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超級漢朝> 241章 潛龍計謀間聞人 偽燕黨爭失大將

241章 潛龍計謀間聞人 偽燕黨爭失大將

  漢中王已經入主長安,安定三輔秩序,遂將漢中王幕府從南鄭遷入長安。眾人見建夏已經進駐關中,於是群下便有讓建夏稱尊之意,都請領英率眾勸進建夏。領英道:“此大事,需得廟堂相商之。”於是請建夏設朝會商議。


  建夏便在未央宮設朝,漢中太守文雄先進言道:“長安乃漢朝天子帝都,殿下今日已經坐鎮長安城,兼有東南益、荊、揚、交等州,西北涼、並等州,勢力已經據天下大半,可與偽燕分庭抗禮。殿下正可承繼大統,以應四海人心。”


  建夏道:“孤雖然已經恢複長安舊都,然燕賊仍然占據華夏中原,山東、幽州等地,皆未有恢複。且涼州、並州偽燕餘黨尚在,國賊未除,孤不可即大位。”


  封傳車遂出奏道:“殿下英明神武,天之所開,且已經據有長安,臣以為殿下可進位稱尊,以激勵三軍。”


  建夏拒絕,道:“卿等相勸之意,孤心甚知。然此時戰事倥傯,偽燕數十萬大軍仍未剿滅,孤若遽然稱尊,恐有損興漢大事也。”


  軍師兼都督諸路軍事徐圖遂奏道:“殿下入長安城,本可稱尊。隻是因倉促之間,國賊未除,戰事緊急。承繼大統乃大事也,不可草草了之。既然殿下推辭,以臣之見,且再恢複中原、山東、幽州之後,殿下便可君臨天下。當前之急,還需以剿滅偽燕為要。”


  建夏聞言遂道:“軍師之言甚為妥當,可依軍事之言行之。”


  領英遂奏道:“殿下入長安,當收聚人心,封賞有功之將士,以激勵三軍。製定剿滅偽燕策略,再相出兵,收複中原。”


  建夏道:“善。”遂下王命,封賞三軍,奪取長安各有功將士,按照軍功領受封賞。建夏欲要封賞領英,領英辭讓道:“華夏未定,中原未複,臣不可領受封賞。三軍將士、衝鋒陷陣、臨敵拚殺,應受先賞。”


  於是文雄、封傳車、獨孤虎等人,也都紛紛辭讓道:“臣等職位已經尤為殊榮,不敢再言封賞。如同軍師之言,待殿下平定四海、君臨天下之後,臣等才可以領受封賞。”


  於是建夏便同意領英等人請求,隻賞士卒以及偏將以下將領,盧飛斬殺偽燕勇將寧成有功,建夏遂以盧飛為鷹揚將軍。


  領英又出奏道:“奮威將軍王騰海內揚名,且協助殿下略定並州,今又與殿下形成合圍長安之勢,逼迫偽燕撤出長安,功莫大焉。今奮威將軍相歸殿下,我兵力大振。請殿下加奮威將軍王騰為征北大將軍號,代理都督並州軍事。”


  建夏遂下王命,以縱橫為征北大將軍,假節,都督並州軍事。縱橫欲辭讓,建夏道:“將軍豈非孤給予職務過低不屑乎?孤今尚隻是漢中王,不能再給將軍高位。且待四海平定


  之後,漢朝大將軍之位,非卿莫屬也。”


  縱橫伏地謝道:“末將不過北邊一武夫,安敢享受此等殊榮?請殿下安心,末將自當出生入死血戰沙場,相報殿下隆恩。”遂接收漢中王敕命。


  領英又奏道:“公孫霸雖然逃歸洛陽,然其麾下數十萬大軍仍在。敵將聞人策擁兵駐守潼關,仍欲再奪回長安。今前將軍正領荊州軍進圍宛城,以臣之見,公孫霸必然率軍相助宛城,若其盡起中原之兵前往,恐荊州之眾難抗其鋒。殿下應立即收聚軍馬,取下潼關,兵臨中原,則可以震懾公孫霸,為荊州分其勢也。”


  建夏道:“善。孤授權軍師,即令大軍進取潼關,軍師自可調度安排。”


  領英於是陳說攻取潼關之策道:“潼關為燕將聞人策駐守,有九萬軍馬。聞人策極能防守用兵,不可小覷之。吾與此人數次交手,吾雖然占取先機,然聞人策用兵之才在吾之上。今若攻之,恐傷亡過大。吾亦知此人雖能用兵,卻不諳為將之道,今可使用反間之計,令其受到公孫霸猜忌,其用兵便受到掣肘,其若受掣肘,吾便能破之也。”


  建夏驚喜問道:“軍師有何策能夠離間偽燕君臣?”


  領英道:“臣可令所降燕軍將士,持吾書信與洛陽,結交偽燕朝臣,以散步聞人策欲要與吾軍通敵之流言,偽燕朝廷黨爭,丞相皇甫照、禦史大夫汪謙等素忌聞人策被重用,若將此言言之公孫霸,公孫霸必然懷疑,雖然不至於罷撤聞人策,然定會派遣監軍監督其領軍。若如此,聞人策便受掣肘,吾既能趁虛而破之也。”


  建夏聞言喜道:“軍師足智多謀,乃孤之張子房也。今即可行此事,早定中原,早興大漢。”


  於是領英喚來所降燕軍數人,其中有一人為房圍部下校尉,名喚張車兒,領英對其道:“今有一大功勞,可以釋放你等回洛陽,並受燕朝重賞,你等可從吾命否?”


  張車兒遂拜伏在地道:“果真如此,末將當誓死從軍師命!”


  領英道:“吾有一書信,帶給燕朝皇甫丞相與汪謙禦史,你能替吾傳達二位大臣,便是大功一件,燕朝必有重賞。”


  張車兒遂應允,領英於是寫了書信,交付張車兒,並賜其金帛,贈給軍馬三匹,又親自寫下放行手令,張車兒遂帶了書信,與二燕軍降卒便馳馬望潼關而去。


  張車兒行至潼關,為聞人策軍士所獲,張車兒道:“吾雖然降漢中偽王,然被潛龍放回。有一書欲要交付朝中皇甫丞相與禦史汪大人。”


  軍士遂帶張車兒來見聞人策,聞人策心下疑惑,便令其出示潛龍書信,張車兒道:“此書寫給皇甫丞相與汪禦史,非大都督所能閱也。”


  聞人策心下更為疑惑,遂讓軍


  士搜出其書信,拆開視看,見並無軍情機密等事,隻是潛龍仰慕皇甫丞相、汪謙禦史客套問候之辭。聞人策心下狐疑,不知其中之意。而張車兒又是房圍帳下校尉,自己不便拘拿,不得已,遂放張車兒等三人回洛陽。


  張車兒到洛陽,也不歸軍中,隻潛藏洛陽城中,打探皇甫照、汪謙等消息,一日得以探知汪謙在家,張車兒趁夜遂前往汪謙府前,說自己是房圍部將,有機密事要見禦史大人。


  原來燕朝黨爭分為兩派,一派是皇甫照、汪謙為首,一派是歸海衛、聞人亮為首,各自培植勢力,互相傾軋。房圍等十營將領乃是皇甫照、汪謙所推薦,而聞人策是歸海衛所推薦,又是司空聞人亮之侄。皇甫照、汪謙與聞人亮、歸海衛在燕朝貌合心不合。見聞人策受重用,十營江陵皆折損殆盡,己方勢力便大為削弱,心下難平。皇甫照、汪謙屢次彈劾聞人策,公孫霸因為聞人策善於用兵之故,雖見二人彈劾,卻仍然用聞人策。


  汪謙聞報,遂命張車兒入見,問道:“你今來見老夫,有何機密事?”


  張車兒道:“回稟禦史大人,潛龍相慕皇甫丞相與禦史大人,特命在下攜帶書信拜會。然經過潼關,被鎮西將軍所獲,搜出書信,懷疑末將與賊軍私通。”


  汪謙道:“你從漢中偽王處逃回,形跡可疑,鎮西將軍盤查,理所當然。有何可說也?”


  張車兒遂道:“末將在賊軍軍中,偶然發現一天大機密事,今不敢不告之禦史大人。”


  汪謙驚問道:“你且說來,是何天大機密事。”


  張車兒道:“末將曾無意中聽到潛龍與人言:聞人鎮西雖然有九萬大軍駐守潼關,然而不過擺設而已。隻需吾計策得逞,聞人鎮西便率眾歸誠吾麾下也。——末將不肯信,於是趁賊軍審問之機,詐言借機獻策。潛龍便親自來審問末將,末將虛言歸順,潛龍信以為實,出具聞人鎮西將軍與其交通書信,末將視之,果然是聞人鎮西手跡,且有鎮西將軍大印在上。”


  汪謙聞言沉吟,良久才對張車兒道:“你既然探得如此機密大事,甚為有功。吾將奏知陛下賞你。”囑咐其保密,勿要外泄,又自賞張車兒黃金十兩,張車兒歡天喜地而去。


  汪謙遂前來見皇甫照,訴說張車兒之事。皇甫照道:“此又無證據,恐是賊軍詭計。”汪謙道:“雖然無證據,然聞人策棄天水,敗槐裏,又棄長安,軍中多言其與賊軍潛龍惺惺相惜,互相交言,數次皆不戰而退。今退至潼關,如見陛下難於支持之時,突然反水獻關,則大燕必然葬送此人之手也。”


  皇甫照道:“吾雖然不喜聞人策領兵,然仍信其忠於陛下也。今此捕風捉影之事,不可趁此而落

  井下石。如聞人策被罷黜,潼關將無人能守矣。”


  汪謙道:“雖然如此,也不可不妨之。大戰之前,人心難測也。”


  皇甫照道:“依禦史之見,該如何?”


  汪謙道:“明日可奏知陛下,勸陛下派監軍前往共同鎮守潼關,便可。”


  皇甫照道:“此論甚妥,甚合吾意。”


  於是二人次日便在早朝上奏聞公孫霸,說風聞聞人策與賊軍潛龍交通之事,請陛下防之,公孫霸見二人數次彈劾,尋思二人並非奸佞之臣,心中也略有動搖,便問道:“二卿以為朕該如何應對此事為宜呢?”


  皇甫照道:“臣雖然不喜聞人策,既然陛下受其重任,聞人策必然有可取之處。然人非聖賢,臣恐聞人策資曆尚淺,初領重任,行事有所欠缺,恐為賊軍所乘。陛下需得遣人相助為便。”


  汪謙也道:“縱使聞人策忠心陛下,然若大勢所迫之下,聞人策一人何能抗之?陛下且派遣監軍,以協助匡正聞人策,免遭賊軍所誘逼。此也是為聞人鎮西所著想也。”


  公孫霸聞言沉吟,對二人道:“朕不可懷疑聞人昭遠。”


  皇甫照道:“聞人策雖能用兵,然賊軍潛龍正是其勁敵。數度交兵,一敗再敗,今守潼關,若再不敵潛龍,陛下可還能倚仗其乎?派監軍前往,一為相助,二為匡正,以免再遭潰敗也。”


  公孫霸聞言遂問道:“卿等以為何人為監軍合適?”


  汪謙遂奏道:“防守潼關,事關重大,需得陛下心腹親近之人,方可任之。”


  皇甫照奏道:“臣以為可用中常侍於仁為監軍合適。”


  公孫霸便采納二人之言,用中常侍於仁為聞人策軍中監軍,使持節前往潼關,奉公孫霸之命監督聞人策用兵。


  聞人策見餘於仁奉公孫霸之命前來監軍,還以為公孫霸為激勵潼關燕軍士氣,並未想到是朝中大臣掣肘自己,於是欣然相迎於仁,對其甚為恭敬。


  於仁是偽燕宮中宦者,受公孫霸見信,然其又與皇甫照、汪謙等人交好。在燕朝兩黨派係明爭暗鬥中,偏向皇甫照與汪謙。此次前來監軍,亦是防止聞人策立下大功而得勢,聞人策仍然不知也。


  領英在長安休軍十餘日,哨騎探報,說公孫霸已經派遣宦者於仁為聞人策軍中監軍,領英大喜道:“張車兒必然得逞,今吾計以行,便可進軍。”


  於是集合眾將,整頓三軍,在長安誓師,提大兵十萬人前來潼關。


  聞人策得知領英又提兵前來,便令軍從潼關後撤至湖縣駐紮,因為潼關從西向東進攻,便易攻難守,從東向西進攻,便易守難攻。聞人策深知潼關地勢,知道漢軍大舉前來,必然難守,不如退往湖縣駐紮,倚仗地勢而阻截漢軍,可


  以製敵。然於仁並不懂軍事,見聞人策如此,便道:“將軍聞賊軍前來,便棄守潼關要隘,退至弘農郡境內而守,豈不是縱敵直入河南嗎?”


  聞人策道:“敵軍從西而來,潼關易攻難守,吾退軍至湖縣者,正是以退為進,賊軍雖然取下潼關,然見我軍屯紮湖縣,必然不敢出中原也。”


  於仁不以為然,仍然要堅持扼守潼關,聞人策道:“監軍不可如此用兵,若敵軍大至攻打我軍,我軍將損傷慘重也。”


  於仁道:“吾奉命監軍,今見大都督用兵不妥,意欲矯正,大都督不可不聽之。”


  二人正在爭論,相持不下,忽然哨探報道:“潛龍提軍十萬,已經行至華陰,前部騎兵二萬人,距離潼關不到百裏。”


  聞人策聞報大驚,遂不顧於仁相爭,傳令九萬大軍棄守潼關,撤至湖縣駐紮。於仁擋住帳中大門道:“大都督欲要下令撤守潼關,就請斬了咱家。”


  聞人策隨即手執公孫霸所賜寶劍道:“吾奉陛下之詔命,有假節鉞之大權,即便斬殺監軍,也有此權力。今監軍為陛下所派,雖然違抗吾軍令,吾仍不可擅殺之。”於是命令左右將監軍執下,便傳命全軍退守湖縣。


  於仁從人見聞人策執下監軍,大驚,隨即飛馬馳往洛陽,報知皇甫照。皇甫照聞言亦大驚,遂與汪謙二人入見公孫霸,說聞人策棄守潼關,又執下監軍,如此專斷行事,請陛下製之。


  公孫霸聞知此事,心中也驚訝,汪謙又奏道:“聞人策倚仗陛下假節鉞便利,濫用權力,今居然執下陛下心腹監軍,如其變生肘腋,恐將讓陛下失掉中原也。”


  公孫霸見此,心中亦猶豫不決,遂問皇甫照道:“相國以為朕該如何處理此事?”


  皇甫照道:“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聞人策雖然未見其與賊軍相通詳實,然大戰之前,不可再用此人領兵,陛下可換帥為宜。”


  公孫霸方未有答言,忽然宮外一人闖入,大叫道:“陛下若撤換聞人昭遠,潼關必然不能守,賊軍將長驅中原,洛陽也將危矣。”


  公孫霸視之,正是司徒歸海衛也。歸海衛方在宛城安排部署,今歸洛陽,聞知皇甫照與汪謙彈劾聞人策之事,遂不及回府,便前來宮中,直闖而入。


  皇甫照見歸海衛不通奏聞便闖入宮中,冷笑道:“歸海司徒擅闖皇宮之罪,可自知乎?司徒所舉薦聞人策,不能相敵賊軍潛龍,今已經棄守潼關,司徒尚不知乎?”


  歸海衛道:“聞人昭遠棄守潼關,退居湖縣,正是克敵製勝防守之略也。若守潼關,敵軍從西而來,必然易攻難守,損失慘重。聞人昭遠深知兵法,對陛下又忠貞不二。丞相等又怎可猜忌此人呢?”


  汪謙道:“臣聞知

  聞人昭遠撤軍天水隻時,在陣前與賊軍潛龍話別,約定將天水拱手相讓,潛龍不可趁勢追擊。前番在長安之時,也與潛龍約定,將不毀壞長安,令其勿要追擊。二人為敵對之將,用兵如此,豈能說不是沒有交通呢?”


  歸海衛道:“聞人昭遠世之良才,為大燕忠誠良將。其尚年幼,資曆聲望難於諸公相匹,今偶然有所不周之處,諸君便以此為彈劾,何以讓其為陛下盡忠盡力乎?”


  皇甫照道:“然其棄天水,敗扶風,走長安,一敗再退,身為鎮西將軍,雍涼大都督,今雍涼之地盡失去。臣以為其不再可為將矣。”


  歸海衛道:“如罷撤聞人昭遠,請問諸公,何人再能領軍相敵潛龍?何人在能防守潼關?諸公以自身之利,是欲要讓中原陷落漢中偽王之手嗎?”


  汪謙道:“歸海司徒如此抬高賊軍潛龍,是欲要顯示聞人昭遠在大燕無人可以替代嗎?中原人才濟濟,能夠勝於聞人昭遠者,雖然不多,亦可稱為不少。”


  歸海衛譏笑汪謙道:“禦史大夫總領監察,如何今日也參與軍務之事呢?未免有越俎代庖之嫌。”


  汪謙聞言麵紅耳赤,遂道:“大燕有難,大臣皆有責也。吾雖然職為監察,然不能不替陛下分憂也。”


  歸海衛又笑道:“隻恐禦史監察派遣監軍到聞人昭遠軍中,當誤陛下大事也。”


  汪謙聞言,遂斥責歸海衛道:“軍師此言何意?今聞人昭遠已經扣押監軍,幾欲殺監軍。監軍乃陛下心腹信用之人,聞人昭遠不過亦鎮西將軍,豈能如此濫用權力!”


  公孫霸見二人爭執良久,遂喝止道:“二卿休得再要爭論。朕意已決,聞人昭遠不能相敵賊軍潛龍,今又處事不周,且將其召回。另遣大將前往,如再不能拒敵,可再讓聞人昭遠前往可也。”


  (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