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二章一致擁護
「哦,王爺的言外之意,就是說哀家不知書達理,哀家不是出身書香門第,哀家治理國家一定是一把臭手了?王爺您是這個意思?!」從來到朝堂上,陳倩兒一直沒有說過話,此刻再也忍不住了,同時也抓住了桂王言語中的破綻,秀眉一挑,嘴角露出一抹陰冷的笑意,淡淡的問道。
「不不不,太皇太后千萬不要誤會,本王絕對沒有那個意思,本王的意思是,是,是這個……」桂王連連擺手,連連擦汗,大臉紅的想第一次入洞房的新娘子似的,急赤白臉就是不知道該怎麼解釋。
「行了王爺你也不用解釋了,哀家以為眾位大臣反對哀家臨朝是因為哀家和皇上隔著一層關係呢,原來不是這麼回事兒歸根到底還是嫌棄哀家出身不好,哀家也是沒有自知之明,居然跑到這來丟人,兒媳婦,你託付哀家的事情哀家做不了了,哀家這就告辭了,這付重擔看來必須還要你自己挑!」伸出絕對年輕纖秀的玉手,輕輕的在張嫣柔弱的肩膀上按了兩下,陳倩兒冷艷的站起來,帶著一陣香風就要離去。
「太皇太后且慢,本王有話要說,請暫留玉步。」易土生拉著臉舉起手臂攔住了陳倩兒的腳步,迅速的轉過身,黑色的眸子中蓄滿了陰鬱的眼神:「你們這些人居然敢這麼對待太皇太后,對得起光宗皇帝和先皇嗎?你們現在必須跟太皇天后道歉,不然的話,本王絕對饒不了你們!」
呼啦呼啦,聽了易土生的話,不管是剛才反對的還是贊成的全都跪在地上還是剛才那句老掉牙的台詞:「臣等惶恐!」
「算了算了,我這個太皇太后已經過氣了,你們不用假惺惺的給我行禮了,我走了。」陳倩兒裝著很生氣的樣子,扶著自己的腦門,掐了掐太陽穴,長長地嘆息聲中向前走去。
「母后,兒媳該死!」雖然知書達理,但並不代表沒心眼子,張嫣在宮廷里呆的太久了,也學會了上演一些苦情大戲,陳倩兒要是真的走了,不但她今天收不了這個場子要栽面子,而且很有可能外間還會傳言說她不孝順婆婆,那不是給他那個古板忠心的老爹張國紀臉上抹黑嘛,這是絕對不行滴。
張嫣二話不說,流著淚,嬌軀顫抖著跪在前面擋住了太皇太后的去路,哭的淚流滿面,一塌糊塗:「母后,兒媳婦真是該死,居然讓您老人家在大庭廣眾之下受這種委屈,兒媳婦真是死了之後都沒有顏面再見先皇了,今日唯有一死才能為母后出氣,我,我,我先走一步了。」咬了咬嘴唇,張嫣突然跳起來,奮力的向一條柱子撞去。
「太后不要!」易土生身法飛快,一轉眼就攔住了張嫣,把她拉回到陳倩兒的身邊,陳倩兒一邊詢問她有沒有受傷,一邊垂淚,然後說:「傻孩子你真是太傻了,這件事情怎麼能夠怪你呢,這都是群臣們容不下咱們母女呀,咱們還是一起離去。」
「太皇太後言重了,老臣真是該死,老臣給太皇太后賠不是了。」葉向高在下面越聽越不對勁,越聽越害怕,越聽越冒汗,越聽越膽寒,心想,這幾句話分明就是在戳他的心窩子,這個罪名他可真是擔待不起。
「本王也有罪,本王剛才說錯了話讓太后和太皇太后傷心了,希望兩宮千萬不要跟本王一般見識,本王該死,本王該死。」見到台上娘倆兒哭的像一對淚人似的,桂王也綳不住了,急忙跪下來叩頭。
「葉大人,王爺,你們兩個也都看到了,太皇天后和太後母女情深,好的就像一個人一樣,她們兩個人誰來臨朝聽政看來都是一樣的,你們還有什麼好反對的呢。我看事情就這樣定了。諸位大人你們說怎麼樣啊?!」易土生面目表情,聲音沉重的說道。
經過剛才張嫣的尋死覓活還有陳倩兒的苦情戲,誰還敢站出來說反對呀,除非是活的不耐煩了。眾臣頓時連連點頭,一片贊成之聲。
「老臣等恭請太皇太后臨朝聽政!」葉向高也是沒辦法了,趁著有這個台階那就趕緊下。在官場混了這麼多年,這點眼力見還是有滴,立即趴在地上,率領著群臣叩頭。張嫣也跪下來,說道:「兒媳也恭請母后垂簾聽政,請母后不辭辛苦,為國為民,兒媳給母后叩頭了,叩頭了。」
「太皇太后,請您念在太后一片真心,群臣一片赤誠的份上就勉為其難。本王也懇請太皇太后正式臨朝聽政。」易土生也彎著腰沖著陳倩兒鞠躬行禮,混到了他這個份上,也是在沒有給任何人下跪的必要了,再說了陳倩兒也擔不起。
「這,呵呵,還是請眾位大臣以及各位王爺另請高明。兒媳婦啊,母后出身不好,又不知書達理,當不起這樣的眾人,還是算了。算了。請桂王王爺去選一個知書達理的來我要走了。」想來垂簾聽政這種事情是不能夠隨便答應的,因為中國自古以來就有規矩,後宮不得干政。朱元璋建立大明朝之初,也立下了這種規矩。陳倩兒當然懂得這個規矩,所以,她必須讓群臣三請四奏千呼萬喚之後,才能接受,以示她是被逼奈的。
「太皇太后本王剛才說錯了話了,本王該死,請太皇太后責罰,本王願意自動的免去一年的俸祿,請太皇太后給與寬恕。本王也恭請太皇太后臨朝聽政,這大明朝的天下還要靠太皇太后和皇上撐下去,就請太皇太后不要辭了。」桂王剛才說了一句話,被陳倩兒抓住了把柄,真是把腸子都給悔青了。
「老臣等再次恭請太后垂簾聽政。」葉向高也明白三請四奏的規矩,雖然憲法上沒有規定但是歷朝歷代的人全都是這麼做的,所以他第二次彎下尊貴的腰帶領群臣向大家行禮。陳倩兒依然擺手:「不行不行,大明朝不能毀在我這個知婦人的手上,大家還是回去,這件事情哀家不願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