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章 神童培訓班滿班了
程密說的情況,夫人團也都早早猜到了。
她們身邊不乏消息靈通的人士,今年的童子秀就已吸引了遠近幾個縣的人來參與,明年隻會更加熱鬧。
當朝重視人才,這才開了童子科。
桃源縣新來的宋縣令別出心裁,又辦了童子秀,選拔、培養本縣都是好事。
但至於哪些孩子能有幸考中童子科,那就靠各家各戶拚實力和拚努力了。
要知道,邁進桃源書院,那就等於半隻腳邁進了童子科的大門呀!
邁進童子科的大門,也就等於半隻腳邁進了仕途、小小年紀就當官的情況在這個朝代裏也是有先例的。
或者哪怕當不了官,還有機會被選上陪皇子讀書,這對於任何一個家庭來說,都是天大的榮耀呢。
所以,明年的童子秀更加火爆那一定是必然的。
“我們是小班教學,超過五人開班,總人數不超過十人。不過我這班也不是想進就進,還要麵試父母、選拔淘汰。”
“麵試、淘汰?”
在座的無不是有身份地位的主,以往都是家裏麵試先生,這先生麵試父母還是第一次聽說。這未免太張狂了點吧?
但是看她教出來的那些孩子又著實伶俐,夫人團們也不得不服氣。
“麵試也是為了了解每個孩子的家庭環境、成長經曆、父母能不能配合這些。淘汰也是為了激勵大家時刻不鬆懈。
磨耳朵的辦法光憑我一己之力,可是萬萬不夠,父母投入才是最最重要的。”
得了,本來想著把孩子送出去,就能一了百了、開開心心地做閑散貴人的夫人團們,又苦上臉了。
“今天你們願意坐在這裏聽我講這一席話,必定也是多少被我打動了才會留下。
我隻能說,培養一個孩子絕對絕對離不開父母親曆親為,再有學問的先生都不如一個母親的用心陪伴。我也會每月給父母上一次課,把這方法一點點傳授給大家。”
就這樣,程密一會兒拋個蜜棗、一會兒揮舞大棒,時而苦口婆心、循循善誘,時而義正言辭、聲色俱厲,夫人團的心情就像坐上了過山車,起起伏伏地不能平靜。
要想教好一個孩子,首先要撼動他的父母,激蕩為人父母的心靈,讓他們與教師一起同頻共振,這樣才能達到家校共育的效果。
這是程密前世總結出來的讓孩子出成績的最大秘訣,來到古代,她也不能荒廢了這項功力。
果然,夫人團紛紛都被程密的一番演講打動了,當場就拍了板,定下三日後帶孩子過來上課。
程密統計下來,一共有十二個孩子報名,其中五個是入了書院神童班的孩子,還有七個年齡略小一點,正好可以組一個準神童班。這樣,兩個班開班的最低標準一下就達到了。
現在神童班這邊加上程吉元、蘇植、蘇楠三人,有八人;準神童班那邊是七人,程密一天之內就招到十五名學生。
掌上明珠的酒樓和神童培訓班這就算順順利利地開業了!
夫人團圍著程密又問了無數個問題,大家坐在一起推心置腹,直聊到日頭偏西,才各自帶著孩子走了。
陶清風坐在後麵激動地從頭聽到尾,誰都難以想象,程密的教學方法對他有多大的震動。
眼下,他巴不得立刻就能來這神童培訓班點卯。
眼看人差不多散了,陶清風走到自家夫人身邊,鄭重其事地行了個禮。
“娘子,你看我今天這比試也算是贏了,你不會反對我來這掌上明珠了吧?”
陶夫人難得見他這麽認真,不過還是禁不住扯著帕子朝他臉上甩了一下。
“爹爹那裏桃源縣獨一家的書院你都不願意進去做個先生,何必委身在這小小酒樓,不知道的還以為你看上人家程娘子了呢!”
一句話,連陶夫人身後的丫鬟都跟著笑了。
陶清風麵帶尷尬,沒想到娘子想的說這些。
他慌張地連忙擺手,“娘子,你真是誤會我了!咱倆的感情,那是在天願做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的感情,哪是輕易會被撼動的?”
程密在一旁也樂了,確實,陶清風兩口子看著畫風不搭、卻又和諧無比,一看就是少有的恩愛夫妻呢!
陶清風接著捶胸頓足地說道,“我為什麽不願意去爹爹的書院,你比誰都清楚。從我記事起,我就沒見過他臉上的一絲笑容!
你問問那些學子,要不是為了求學,誰願意和陶院主多待一刻?
可憐苦命的我,從小就得和他待在一起,上了學堂見、下了學堂還見,我這額頭上的疤痕,就是他從小虐待我的鐵證!”
程密仔細一看,果然就看到陶院主額頭正中有一道長長的疤痕,不仔細看的還當那是皺紋呢。
陶夫人歎了口氣,“爹爹那也是對你恨鐵不成鋼,戒尺一失手打斷了才戳破了你的額頭,別老拿出來說事了!
最後你不還是小小年紀就考中秀才又中了舉人,沒有爹爹的嚴加管教,你哪有今天這一身本事嘛!”
陶清風恨恨地摔了手裏的折扇。
“哼,要是可以,我寧願把這一身本領都還給他!他欠我一個快樂的童年!
程夫人一下午說的,正是我多年以來做夢都想實現的,你就讓我試試吧。”
陶夫人沉默了,她夫妻二人一向恩愛,她也知道陶清風的痛苦。
所以這麽多年,陶清風折騰著做這個那個的,她每次都是意思意思地阻攔一下,然後就默默讓他去做了。
反正家裏也不缺錢,就由著他折騰唄。
不過折騰這麽久,她還是第一次看到陶清風眼裏有光,還這麽低三下四地求自己。
而且為了湊夠人數贏過自己,他這兩天往書院裏跑斷了腿,弄得陶夫人都不好意思多叫人來贏他了。
或許他骨子裏和自己那不對付的親爹還是一脈相承的,喜歡當一個先生。
“你來就來吧,今年能幹到年關再說,反正兒子要來上課,你就當給他陪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