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6大將兵敗隕新安 潛龍克敵取中原
武兼文已經斬殺牽興,燕軍見之大驚。武兼文又領兵衝殺,燕軍紛紛退避,崔英、方虎二將急忙引敗軍向西而走,漢軍在後緊追不舍,燕軍一路潰敗,又被俘數千人,至函穀關,袁布帥一萬軍前來接應,武兼文率軍隻追殺至函穀關前,袁布關上弓弩手放箭,掩護得燕軍入關,袁布又領軍奮力拒戰,方接應得崔英、方虎入關。三萬人馬,還剩得一半,牽興已經戰死,燕軍士氣更為消沉。
武兼文身先士卒,奮起昔日神勇,率領本部二萬兵大敗燕軍,又斬殺燕將牽興,遂提軍至函穀關。少許時刻,封傳車、獨孤虎亦率軍到,進圍函穀關。封傳車對武兼文、獨孤虎道:“待文軍師兵至,即可攻打函穀關。次番燕軍兵勢大挫,我軍必能勝聞人策也。”
半日後,文雄率兵至函穀關。聚齊七萬餘人馬,遂提軍攻打函穀關。袁布在關上令萬餘弓弩手輪番射箭禦敵,文雄令軍組成十隊,輪番攻打,晝夜不停,至次日天明時分,燕軍箭矢已經用盡,函穀關即將被攻陷。崔英、方虎皆勸袁布棄關走新安,與聞人策合軍。袁布遂率軍西走,與聞人策會合。文雄隨即占取函穀關,便讓武兼文、獨孤虎率四萬兵攻擊新安燕軍。自與封傳車領軍三萬人,以及萬餘燕軍戰俘屯駐函穀關,以抵擋燕軍洛陽來兵。
時領英已經率兵進至新安,聞人策率軍來迎。領英令人傳話聞人策道:“吾欲與大都督鬥將。”聞人策便回書:“在下奉陪之!”
領英便命盧飛、邊班二將率兵二萬出戰,自領四萬人在後掠陣。聞人策亦派林靚、法演領軍二萬迎戰,自率三萬軍在後掠陣。
盧飛提槍出陣,燕軍陣中,聞人策遣林靚出戰,兩人大戰三十餘合,林靚不敵,遂敗陣逃走。此一局,領英獲勝。
聞人策便又命法演出陣。邊班請命道:“容末將戰之!”領英許諾。邊班提槍騎赤烏汗血寶馬出陣,法演使刀來迎,兩將戰有二十餘合,邊班不能敵法演,遂拔馬而逃,法演提刀追之,然邊班座下汗血馬十分迅速,法演追之不及。此局聞人策勝。
法演雖然擔任右扶風,然武藝平常,隻是氣力略大。邊班是善騎善走之將,武藝也一般而已,氣力不如法演,虧得馬快,邊班又騎術高超,得以脫身。
領英又命偏將軍李封出陣,聞人策又遣宋皋相迎。二人在陣前鬥將多時,互有輸贏,正在鬥將之間,聞人策忽然接得函穀關戰報,說燕軍與漢軍大戰,被漢軍擊破,牽將軍已經戰死,漢軍正攻打函穀關甚急。
聞人策聞報,遂收軍堅壁不戰。聞人策聞知東邊燕軍戰敗,牽興戰死,仰天長歎道:“函穀關旦夕便要失陷,今吾軍將要陷於腹背受敵之境。洛陽援軍
不能前來,新安斷難再相守。”於是傳令讓袁布率軍棄守函穀關,望新安聚集。
不多時,袁布與方虎、崔英率軍趕至新安,與聞人策會合,尚有七八萬人。
燕軍見此局勢,軍心動搖。聞人策奮然對眾將道:“吾受命守新安,豈能因強敵壓境而畏懼退縮乎?今誓與潛龍決一死戰,與新安共存亡!”
眾將都辭氣慷慨、願以效命死戰。唯有法演貪生怕死,見眾將如此,法演心中默然。然畏懼聞人策軍令,遂隻得心不由己,隨眾將附和之。
聞人策憂慮軍心消沉,便聚集三軍道:“今番賊軍若攻陷新安,中原必然不保。我等將皆為漢中偽王階下之囚。今若用命一博,隻需一戰戰敗潛龍,新安得守,中原可保,我等皆有守衛大燕之功,陛下必有重重封賞!”遂下令,將軍中酒肉金帛盡皆取出,賞賜犒勞三軍。
犒賞畢,聞人策道:“潛龍所部不過六萬軍,我軍有八萬,今誓死一戰,可以勝也。”於是盡出其新安軍馬,以方虎、崔英為先鋒,帶領二萬騎衝陣,袁布、林靚提卒二萬從左右兩翼而進軍,自與法演領中軍四萬人隨後殺來,隻撲領英大營。
領英聞報燕軍大舉前來進攻,急忙出帳觀之,見數萬燕軍遍地而來,玄旗如雲,人馬如潮,後軍隱隱顯出聞人策中軍大纛,領英見而心驚,道:“聞人策被吾軍逼迫,今已經傾巢而出,欲與吾決一死戰。其勢正猛,不可相戰。”隨即傳令,堅守大營,拒住燕軍攻勢,隻需待文雄等領兵至,便可夾擊燕軍。
聞人策下令全軍道:“今賊軍重兵在我後,不時即至。你等可努力向前,在東麵賊軍到來之前,攻陷潛龍大營,我軍便可轉敗為勝也。”聞人策執劍在中軍督戰,於是燕軍一齊用力攻打領英大營,領英命李封與盧飛率三萬軍在大營前拒守,聞人策又令袁布、林靚率二萬軍從左右兩翼來攻領英大營,領英命邊班領萬軍相敵袁布,令偏將軍賀臣領萬軍抵禦林靚。
聞人策遂催動中軍人馬,向漢軍大營發起輪番攻擊,聞人策又傳令燕軍道:“取得潛龍首級者,陛下封五萬戶侯,以三公之職相授!”燕軍攻勢猛烈,盧飛、李封已經不能支持。
領英根據軍報,算計時辰,估測文雄東路軍在兩個時辰之內必然到新安,遂令全軍堅守兩個時辰。又增援二萬軍部署大營前,親自在陣前督戰,傳令堅守。領英大營六萬軍馬,皆已經全部上陣。
漢軍奮力拒戰,相守一個時辰,死傷萬餘,偏將軍李封為流矢所中,遂戰死陣前。邊班、賀臣二人亦帶傷,才將聞人策大軍擊退。少許,聞人策又率大軍發動二次攻擊,領英已經將軍中精銳盡數派出,自統六萬人大部皆為弱旅
,難以相抗衡聞人策七萬大軍攻勢,虧得領英善用兵,部署得當,得以讓大營守住,大戰一個時辰,仍未被燕軍攻陷。
領英見聞人策又發動第二次進攻,遂將十餘輛武侯戰車排成陣勢,又將軍中百餘張諸葛連弩布於大營之前,盡出軍中箭矢,令萬餘弓弩手放箭拒敵,務必再守大營一個時辰。
燕軍第二輪進攻更加猛烈,燕軍已經抵達大營之前,盧飛遂提槍躍馬,帶領數千軍衝出大營迎戰,聞人策傳命大軍圍之,欲要全殲盧飛所部。領英見之,遂命萬餘軍衝出大營,相救盧飛。
兩軍正在混戰之間,聞人策忽然聞報,說東邊漢軍數萬人即將殺至。聞人策便下令收軍,且休要再攻擊潛龍大營,退回新安拒守。
燕軍方撤兵回至新安,武兼文已經率二萬軍殺至,遂駐兵城下。聞人策見之,對眾將道:“賊軍援軍已經至,今唯有死戰,挫其鋒銳,我軍方有生路也。”遂令袁布、方虎、崔英率三萬軍出戰獨孤虎,自領中軍以拒領英。
袁布率軍衝下新安,徑直來衝擊武兼文軍陣,武兼文所部甚精,全然不懼,袁布欺負武兼文年老,便前來戰之,武兼文舞動大鐵戟,隻三合,便殺敗袁布,袁布膽戰心驚,拔馬而逃。武兼文領二萬軍,力戰燕軍三萬人不退。
忽然東麵又一彪軍到,正是獨孤虎所部,殺入燕軍陣中,燕軍遂之而潰,袁布驚懼,連忙領軍撤回新安,武兼文、獨孤虎率軍追擊,大敗燕軍,被新安城上弓箭射回,於是便列陣圍住新安。
領英見聞人策引軍退回,已經知道東麵漢軍已到,遂整軍守住大營,又令盧飛率軍將新安周邊路口要隘占據。傳令全軍,準備進圍新安,全殲聞人策所部燕軍。
武兼文、獨孤虎兩軍四萬人,尚不足攻下新安,領英遂傳命文雄,可領軍共來圍新安,文雄領命,遂與封傳車棄掉燕軍俘虜,率函穀關兵馬三萬餘人,前來助陣新安。
文雄軍至新安,漢中王麾下三名大將統軍七八萬人,齊聚城下,西麵又有潛龍五萬餘軍,燕軍激戰一番,未能攻克領英大營,士氣以泄。今見漢軍十餘萬人圍住新安,俱都震怖。
領英見此,遂以箭書入城,勸聞人策投降,即可保全三軍將士性命。燕軍素聞漢軍優待降軍,見此皆軍心渙散,鬥誌全無。唯有崔英、方虎等將,要誓死相戰。
聞人策在新安城內雖然還有六七萬軍,然多半無鬥誌,被十餘萬漢軍東西夾攻,糧道已經斷絕,洛陽城燕軍亦遲遲不來。聞人策心下焦急,尋思公孫霸尚在上黨與王騰相戰,難以相救。而洛陽救兵不至者,為朝中黨爭,歸海衛雖然負責洛陽軍務,然難與皇甫照、汪謙勢力抗衡,見漢軍勢大,恐難以
救援,將要放其新安駐軍。
聞人策正彷徨無計,領英又遣人送來勸降書信,略曰:將軍天下奇才,而今見迫,非將軍之才不足,乃天道所至,偽燕當滅,漢室當興也。將軍如能率眾歸誠,則兩軍十數萬將士將免於血戰,漢中王將以上將軍之位相待將軍。將軍效力偽燕,奈何偽燕朝中並不見信於將軍,何必做無謂困獸之鬥呢?昔日韓信歸漢,遂成就不世之功,將軍不聞知乎?今兩軍十數萬將士性命,皆在於將軍所決。吾聞善戰者無赫赫之功,凡為將者,必在全軍為上,不在多有殺傷,還望將軍三思。徐圖謹拜。
聞人策讀領英書信,歎道:“知我者潛龍也。”乃對使者謝道:“請回複潛龍,吾必然不辜負其意。”崔英、方虎皆道:“賊首潛龍乃大都督對頭,是我大燕不共戴天之仇敵。都督何以如此禮待?”
聞人策道:“於國家大事,吾與潛龍當是勢不兩立,必欲互相除之而後快。於私下而言,潛龍是吾知音,亦可稱為摯友也。隻恨燕漢爭衡,不得已而領軍相戰於沙場。”言罷又歎息數番。
諸將皆來奏道:“賊軍圍城甚急,我軍糧道已斷,軍無鬥誌。大都督當以嚴法治軍,不然,軍皆不聽號令矣。”
聞人策道:“我軍現已經軍心動搖,軍心動搖之軍,不可用也。今若以嚴法治之,恐士卒嘩變,反受其害。”
崔英、方虎等將皆伏地泣道:“今日之勢,危如累卵,我軍當必敗。然末將等寧可戰死沙場,也不願苟且偷生也。請大都督下令,容末將帶領敢戰之軍,與賊軍再一決雌雄!”
聞人策苦笑道:“此非良策。如今大燕大勢已去,不能相敵漢中偽王。吾軍失卻救援,士卒無戰心,已經陷入絕境。數日之後,吾軍將糧草不繼,必定不戰自亂。既然如此,不如早做打算。吾欲全將士性命,令你等可向潛龍投降也。”
方虎、崔英伏地叩首道:“末將寧戰死,也不降賊!”
燕軍已經軍心動搖,群起紛紛,欲要接受潛龍招降,今聞知方虎、崔英欲要死戰,於是不等聞人策命令,萬餘燕軍士卒皆嘩變,衝開西城門,殺方虎麾下阻擋軍官,奔出城來,向領英投降。
方虎、崔英二人聞知,急忙提本部兵前往阻止,殺數十人,遂激起城內燕軍群起憤慨,法演帶萬餘人嘩變,開南城門而出,向領英投降。
聞人策見之,遂令方虎、崔英不必阻止,遣人送書信給領英,說自己已經令軍投降,望其進入中原之後,好生對待中原人民。對諸將道:“今新安不能守,吾有失陛下重托,其罪九死難贖。”諸將皆不敢仰視。聞人策遂入賬,將鎮西將軍、雍涼大都督劍印放置案上,對崔英、方虎二人道:“
吾已經給潛龍寫下書信,令你二人持此劍印還歸朝廷,潛龍必然不會為難你二人。吾今唯有一死謝罪,其餘諸將士,皆可向潛龍投降。”
眾將聞言大驚,意欲前來阻欄,聞人策執劍在手令道:“違吾令者,斬之!”眾將遂不敢向前,皆跪地而泣。聞人策道:“前番在渭北之時,夜見流星墜落,此應在吾也,今番吾必不能免之。吾雖敗於潛龍之手,然仍欽佩此人!今生有此對手,亦不足為憾也。”遂麵向東而拜,口稱陛下保重。拜畢,遂以劍自刎於帳中。時年37歲,順安30年冬十一月也。
聞人策已經自裁,燕軍遂紛紛出降,袁布、林靚等燕將也引軍向領英投降,唯有崔英、方虎二人不願投降,引本部兵數百人,欲要趁亂殺出,領英已經得聞人策書信,便傳令燕軍道:“崔英、方虎二將,如不降吾,可自便也,吾不難之。”二人遂攜帶聞人策劍印,引數百騎從新安城南而出,領英命軍放開道路,不必追截,放二人回歸洛陽。
於是聞人策駐紮新安燕軍皆降漢,領英又占據新安、函穀關,收降燕軍六萬餘眾,便又整軍,準備奪取洛陽。
領英入新安,見聞人策已經自裁,不禁歎道:“將軍何必如此!”命軍中厚加裝殮,親自為其扶棺材發喪,厚葬於新安之南山丘,領英痛惜聞人策,在其墓前哀傷流涕道:“將軍已走,自此人間世上,吾少一知音矣!”
崔英、方虎二將帶領數百騎回到洛陽,將聞人策遺言相報公孫貴。燕朝聞知聞人策兵敗自殺,十萬大軍全軍覆沒,新安已經不守,滿朝皆震怖,公孫貴半晌無言,舉止失措,群臣皆心下震恐,麵麵相覷,不敢發一言。良久,歸海衛出奏道:“相國和禦史誤國大矣!若不是二位相阻吾言,不讓洛陽發兵救援新安,聞人昭遠也不至於此般結局!”
公孫貴遂道:“今賊軍壓境,威脅洛陽,且不必先追責,事已至此,該如何應對此急?”
皇甫照便出奏道:“臣以為即便救援新安,也不能阻止賊軍。今賊軍大至,洛陽已經不能守,望殿下先報急於陛下。老臣以為而今之計,大燕唯有棄守洛陽,率軍保守幽燕、山東,尚可以徐圖再起也。”
汪謙亦奏道:“洛陽四麵皆平,無險可守。退居幽燕,保有山東,再作後圖。殿下如守洛陽,必然將被賊軍所擒也。”
公孫貴聞言,不勝畏懼,遂問歸海衛道:“司徒以為如今還可以阻擋賊軍否?”
歸海衛奏道:“聞人昭遠已戰死,大燕無人可以相敵潛龍。臣不敢再妄勸殿下堅守洛陽。”
公孫貴又問道:“宛城尚有鎮南將軍被圍,其可突圍乎?”
歸海衛道:“聞人昭遠十萬大軍皆全軍覆沒,
更何況鎮南將軍宛城五萬軍乎?殿下如今應速作北撤之舉,宛城已經不能顧及矣。”
公孫貴聞言,遂道:“就依照諸公之見,待吾奏命陛下,征其同意之後,便撤離洛陽。”
歸海衛奏道:“以老臣之見,陛下必然同意也,不過還是先申奏陛下為宜。今賊軍尚一時不能來,且令洛陽軍馬先再郊外駐紮,殿下先撤離至鄴城。臣等再安排洛陽軍民撤離。”
公孫貴從其言,遂遣人將此事告知公孫霸,又令公孫鴻、吳江等率羽林軍五萬餘人,屯紮洛陽城西,一麵令皇甫照、歸海衛等安排洛陽軍民撤離事項。自帶東宮官員幕僚並隨從千餘人,隻待公孫霸詔令傳達,便移駕鄴城。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