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博弈漢中勢反複
漢軍奪得燕軍定軍山大營,又趁勢攻擊,燕軍大敗,退入陳倉道。燕將袁布所部正欲前來救援定軍山大營,卻半路聞大營已失,燕軍敗績,便率軍接應得方龍撤退,整頓軍馬,總共還有六萬餘眾。
方龍失了定軍山大營,率部退回陳倉道,聚集人馬,對杜融道:“賊軍果然有謀,誘我大軍出大營,然後趁機攻取。今失去定軍山,吾軍進取南鄭無立足之處。軍師有何良策,可以重奪大營,轉敗為勝?”
杜融道:“末將已經數次勸諫將軍,賊軍必有詭計。將軍倚仗兵強將勇,小覷賊軍謀略,以致如此。今定軍山大營已經失去,我軍又敗,依末將之意,將軍且撤守陳倉為宜。”
方龍不願撤軍,道:“我軍尚有實力再戰賊軍,且司隸援軍,旦夕既到,可重整軍馬,再戰漢中,以雪此番軍敗之恥。我軍如此時遇挫便撤,前番陛下二十萬大軍征伐漢中,好不容易才奪取漢中,皆化為烏有也。”
正商議間,哨探報說,皇甫丞相已經調遣關中、雍涼等地人馬三萬餘軍,前往漢中馳援,輜重糧草也即將運至。
方龍得此援軍,遂決意不撤軍,對眾將道:“前番交戰,我軍雖然損失數萬,然賊軍折損亦相當,今我得援軍到來,軍勢複振,再度出擊可擊破賊軍也。”
杜融見此,也不好再拂方龍之意,遂不再勸諫退軍。
原來皇甫照在洛陽接得方龍軍情急報,心中尋思,漢中方麵甚為重要,如漢中軍擊破燕軍,大舉出陳倉,進入司隸境內,則將危及長安。且方龍乃公孫霸心腹大將,不可不救。於是入奏太子公孫貴道:“漢中偽王大舉進犯,漢中軍情危急,衛將軍方龍軍力不足,今傳急報欲要增援人馬輜重,老臣以為不可不救也。”
公孫貴道:“方龍乃父皇心腹之將,理當救之。”於是準許皇甫照所奏,令其抽調關中各處軍馬前往漢中馳援。
長安已經沒有多少兵馬可抽調,於是皇甫照從涼州北地郡、並州上郡二處,抽調兩萬步騎,令北地太守牽興統領前往漢中馳援,從陳倉道入。又抽調司隸境內兵馬一萬人,令右扶風守將林靚統領,從斜穀而入。令涼州南部四郡人馬也趁隙可南進漢中,以支援方龍。並令人運送輜重糧草至漢中前線。
林靚率領萬人入斜穀,將至漢中,逢見駐守雞頭關燕軍,對林靚道:“雞頭關已經為漢中軍所奪取,其部有萬人騎兵駐守。”林靚遂不敢從雞頭關入漢中,便率軍在斜穀道口駐紮。
原來獨孤虎率領萬騎,馳騁半日,即從南鄭到達雞頭關,關上隻有燕軍兩千人,獨孤虎麾軍攻打半日,兩千人堅守不住,遂棄雞頭關,奔入斜穀。獨孤虎占據了雞頭關,率軍布防。令人哨
探,聞知燕軍有萬人從斜穀而來,獨孤虎命令眾軍守關,傳令全軍道:“休得放過一人一騎過此!”
牽興率二萬精兵至漢中,方龍得到援軍,便又整頓三軍,出陳倉道,前至漢中川道,欲要重新奪回定軍山,擊敗漢軍。
建夏聞知漢軍獲勝,便令文雄將各處險要隘口駐守,收聚各軍,屯紮於定軍山前。文雄在前線主持軍務,召集眾將道:“方龍雖敗,但軍力仍在,且又得到援軍輜重馳援,今必然不退,又將前來爭奪漢中。我軍今若不破方龍,以警燕軍,漢中當無寧日也。”
封傳車道:“燕軍雖然有援兵到來,然我軍方獲勝,士氣正盛,正可以與方龍決戰。若能破其軍,燕軍必然逃遁,漢中便再無戰事。”
文雄道:“吾正是此意。我軍雖勝,然燕軍主力尚在,現又得援軍,如正麵決戰,恐旗鼓相當,勝負難料,仍需以智取破之。”
封傳車等將領問道:“軍師此番可有良策,以破燕軍?”
文雄笑道:“破燕軍之策,吾胸中已有之,隻是成敗可否,在於列位努力。”
眾將都道:“願聞軍師良策,末將等當用心盡力,生死不避,以驅逐燕軍於漢中。”
文雄道:“今聞知燕軍來援之敵,分為兩部,一部二萬人從陳倉道進,已經與方龍合軍。一部一萬人從斜穀入,吾已經令獨孤將軍奪取雞頭關,其必然不能從斜穀進入漢中。吾今欲令獨孤將軍所部騎兵入斜穀,擊斜穀燕軍。擊破其軍後,然後迂回包抄,由斜穀又繞後進入陳倉道,阻斷道路,燒絕棧道,以斷燕軍後路。再前後攻擊,燕軍定然能破。”
封傳車道:“軍師此計甚妙,然風險甚大。獨孤將軍率萬騎,迂回後方,將深入敵境,若被合圍,一時不能退出,恐將為敵軍所殲。”
文雄道:“吾正是慮及此。所以需得智勇之將為其接應,方得萬全。”
諸將都道:“請軍師安排,末將等無不奉命。”
文雄遂道:“方龍者,公孫霸所倚仗心腹大將也。公孫霸將漢中防護重任托付此人,必然相信方龍將不負其望。以吾料之,方龍必然誓死守之,勢必還來搶回漢中,以雪兵敗之恥,今又得援軍,其意更堅。然以吾觀之,燕軍士卒多為中原人民,今在漢中征戰將盡一年,其心思歸,又遭遇挫敗,勢必士氣受阻。其為客軍,我為主,占盡地利之便。雖然軍力旗鼓相當,然吾已料定我軍可勝燕軍矣。”
眾將皆凝神聽之。
文雄又敘說破敵之略道:“今燕軍主力皆在陳倉,其勢必出漢中川道,或奪定軍山,或進攻南鄭,將與吾軍正麵對決。今封將軍可率蔣道、冉輝二位將軍領吾軍主力五萬人,據漢水與其對陣,可堅壁不戰,
牽製其主力。趁我軍與方龍軍主力對陣漢水之際,徐然將軍可領五千兵前至雞頭關替換獨孤將軍駐守。李遠將軍諳熟漢中地形,即可領五千精卒,奔襲前至斜穀,為獨孤將軍後合。待機擊破斜穀敵軍,即可繞道迂回至陳倉道,攻陷陳倉,斷燕軍歸路。秦統將軍可領五千精卒,從西邊陳倉道進入秦嶺太白山中,襲擾其後方。方龍若聞知我軍從後方迂回攻入,陷陳倉,恐後路切斷,必然率軍回撤救援,以免遭全軍被困乃至覆沒。待方龍引軍回撤,我軍再趁勢擊之,便可破燕軍也。獨孤將軍等迂回攻擊之軍,也可趁勢截殺,縱然不能全殲燕軍於漢中,也當寒其軍心,逼迫其退入司隸境內。”
眾將皆稱善,於是便一一領命,分頭準備待命。
文雄又囑咐李遠、秦統二人道:“你二人與獨孤將軍率兵入敵軍後方,迂回奔襲,必然艱難險阻,危險重重,九死一生,不可絲毫大意,以免遭毀敗。吾以為你二人諳熟地形,善於長途奔襲,獨孤將軍又謹慎穩重,所以才敢冒險用之。切記吾之囑咐,見機而行,不能行即撤出,吾願即便你等此去無功而返,也不能折損軍隊甚眾也。”
二人乃領命而去。
數日後,方龍果然又率六萬大軍出陳倉道,進入漢中川道。方龍本來欲重奪定軍山大營,軍師杜融獻計道:“將軍欲要重奪漢中,今得援軍,我軍宜速戰,可直接奔南鄭而來,賊軍必然齊來救援,我便可趁勢破之。不必再取定軍山,遷延時日,難以進展也。”
方龍遂采納杜融之言,便與牽興領軍出勉陽,欲渡漢水直擊南鄭。令牽興為前部,牽興所領兩萬軍,皆雍涼精銳。
杜融又獻計道:“斜穀援軍不能出雞頭關,吾恐有失,將軍且在陳倉道、斜穀等緊要處留置軍馬,以防賊軍襲擾。吾所擔憂者,若賊軍出奇兵迂回襲我後,斷我歸路,恐於我軍大不利。”
方龍笑道:“軍師多慮耳。賊軍即便再使用詭計,也不敢輕身犯險,敢迂回後方襲我之後。縱使韓信、司馬穰苴在世,也不敢使用此險計深入我後方攻陷陳倉,如若我軍合圍,其必然被全殲也。”於是便不聽杜融之言,引軍徑直來占南鄭。
文雄聞知燕軍不取定軍山,卻率主力隻奔南鄭而來,歎道:“方龍此番用兵,倒是甚得軍法,又得多費我軍周折也。”於是傳令,將漢軍主力屯守在南鄭段漢水一帶,據水列營,以拒燕軍。燕軍若欲進犯南鄭,必然從此渡水而過。
方龍果然率大軍進至漢水,見漢軍在對麵紮營列陣以待。方龍道:“賊軍雖然據漢水而守,然吾軍善於攻堅。今吾率主力在此與賊軍相拒,牽將軍可率本部精兵從上遊突襲渡水,繞道攻擊南鄭。
”於是牽興領命,帶二萬軍從勉陽強渡漢水。
文雄打探得燕軍虛實,欲要分兵從上遊渡水突襲,隨即令洪超率領萬人弓弩手,前至勉陽漢水南岸巡視埋伏,觀察燕軍動向,若其要渡水,便以弓弩陣阻擊,務必要阻止其三日。
牽興領軍到達勉陽,尋得漢水水淺之處,便要催軍渡河,忽然對岸旌旗招展,數千漢軍皆在對岸列陣。牽興見之,便又棄了此處,另選別處渡河。方選得另一水淺處,對岸又有數千漢軍到。如此數番,牽興大怒,以數千弓弩手為掩護,命大軍強渡。
對岸數千漢軍列陣以箭射之,又在岸邊設置防禦掩護。不多時,漢軍聞知,洪超皆令開至此處,一萬餘人盡是弓弩手,輪番射箭拒敵,牽興雖然數次攻至漢水中央,卻因箭陣著實厲害,不能強渡,隻得退回,兩軍便在此相拒。
文雄已經派遣徐然、李遠、秦統等人於夜半率兵分赴雞頭關、陳倉道、定軍山等處,燕軍尚不及覺察。徐然、李遠兩軍,一晝夜之間便開赴至雞頭關,徐然轉達文雄軍師軍令於獨孤虎。獨孤虎道:“擊破斜穀來敵,何須萬人鐵騎?且深入敵後,秦嶺山勢險峻,道路不便於大部騎兵奔馳,吾今隻帶五千足矣,將軍再予我五千步卒為後合,便可破燕軍於斜穀。”於是徐然將本部五千步卒予獨孤虎,留下五千騎駐守雞頭關。獨孤虎便帶了五千騎,趁夜從雞頭關入斜穀,五千步卒,隨後而進。
李遠率領五千精卒,從雞頭關先入斜穀而來,五千精卒翻山越嶺、健步如飛,如行平地,時而出現在山穀、時而又消失在密林之中。不多時,便已經進至燕軍林靚所駐軍處,此處地名喚作石船。李遠進至石船附近命軍潛伏,派人向獨孤虎傳信。
林靚畏懼雞頭關漢軍,遂撤兵石船,欲要從他道出兵,尚還未得哨探軍報詳細,故未敢輕動。正駐軍石船觀望等候之間,忽然接得軍報,雞頭關萬餘步騎,已經從雞頭關進入斜穀,欲要前來襲擊。
林靚笑道:“賊軍不諳兵法,敢引兵入斜穀,深入我境。吾今不需要援助,隻需據住石船,以逸待勞,便可破賊軍也。”於是下令,將一萬人馬,分別埋伏駐守石船等處險要,等候漢軍前來便截殺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