煌的榮耀!機場準備!”
“是!”十幾名飛行員來不及多想,迅速跑出塔台!
三菱Ki-48,輕型轟炸機;轟炸機具有突擊力強、航程遠、載彈量大等特點,是航空兵實施空中突擊的主要機種。機上武器係統包括機載武器如各種炸彈、航彈、空地導彈、巡航導彈、魚雷、航空機關炮等。
機上的火控係統可以保證轟炸機具有全天候轟炸能力和很高的命中精度。轟炸機的電子設備包括自動駕駛儀、地形跟蹤雷達、領航設備、電子幹擾係統和全向警戒雷達等,用以保障其遠程飛行和低空突防。現代轟炸機還裝有受油設備,可進行空中加油。轟炸機按起飛重量、載彈量和航程的不同大致分為輕、中、重型三類。輕轟炸機載彈不大於5噸航程在3000千米以下,總重不超過二十多噸,目前已被戰鬥轟炸機和攻擊機全麵替代。
重型轟炸機可載彈10~30噸,航程5000至10000多千米,總重超過100噸,也稱戰略轟炸機。而中型轟炸機則介於上述兩者之間,目前在役型號不多,由於現代攻擊機已達到相當高的戰鬥性能,完全有取代中型轟炸機的可能。
飛機作為軍用是從偵察開始的,空中偵察的作用是無可置疑的,在偵察飛行中順便甩幾顆手榴彈或迫擊炮彈就成了“轟炸機”的開端。在飛機用於軍事後不久,人們就開始用飛機轟炸地麵目標的試驗。
1911年10月,意大利和土耳其為爭奪北非利比亞的殖民利益而爆發戰爭。11月1日,意大利的加B-25轟炸機福蒂中尉駕一架“朗派樂”─道比”單翼機向土耳其軍隊投擲了4枚重約2公斤的榴彈,雖然戰果甚微,但這是世界上第一次空中轟炸。這期轟炸任務都是由經過改裝的偵察機來進行的。
炸彈或炮彈垂直懸掛在駕駛艙兩側,待接近目標時,飛行員用手將炸彈取下向目標投去,其命中精度可想而知。1913年2月25日,俄國人伊格爾·西科爾斯基設計了世界上第一架專用轟炸機首飛成功。這架命名為“伊裏亞·穆羅梅茨”的轟炸機裝有8挺機槍,最多可載彈800公斤,機身內有炸彈艙,並首次采用電動投彈器、轟炸瞄準具、駕駛和領航儀表。
1914年12月,俄國用“伊裏亞·穆羅梅茨”組建了世界第一支重型轟機部隊。於1915年2月15日首次空襲波蘭境內德軍目標。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轟炸機得到迅速發展和廣泛使用。當時轟炸機的時速不到200公裏,載彈量1噸左右,多為雙翼機。
B-1B轟炸機第二次世界大戰,轟炸機又有新發展,裝有4台發動機的重型轟炸機是轟炸機發展到新水平的標誌,載彈量可達8─9噸,航程為2600─7000公裏,其中尤以美國的B─29最為超群顯赫,它不僅是投向廣島、長崎兩顆原子彈的載機,投下大批燃燒彈,造成著名的東京大火,十幾萬日本平民傷亡也是B-29的“赫赫戰果”。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使用“齊伯林”式飛艇分別對比利時、波蘭華沙、法國巴黎和英國實施了轟炸,由此拉開了戰略轟炸的序幕。轟炸機從此逐步走上了空中戰場舞台。盡管現在誰都認為飛機比飛艇更適宜於進行轟炸,但在當時,關於使用飛艇還是使用飛機進行轟炸這個問題,各國認識是不一致的。由於各國認識上的不一致,因此,在研製轟炸機方麵,有的早,有的晚,有的進展快,有的進展慢。
俄國人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就已經認識到了飛機終將取代飛艇。因此,俄國在研製轟炸機方麵,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國家。俄國人率先開始研製轟炸機,並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中期(1915年)已出現了專門研製的轟炸機,它就是前蘇聯的一種重型四發轟炸機,稱西科爾斯基“伊利亞·穆羅梅茨”Ⅱ型,由波羅的海鐵路工廠研製。該機起飛重量4590千克,可載炸彈520千克,乘員7名,每台發動機功率110千瓦(150馬力)。另一種是意大利的“卡普羅尼Ca32”型三發轟炸機,由卡普羅尼航空工程公司研製,起飛重量3300千克,可載炸彈850千克,乘員4名,每台發動機功率73.5千瓦(100馬力)。但真正開始用飛機專門轟炸特定目標的是德國人,1917年德國對倫敦和英格蘭南部的持續轟炸,特別是夜間轟炸,開創了一個殘酷殺傷平民百姓的先例,並引起英國後來的報複。從此也就有了“戰略轟炸機”的稱謂。
二戰前夕,遠程轟炸機受到重視的程度在各國是不同的。英國一貫重視轟炸機的研製,因此先後有“c”(Halifax)、“蘭開斯特”(Lancaster,)等優秀機型參戰。美國在二戰開始時軍用飛機性能落後,由於有強大的工業和技術基礎,後期才大量出現一流的作戰飛機。
美國遠程轟炸機最有名的是B-17、B-24和B-29(B-29轟炸機是曾轟炸日本廣島、長崎的美軍轟炸機)。原蘇聯對遠程轟炸機的作用則有不同看法,加上工業基礎的關係,優先發展戰鬥機是適合國情的。
1932~1937年生產的TB-3型共裝備818架。1949年的別-8四發轟炸機,起飛重量32噸,載彈2噸,航程4700千米,則隻生產了79架。德國一貫隻重視戰術轟炸機,特別“迷信”俯衝轟炸機,在批生產的轟炸機係列中根本沒有遠程轟炸機的位置,也不支持研製。所以當征服大部分歐洲後,需要從空中攻擊英國和空襲原蘇聯時,特別是需要轟炸已搬遷到烏拉爾山區的原蘇聯軍工廠時才發現沒有可用的武器,而這時已經晚了。日本也有類似情況,但不是不想研製而是受技術力量和財力所限。1943年開始發展的G8N1型“連山”四發重轟炸機,大小、性能和布局都與B-17相似,航程為3950千米,載彈2~3噸,到投降時隻試製了4架,並且尚未全部試飛。
1912年11月,位於俄國聖波得堡的波羅的海車輛工廠製造成功了一架巨型飛機。巨型設計者是伊戈爾·伊萬諾維奇·西科爾斯基。該機重4545公斤,翼展28米,裝有4台74千瓦四汽缸水冷卻“百眼巨人”式發動機。人們給它取了一個響亮的名字“偉大號”。
1913年5月13日,西科爾斯基親自駕駛這架飛機進行試飛,並獲得了圓滿成功。該機後被官方正式命名為“俄羅斯勇士號”。
西科爾斯基並未就此滿足。他的目標是要使這架飛機變成一種真正的進攻性武器,並為此對“俄羅斯勇士號”進行了不斷的改進。
1913年底,西科爾斯基終於製造出世界上第一架重型轟炸機。俄國人給它取了一個非常有意義的名字――“伊裏亞·穆羅梅茨”。這是俄羅斯勇士歌中的主人公、俄羅斯大地衛士的名字。“伊裏亞·穆羅梅茨”是一種雙翼機,每台發動機的功率162千瓦,飛機長15.5~22米,翼展為24.9~35.5米,飛行重量6.1~7.5噸,飛行速度每小時137公裏,最大升限達4000米,最大航程為540公裏,機組成員4~8人。飛機上安裝的機槍最多的達到8挺,並曾做過在飛機上安裝76毫米機關炮的試驗。機身內可掛航空炸彈,並且首次采用了電動投彈器。飛機載彈量400公斤,超載時可達700~800公斤。
飛機上裝有駕駛和領航儀表以及轟炸瞄準具。史學界公認,“伊裏亞·穆羅梅茨”堪稱當時大型飛機之最。因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無論是敵國還是盟國都不曾製造出可與之媲美的重型轟炸機。
俄國沙皇尼古拉二世和俄陸軍部十分欣賞“伊裏亞·穆羅梅茨”,遂將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僅有的4架“伊裏亞·穆羅梅茨”全部投入作戰使用。1914年12月10日,俄最高當局決定組建“飛船大隊”(即飛機大隊),同時任命波羅的海車輛工廠廠長M.B.希德洛夫斯基為現役少將,主管\"“飛船大隊”的各項工作。“飛船大隊”也是世界上第一支重型轟炸機部隊。
1915年2月15日,1架“伊裏亞·穆羅梅茨”轟炸機首次轟炸了德國本上,投擲炸彈272公斤,從此拉開了重型轟炸機參戰的序幕。由於“伊裏亞·穆羅梅茨”自衛能力強,加之“飛船大隊”成功地運用了空中編隊防禦戰術,因此在整個戰爭期間,隻有П.馬克舍耶夫駕駛的一架“伊裏亞·穆羅梅茨”被德殲擊機擊落。
從1914年到1918年,俄國共製造了73架“伊裏亞·穆羅梅茨”,其中有一部分雙發動機。還有一部分飛機安裝了浮筒,成為水上重型轟炸機。從國內戰爭結束到1924年期間,蘇聯將部分“伊裏亞·穆羅梅茨”改裝成運輸機,曾飛過莫斯科至哈爾科夫航線。“伊裏亞·穆羅梅茨”號飛機的研製成功,對世界航空事業的發展有相當大的影響.
當時,很多飛機設計師都對是否能夠製造出多發動機飛機表示懷疑,因此,“伊裏亞·穆羅梅茨”的研製成功無疑是一個創舉。1914年2月,西科爾斯基駕駛該機創造了一項記錄一一載運15名乘客進行了成功的飛行。1916年6月,“伊裏亞·穆羅梅茨”再創輝煌:從基輔起飛,中途僅著陸一次,以14小時38分安全飛到了1000公裏外的彼得堡。
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飛機首先用於戰場上空指引炮兵射擊、偵察和轟炸。隨後就出現用飛機來阻撓敵機執行上述任務的戰鬥行動,形成空中的對抗。開始時隻是後座的射擊員用手槍、步槍和機槍在空中相互射擊。
5年德國研製出裝有射擊協調器的福克E.I.飛機。機槍固定在機身頭部,穿越機頭的螺旋槳旋轉麵射擊而子彈不會擊中旋轉槳葉。這樣,後座的射擊員被取消,駕駛飛機和射擊都由駕駛員來完成。
這種飛機的出現,從根本上改變了空戰的方式,提高了飛機空戰能力。從此確立了殲擊機武器的典型布置形式。此後,殲擊機在速度、高度和火力等方麵不斷改進。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殲擊機的最大飛行速度達到200公裏/時,升限高度達6000米,重量接近1噸,發動機功率169千瓦,飛機配備7.62毫米的機槍。當時著名的殲擊機有德國的福克D和E、英國的S.E.5和法國的Spad等。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殲擊機的最大速度已達700公裏/時,飛行高度達11公裏,重量達6噸,所用活塞式航空發動機製功率接近1470千瓦。武器則由機槍發展到20毫米的機炮和空空火箭。
瞄準係統已有能作前置量計算的陀螺光學瞄準具。這一時期著名的殲擊機有英國的“噴火”式,美國的P-51、P-47,F4U,F6F,日本的零式,KI-43,蘇聯的雅克-3、拉5和德國的Bf-109、Fw-190等。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德國開始使用Me-262噴氣式殲擊機,最大飛行速度達960公裏/時。戰後噴氣式殲擊機普遍代替了活塞式殲擊機,飛行速度和高度迅速提高。在1950-1953年的抗美援朝中,出現了噴氣式殲擊機空戰的場麵。
中國人民誌願軍空軍使用的米格15和美國的F-86飛機都采用後掠後翼布局,飛行速度都接近音速(1100公裏/時),飛行高度15000米,飛機重量約6噸,發動機推力29420牛。機載武器已發展到20毫米以上的機炮,瞄準係統中裝有雷達測距器。帶加力燃燒室外的渦輪噴氣發動機便於改善飛機外形,殲擊機的速度很快突破了音障。60年代以後,殲擊機的最大速度已超過兩倍音速,配備武器已從機炮、火箭發展為空空導彈。這一時期最著名的殲擊機有美國的F-104、F-4,蘇聯的米格21和法國的“幻影”III等。60年代中期,以蘇聯的米格25和美國的YF-12為代表的殲擊機的速度超過三倍音速,作戰高度約23000米,重量超過30噸。
但是60年代後期越南戰爭、印巴戰爭和中東戰爭的實踐表明,超音速殲擊機製空戰大多是在中、低空,接近音速的速度進行的。空戰要求飛機具有良好的機動性,即轉彎、加速、減速和爬升性能。裝備的武器則是機炮和導彈並重。以後,新設計的殲擊機不再追求很高的飛行速度和高度,而是著眼於改進飛機的中、低空機動能力,完善機載電子設備、武器和火力控製係統。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軍用飛機首次出現在戰場上,主要負責偵察、運輸、校正火炮等輔助任務。在戰時,敵對雙方的飛行員相遇時,往往利用五花八門的各種武器互相攻擊,例如手槍、石頭等,試圖擊落飛機或者是擊斃飛行員,這就是空戰(Combat)最早的起源。
1915年4月1日,羅蘭·加洛斯駕駛裝備了偏轉片係統的莫拉納?索爾尼愛L型飛機擊落了一架德國偵察機,取得了戰鬥機空戰的第一次勝利。隨後,德國的福克E3式(外號信天翁)由於裝備了性能更好的射擊斷續器裝置,以其優異的飛行性能和更猛烈的火力,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性能最好,擊落飛機數量最多的戰鬥機,被協約國方稱為福克式的災難。
這個階段的戰鬥機還處在萌芽期,結構多以木材加上布料蒙皮構成,機翼從單翼到三翼都很常見,主要的武器多半改自陸軍使用的輕機槍為大宗。英國曾經使用火箭對付盤據在英國城市上空的德國飛船。在對付地麵目標上,早期的炸彈是由手榴彈或者是小型炮彈稍加改良而來,由機上的成員以手擲的方式瞄準釋放,投擲準確度不高,破壞力也低。
在這個時期影響未來空戰頗大的一項發明就是射擊斷續器。這個由荷蘭所發明的裝置,讓機槍的子彈能夠在轉動的螺旋槳間隙中射出,飛行員完全不用擔心子彈會與螺旋槳撞擊的危險,而機槍的設置位置能夠接近飛行員的瞄準線,從而提高準確度,但射速慢則是缺點。
到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戰鬥機的基本型態大致上已經有了雛型:以小型機為主,強調運動性,需要有向前射擊的固定武裝,當時國民黨空軍機型很老久,其中大批是一戰時的飛機,二戰隻能當偵察機用,另外因為當時中國工業薄弱,飛機的維修無法自給,結果很多戰機是無法升空作戰的。
而少數抗戰前從國外買的二線飛機到凇滬抗戰時大多給拚光了。(我看過一些資料,當時截止1937年8月14日,中國空軍正式與日機交戰時,列編的9個大隊零5個獨立中隊,裝備各型飛機296架,不及日軍的九分之一。其中轟炸機148架,占50%;戰鬥機101架,占34%;偵察機41架,占14%。飛行員620名,能參戰的人不足半數,且戰鬥機飛行員訓練重點是對地攻擊,更無空戰經驗。抗戰初期,中國空軍裝備的主要戰鬥機是霍克Ⅲ,其最大飛行速度387公裏/小時,航程625公裏,裝備數量最多的轟炸機為道格拉斯02M,其最大飛行速度為238公裏/小時,航程524公裏,均不及日軍當時裝備的同類型作戰飛機。綜上所述,抗日戰爭初期,中國空軍在兵力兵器上,處在敵強我弱、敵優我劣的狀態。)至於戰績(抗戰初我國本土空軍),抗戰中國空軍表現英勇,以落後的裝備擊落了一定數量的日軍戰機,特別是最激烈的凇滬會戰中,中國空擊沉和重創了日本軍艦多艘,擊落和擊傷日軍飛機數十架,雖然自己也付出了重大代價,但卻為當時的中國空軍在世界上贏得了榮譽。
1917年9月1日,孫中山在廣州就任軍政府大元帥。為籌建空軍,孫中山派遣林森和楊仙逸去美國招收和培訓航空人才。黃光銳於1920年參加楊仙逸組織的飛行訓練隊,一邊學習,一邊準備回國投身革命。由於陳炯明叛變,孫中山一度被迫退出廣州。延至1922年底,黃光銳才攜帶飛機器材回國,任大元帥府航空局飛機隊隊長。從此,他為實踐孫中山的“航空救國”思想,獻出了畢生的精力。
1923年,黃光銳協助航空局長楊仙逸研製出一架飛機。7月,在廣州隆重舉行這架飛機的試飛典禮,孫中山和夫人宋慶齡蒞臨參加。孫中山命名這架飛機為“樂士文號”,樂士文是宋慶齡的英文名Rosamond的譯音。試飛時,宋慶齡女士以超人的勇氣登上飛機。在數萬人的歡呼聲中,黃光銳駕駛飛機,運載宋慶齡女士在廣州上空飛翔,無數市民仰首觀看,這是中國航空史上一段動人的佳話。當年8月,黃光銳駕駛戰鷹,轟炸和掃射盤踞在東江的陳炯明叛軍,立下赫赫戰功。孫中山有意在黃埔劃一塊地給他以作嘉獎,他堅辭不受。
1924年,黃光銳任廣東航空學校飛行教官,後任校長。1927年任廣東空軍參謀長,後升任廣東空軍司令。在此期間,他為培訓航空人才付出了極大的努力。他培養出來的學生,在抗日戰爭時期血戰長空,奪得輝煌戰果。抗戰期間,我國空軍共擊落日寇戰機63架,其中39架是他的26名學生擊落的。
1936年,黃光銳率領廣東空軍歸附南京政府,促使陳濟棠下野。他任筧橋航校校長,肩負培訓全國航空人才的重任。1938年,黃光銳升任航空委員會副主任。8月17日授空軍少將,他先後創辦空中射擊訓練班、空軍軍士學校、空中攝影器材保修所、無線電器材修造廠,從而在抗戰時期保障了空勤、地勤的人才和器材的供給。
黃光銳在1937年創辦了中央航空研究所,集中了一批航空科研專家,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開展航空軍事科學研究,他們設計並製作了3個型號的教練機;研製了用竹木製作的飛機構件以及竹製副油箱。這些成果當時發揮了重要作用。
毛邦初(1904—1987),字信誠,浙江奉化岩頭鄉岩頭村(今屬班溪鎮)人。1925年入黃埔軍校第三期步兵科,學習期間參加第一次東征,平定滇、桂軍閥叛亂。次年赴蘇聯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
1929年任中央陸軍軍官學校航空班飛行組長。次年奉命在杭州筧橋籌建航空學校,1931年初航校成立,曆任副校長、校長。1934年出國考察,率部分畢業學員赴意大利深造。
1936年任國民政府航空委員會委員,次年任空軍指揮部副總指揮。1937年11月,國民政府遷移重慶,任空軍總司令部副總指揮。1940年5月25日授空軍少將,次年任航空委員會副主任。1945年5月,選任國民黨第六屆中央執行委員會候補委員。抗日戰爭勝利後,任國民政府航空委員會駐美國代表及聯合國安全理事會軍事參謀團中國代表團成員。1946年任國民政府參謀本部空軍總司令部副司令,曾代表國民政府常駐美國,後授空軍中將。1949年去台灣,1951年受命赴美國購置飛機,遂攜眷屬定居墨西哥,繼遷居美國。逝於洛杉磯。
PS:這份資料,為了讓讀者們了解當時真實的空戰,以上兩位,是在國軍中有著絕對權威的國軍空軍少將,還有很多空軍英雄,小龍沒有一一提到。隻是希望大家不要對號入座,小說畢竟是小說。希望大家看書愉快,這是本書中最後一次附帶戰爭資料,很多讀者也向小龍說過,但為了讓大家了解戰鬥機和轟炸機的由來,小龍還是查閱了很多資料,兄弟們開心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