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周魯二張
周異麵色凝重地沉吟俄頃,便推金山倒玉柱般地拜倒在趙雲身前:“異,願舉家相投,還請將軍收留。”
周瑜人小鬼大,心知有門,也緊隨父親身後,拜倒在趙雲身前:“主公在上,請受瑜一拜!”
趙雲大喜扶起周異、周瑜,哈哈大笑道:“雲,得子奇兄相助父子相助,如虎添翼也!快快請起。”
如此這般,趙雲又將周氏父子收入囊中。當晚,周異大擺宴席,請諸族老前來拜見新主趙雲。
周氏一幹族老心知家主決定的事不可更改,便心安理得地以臣屬之禮拜見趙雲。
趙雲當然不會令一幹族老失望,他拿出一遝新紙(趙雲發明的白紙)交給一幹族老道:“既然周氏願意與本將軍成為一家人,雲也不能小氣不是?喏,這是海船建造秘術,爾等可在江東多多收羅船匠木工,隨遷遼西昌黎三岔河口(天津古遺址),雲準許周氏在北疆打造船塢,建造海船,這可是一本萬利的生意哦。”
周氏一幹族老大喜過望,他們世居江東當然知道海船的價值了,不說海運的商業價值,就是出海捕魚也是一本萬利的買賣呀!要知道東漢時期,海洋生態還沒遭到人類破壞,海洋漁業那可是一網下去,打上來百十斤那是分分鍾的事。
海魚可是奢侈之物,隻有世家豪族才能吃得起呢。試想周氏掌握了海船的建造之法,無論是自建捕魚船隊,還是出售海船,那可都是巨額財富啊!其實財富還是其次,關鍵是周氏掌握海船建造之法以後,其家族聲望豈止是提升一點半點?就是名震天下也不足以為奇也。
周氏一幹族老這一下看向周異的目光可不一樣了,他們心裏將周氏投奔趙雲的決定,直接定義為周異出任家主以來,最為英明的決定,沒有之一。
搞掂周氏之後,趙雲又出發了。這次的目標乃是素有“君子古風”之謂魯肅魯子敬。
趙雲趕到魯肅府上的時候,正值魯肅祖母感染風寒,高燒不退,醫者診脈之後,搖頭讓魯肅準備後事,魯肅大悲,他從小雙親不在,乃是祖母一手拉扯大的,對祖母的感情可說是親厚無比。現在其祖母就要拋下他去了,怎能讓他不悲痛欲絕呢?
恰逢趙雲趕到,趙雲得知魯肅祖母感染風寒之後,二話不說,用五十功德積分在係統商店兌換了一盒“阿司匹林”,親自喂魯肅祖母服下,半天功夫,乃祖高燒退卻,疾病已好了一大半。
魯肅自然是對趙雲千恩萬謝了。
趙雲趁機提出欲請其祖孫二位北上,理由是大漢不久將有席卷全國的大亂。魯肅還在猶疑之間,趙雲便將黃巾起義的曆史一股腦兒地倒料出來,聽得魯肅一愣一愣的。說實話,關於太平教,魯肅也有警惕之心,原因是太平教組織實在是太過龐大了,其教眾遍布大漢南北十三州,如果真的要起義造反的話,那後果將不堪設想。
魯肅現在雖然年紀尚幼,其見解卻是不凡,他反問趙雲道:“既然將軍看穿太平教之禍,為何不上書朝廷,將滔天禍亂平於未起之時呢?”
趙雲歎息道:“魯兄,請問那些朝廷重臣見識較之雲如何?雲能看穿之事,彼等豈有不知之理?既然彼等深知太平教為禍之烈,而坐視不理,所為何來?魯兄難道還想不明白麽?”
魯肅麵色巨變,猶自掙紮道:“雖將軍說得有理,但是,不親自試過怎麽知道朝廷不予理睬呢?”
趙雲長歎道:“魯兄,你以為雲沒有嚐試過嗎?雲先後五次上書朝廷,皆有如石沉大海,沒有激起絲毫浪花。最後一次,雲被朝廷申斥:若再妖言惑眾,定將嚴懲不饒。嗬嗬……”
“唉——”魯肅聞言失望至極,最後滿腹鬱悶化作一聲長歎,“將軍,肅,願意隨將軍北遷。”
趙雲大喜過望,連忙好言安慰,並將北疆的政務向魯肅一一道來,絲毫不以魯肅年幼而有半點輕視。
魯肅聽了趙雲的改革措施,雙目不由異彩連連,大呼:中興大漢,非將軍莫屬也!
搞掂了魯肅,將魯家北遷之事交代給黑龍衛臨淮郡負責人,趙雲又往廣陵郡而去。
廣陵陳矯、張紘皆大才,趙雲投貼上門拜訪,奈何陳矯直接拒絕了趙雲了征辟,好在張紘被趙雲的治政策略打動,接受了趙雲的征辟。
趙雲征辟張紘之後,又通過張紘找到張昭,其實二張關係並不太好,不過趙雲憑三寸不爛之舌,舌戰張昭,並與張昭打賭:賭約即是黃巾之亂。如果黃巾之亂符合趙雲所說的造反時間、規模,那麽張昭便認趙雲為主公;如果不符合趙雲所言,那麽趙雲將親赴彭城向張昭賠罪,並自願奉上百部典籍孤本給張昭作為賭金。張昭終於心動,毅然決然地接下趙雲的賭約。
之後,趙雲又通過黑龍衛收服琅琊徐盛,再往陽都拜訪諸葛氏家主諸葛珪(諸葛亮之父)。
諸葛珪乃前司隸校尉諸葛豐之後,諸葛氏本為琅琊望族,隻因乃祖諸葛豐被貶為民之後,家道逐漸中落,到了諸葛珪這一代,家族門第隻能是勉強維持也。曆史上諸葛珪曾為泰山郡丞,不過天不假年,早早便隕落了,以致於此後諸葛氏為避禍不得不拋棄祖地,舉家搬遷至襄陽,其中之艱辛,非一言半語可道盡者。
諸葛珪此時還沒有出任泰山郡丞,隻在家中苦讀,耳聞鎮北將軍來訪,連忙延請進府,並設宴招待趙雲一行。
“君貢兄,雲此來欲征辟君貢兄出任鎮北將軍府戶曹從事,令弟胤誼(諸葛玄的表字)兄出任曼柏令,不知君貢兄可願屈就?”酒席間,趙雲直抒來意道。
“承蒙將軍枉自屈顧,珪哪有不應之理,怎奈珪家室祖宅在此,實在難以割舍,方命之處,還望將軍多多體諒!”諸葛珪竟然是婉拒了趙雲的征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