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章 將軍誅逆定北疆
漢將皇甫紀引一萬精騎,據斷廣牧通向塞北隘口。右賢王率軍南犯並州以此路為要道。供應大軍輜重糧秣等,皆從此而過。右賢王本以為其兵馬鐵騎甚眾,可一鼓而下九原,擊破漢軍,然後取下河朔二郡,再回軍剿滅皇甫紀、北澤軍。然而不能克封傳車,後方被襲,右賢王遂陷於被動。
皇甫紀聞知右賢王親自領兵來奪糧道,遂按照封傳車計策,率部撤走,迂回至廣牧,攻擊廣牧匈奴兵。
此時北澤已經率兵進駐廣牧側後方,見右賢王分兵去救糧道,遂引軍前來攻擊廣牧。兩路軍馬已經即將到達,封傳車聞知,遂提三萬精兵,攻打廣牧燕軍大營。
漢軍三路一齊發起攻擊,慕容虎與日逐王急忙率兵拒戰,北澤、皇甫紀二將,引軍從南北兩麵攻擊,慕容虎讓日逐王率萬餘兵迎戰北澤,又分兵八千人,迎戰皇甫紀。封傳車見之,遂命軍中百餘輛戰車在前,組成車陣,戰車上皆手持長戟、身披重鎧甲士,弓弩手在中,騎兵在後,對廣牧胡兵形成包圍之勢。匈奴騎兵雖然勇悍,然被戰車陣所製,騎兵不能馳騁,遂威力大減,漢軍中弓弩手萬箭齊發,射向匈奴兵。匈奴兵大敗,死傷無數,封傳車見匈奴兵已經潰亂,遂令戰車營散開,以萬餘騎兵趁勢衝擊胡騎,遂大破匈奴,慕容虎不能相敵,急忙與日逐王收兵引軍北逃。
封傳車遂攻下廣牧,此一役,從早戰至黃昏,漢軍斬首匈奴五千,俘獲三千,馬萬匹。封傳車見慕容虎與日逐王逃走,便令北勒與法演駐守廣牧,又帶領北澤、皇甫紀二將,率麾下鐵騎三萬人追擊之。
匈奴兵大敗於廣牧,日逐王與慕容虎道:“漢軍善於用兵,已經破我軍,恐其追之,亦請和。”
慕容虎道:“現我已經得罪漢朝,漢軍豈能寬恕?必不能講和,可先退軍至塞外,在作區處。”恐漢軍追及,於是不顧右賢王,引兵望塞外而奔。
卻說右賢王領二萬軍來奪糧道,軍至要道隘口,不見漢軍,正在狐疑不定之間,次日正午,忽然聞報說漢軍正在攻打廣牧,右賢王驚道:“中漢軍詭計矣!需得提兵救之。”遂又提軍前來廣牧。
右賢王軍尚未至廣牧,匈奴兵已經敗走。右賢王一時未得回報,尚不知,仍然提軍趕來,途中正遇封傳車大軍,封傳車令北澤與皇甫紀引軍擊之,戰至天黑,雙方互有折損,右賢王折兵數千,不能敵漢軍,於是趁夜逃走。
封傳車遂又挑選兩萬精騎,交與北澤、皇甫紀道:“右賢王已經落敗,其部必然軍無戰心,今趁夜逃遁,必不能走遠。且慕容虎與日逐王已經逃至塞北,必不能來救。你二人可率鐵騎立即追之,必能大破其軍。若此時縱之,則放虎歸山也
。”
北澤立軍令狀道:“末將明日日落之前如不能取右賢王首級,甘當軍令!”封傳車壯之,斟酒一樽以為北澤壯行。於是北澤與皇甫紀率精騎二萬人,連夜追擊右賢王。
原來北澤熟悉塞北地形,料知右賢王夜逃,必然向扶山而走。遂與皇甫紀道:“右賢王必走扶山,皇甫將軍領本部兵從大路上追之,待吾率兵從間道追襲,抄其後,天明之前,我軍可形成前後夾擊之勢,右賢王必敗。”
皇甫紀遂從之,引軍從正道大路追襲,至夜半,追至右賢王,遂發兵擊之,右賢王令一萬軍在後拒戰,自領五千騎望扶山而來。
皇甫紀與右賢王軍黑夜裏交戰,右賢王軍且戰且走,至五更時分,走至扶山,遂在扶山紮營,準備倚靠其險要,拒戰漢軍。
然而右賢王兩萬軍已經還剩萬餘人,又連續奔走作戰一夜,軍力十分疲憊。右賢王親自出馬,相戰漢軍。皇甫紀見一時不能擊敗匈奴軍,遂引軍相持。
北澤率領萬騎急行軍大半夜,已經從間道接近扶山,方五更,探知右賢王正駐軍扶山,遂傳令全軍歇息一個時辰,埋鍋造飯,飽餐一頓,天明時分,便下令全軍丟下輜重,望扶山而馳。
清晨,漢軍萬騎已經馳至扶山,見右賢王正與皇甫紀軍相持,北澤遂發起攻擊,匈奴兵見之大為驚駭,右賢王慌忙令軍迎戰北澤,北澤萬餘鐵騎精神尚好,人馬奮勇,右賢王軍疲憊不堪,難於迎戰。皇甫紀見之,即領軍夾擊之,匈奴軍大敗。戰至日中時分,匈奴軍折兵過半,又被漢軍俘虜數千人。右賢王見勢急,便帶數百親兵,奮力殺出漢軍圍中,突圍衝出,往北而走。
北澤見之,遂立即領麾下五百精騎追之,追至塞北十餘裏,已經追及,右賢王見漢軍不多,遂又引麾下數百騎翻身殺回,北澤舞鋼槍前往接戰,兩軍又奮戰一番,右賢王奔走一夜,未有休整,體力不支,與北澤戰二十餘合,遂不能敵,欲要再拔馬而逃時候,北澤大喝一聲,手中槍起處,正中其後備,順勢一挑,右賢王便翻身落馬。
北澤遂下馬,拔刀取右賢王首級,以示匈奴,匈奴兵見之大驚,遂不敢再戰,各自逃去。北澤已經斬殺右賢王,遂收軍回,至扶山,皇甫紀已經戰敗右賢王殘部,收整俘虜,見北澤持右賢王首級還,大喜。於是二人便引軍回廣牧,見封傳車交令,回看西邊天空時,日頭方未有落下。
封傳車見之大喜,嘉賞北澤道:“北冥魚(北澤字冥魚)可真為當年奮威將軍也!吾即便向陛下為將軍請功,以北將軍為奮威將軍!”
漢軍已經破匈奴,誅殺右賢王,封傳車遂將右賢王首級,傳示北胡諸部,北胡諸部俱各自震懼,畏懼漢軍
之威,遂各自前來請和。匈奴左賢王遣人對封傳車道:“漢天子,我兒子。豈敢侵犯華夏?右賢王不遵前約,擅自發兵犯境,致有此隕敗,誠咎由自取也。匈奴左賢王代行單於事,願歸順漢朝,共安邊疆。”
封傳車駐軍廣牧,盡收取並州之地,見左賢王送來求和書信,便具表上奏朝廷,請朝廷主意,又具表奏北澤誅殺右賢王之功。
華武帝聞報甚喜,遂設朝與群臣商議道:“車騎將軍封驛已經平定匈奴之亂,匈奴左賢王請和,卿等意見如何?”
丞相徐圖遂奏道:“匈奴即服,便可以和之也。陛下尚欲圖遼東公孫霸,今並州既然已經收複,便可觀其後而行,如匈奴再犯,陛下當效當年衛青、霍去病封狼居胥之事,永定北疆。”
禦史大夫劉察奏道:“胡者,天子驕子也,漢者,天之元子也。今既然驕子已服,元子又豈能不相寬赦之乎?願陛下降詔,賜匈奴左賢王統領北胡各部,以藩衛漢朝北疆。”
華武帝道:“善!”遂下詔書,賜匈奴左賢王為大單於,統領北胡各部,令其與漢朝和好,休得再聚兵犯境,否則,雖遠必誅。
北澤誅殺匈奴右賢王,遂天下揚名,北澤時年29歲。封傳車表彰其為奮威將軍,華武帝即下詔準許,又進封北澤為亭侯,食邑千戶。封傳車平定北胡有功,遂加太尉,增益其封三千戶,餘下諸將皆有封賞。領英見北澤如此英勇,頗有當年奮威將軍王騰之英姿,遂深器重之。
並州已定,太尉封傳車仍鎮守並州。天下甲兵遂息,戰亂終結,山河初定,百廢待興,丞相徐圖開府治事,總領天下民政,治理華夏十三州。
華武帝聞知公孫霸去帝號,遂問群臣道:“公孫霸去帝號,其意何為?乃畏懼中原以向朕示弱乎?”
領英奏道:“公孫霸去帝號者,乃在於一時權變也,非向陛下示弱。其若不去帝號,恐遼東諸夷不服,今其擁兵割據遼東,平定還需待以時日。”
劉察上奏道:“今天下初定,國力不振,民皆疲敝,中原一時還難以平定遼東。如偽燕果然畏懼中原,便可向中原稱臣,如此海內相安,也有利於天下時局也。臣以為公孫霸如果有此誠意,便可向中原交出傳國玉璽。陛下可以此相試探耳。”
華武帝聞言遂道:“如能使天下相安,朕又如何不能容下公孫霸乎?”遂應允劉察之言,遣使至遼東,傳達此意。
偽燕殘部退居遼東,公孫霸據遼西郡擁兵自守。不得已而去其帝號,如此近一年之久,遼東逐漸穩固,又不見漢軍來攻。公孫霸遂又有恢複燕帝之心,遂召集群臣商議道:“孤失去中原,還於遼東,遂去位為王。孤本為帝,降為為王乃一時權變也
。今遼東穩固,諸胡歸順,孤又有傳國玉璽,當複位為帝,再相機奪取中原也。”
時皇甫照年老多病,便告老在家休養,久不參與偽燕國事。歸海衛、聞人亮、吳江等人,皆揣摩公孫霸之意,以其命是聽,今見其又要恢複帝號,遂都不加勸阻,還一致勸進。唯有禦史大夫汪謙,聞知公孫霸又要恢複帝號,遂出班力勸不可,道:“大王已經去號,中原方可以容忍之。今若如又恢複,中原必然發兵討伐遼東矣。願燕王以大局計,勿以名號虛位作計較耳。”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