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和解了
墨城的石縣,沙河縣,平鄉,大慶,四個鄉縣忽然停止幹戈,爭先空後的朝府城跑。
他們看到府衙的官員不在打打罵罵,石縣和沙河縣的分界雖然還在,但兩個地方的人看見對方也不在分外眼紅,就連一個勁兒朝節度使司告的狀子也忽然沒了。
今個兒,幾個縣的人城門一來就齊齊湧進府城,互相看不順眼,也懶得爭吵,一個個急匆匆的提著包袱,在城裏一座客棧等著。
遠在牡丹城的節度使司早就接到他們到去商議的消息,結果等了幾天不見人,傳過去的消息也沒頭沒尾,牡丹城親自來人了,被當地官員領過來一看,直呼之前說這邊民亂如何如何是誇大其詞。
“大人現在是來著了,要不然呐,”府城的官員朝府衙的方向抬下巴,“就跟那衙門似的被他們拆了。”
來者好奇:“那這些人是怎麽回事兒?我還聽說你們這邊出了個妖女。”
“不是妖女了,”府衙的官兒道,“成仙姑了。大人咱們也進去,進去聽聽就知道到底怎麽回事兒了。”
幾縣代表,知縣,以及府城的官兒們,全都站著坐著等在客棧。
客棧的老板都成了跑堂,來來回回的上茶,端點心,被平時隻聽說過有的人物叫住問東問西。
“人怎麽還不下來。”
“是不是不在啊?”
“不用去叫,約好的時辰,時辰到了,趙當家自然出現。”
“也不知道來了多少人。”
“叫準備的東西你怎麽準備的?”
“跟你們的一樣。”
客棧樓上,顏景正隔著距離聽了聽下麵的動靜。
客房內的蘇清河打開出來了。
顏景正朝趙九兒的房間看了眼,輕聲道:“還沒起?”
蘇清河搖頭:“這個時辰她哪兒起的來,昨天被罵了。”
而且屋兒裏的燈火一夜沒滅。
蘇清河現在就能想象等會兒見到的趙九兒會是個什麽表情。
“老大。”
薛洋踩著時辰叫門。
不過叫了半天,屋子裏丁點動靜都沒有。從綏州趕過來的老叔公從樓下上來,拉著張臉道,“使勁兒叫,自己惹的,她還好意思不早早起來解決。”
薛洋不認同道:“您老別這麽大意見,不關老大的事。”
“她就不該離開綏州,”老叔公氣這呢。
“行行行,”薛洋也不跟他掰扯了,使勁兒拍門,喊老大。
咯吱。
趙九兒的表情不出蘇清河所料,陰沉的厲害,隨時都能發脾氣的樣子。
蘇清河籲口氣,輕聲道:“用熱水在洗把臉吧,樓下人都到了。”
趙九兒直接把腦袋栽他肩上。
蘇清河抬手想扶她,抬到半路又放下,壓著聲同她道:“我叫平安拿水過來,你先吃點東西。”
趙九兒搖頭,仿佛靠他肩上歇一下就可以了。她問薛洋到時辰沒有。
“不到時辰怎麽可能叫你,”薛洋有情緒。而且她已經好幾天沒正兒八經的休息,昨天老叔公他們過來,又狠狠把她埋怨一頓。
趙九兒撒嬌的功夫一流,這會兒隨意在蘇清河肩上蹭了下臉,“時辰到了,先辦事,在吃飯。”
就算沒外人在,蘇清河也不適應這樣的親昵,他僵硬著,沒推開就進步很多了。這會兒說起正經事,蘇清河立馬正色道,“下麵有官員,你控製一下語氣。”
趙九兒竊笑:“真正關心一個人,才會從各方麵擔憂。”
這個是突然冒出來的話,而且不合時宜,蘇清河哭笑不得道:“是你有所欠缺的地方太多,不得不讓人擔心。”
切。
趙九兒撇嘴,不跟他爭,先下樓辦正經事去。
“仙姑。”
石縣的耆老一看到她下意識就從凳子上起身。
趙九兒朝在場的人看了一周:“別亂叫,這裏沒什麽仙姑,喊我名字或者叫我當家人。”
耆老立馬改口:“趙當家,聽說你們那邊來人了,小老兒立馬就過來了,這是之前當家的叫弄的文書。”
事關本地大事,其他幾縣的人見縫插針的積極道:“我們也都準備好了。”
趙九兒歪歪頭,示意老叔公把東西接住。
“當家的。”
長袖善舞了一清晨的田錯給她引薦。
田錯先介紹她:“這是我們綏州壩山的當家人,趙九兒。那位是綏州蘇聖人,蘇家的蘇清河。”
府衙這邊的官員出還沒到任的知府外,同知,通判,推官,檢校,甚至是司獄。
除此外還有各縣的知縣。
不知道的還以為是大司會審。
趙九兒對這些官員的作用和用處不甚了解,行的也是男子禮。對於他們詢問的壩山,綏州,或者是夜闖屯兵所的事都沒怎麽回答,全有蘇清河,和田錯在答。
府衙的同知道:“聽聞隻要趙九兒趙當家肯在這裏建作坊,幾縣的人就自願和解稅賦一事?”
講真,這是他們最關心的,且他們過來也不是看熱鬧看人的,是來了解事情經過的,若不然這麽大的事上司問起來一問三不知,這絕對不行,但也不能一點不管。
“隻要趙當家在我們縣建作坊,我們願意和解,”石縣的耆老第一個發言。
其他幾縣也都是這意思。
石縣那位之前被趙九兒踢進人群挨揍的知縣對趙當家的了解多一些,當即說起趙九兒在綏州的“美名”。
妖女,土匪,財神爺。
這是許多人對趙九兒的認知和評價。
老叔公聽的耳朵都起繭子了,他讓田錯趕緊看幾縣收攏的資料。
蘇清河一邊聽著動靜,一邊幫著看。
想要建立作坊是有條件的。
首先就是交通。
因為有些配方不能交給他們,原料得從綏州那邊朝外運,交通不方便,那就不用談。
其次還是原料。
需大批量,消耗人力物力從外運原料,原料產地過遠的話,他們這些薄利多銷的生活消耗品就很劃不來。
再然後,還得看周圍的城有沒有已經開設的作坊,有的話,一定區域裏麵不能超過三家。
究其原因是生活消耗品,和規模,以及原材供應。
老叔公不識字,在外地開設分作坊的經驗卻十足,低聲與蘇清河交流這,很快把幾個縣的匯總情況了解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