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第48章 亢龍不悔,中國模式0的升級(4)
對外部市場的高度依賴,只能使中國經濟更加脆弱,讓中國外交難以堅挺,讓國家安全更多顧慮。它不僅帶來與別國的貿易激烈摩擦,產生危險的政治對抗情緒,也使中國無法形成真正的凝聚力和號召力。現在,中國能夠生產的絕大多數出口產品,十年後就可能移到印度、墨西哥、越南或其他國家,無非是看誰更廉價。當中國的貨幣升值、勞動力成本、世界原材料價格、環境污染惡化等因素到達一定的臨界值,跨國公司拋棄中國將如棄敝屣,不會有絲毫猶豫和半點憐憫。將國家命運寄托在這樣的增長模式上,實在是危如累卵,令人寢食不安!
中國未來發展模式的核心,應該是毫不猶豫地將發展國內市場置於最優先的戰略地位,堅定不移地將出口依存度逐步降到GDP的10%以下的安全區域,把國民經濟的主要資源從輸送國外市場,改為向國內市場傾斜。中國人耗費了勞動力、時間、能源、資源、土地、原材料、糧食、電力,承受了交通擁擠、環境污染的壓力,所創造出來的社會財富,應該優先由中國的消費者自己享用。
當年美國的崛起之道圍繞著高關稅、高工資、重科技、強工業、大市場的思路展開,其中心就在於大市場。沒有高關稅的保護,美國幼稚的工業化就將被英國製造業所摧毀,缺乏強大生產力的社會,將無法形成龐大的消費市場;沒有高工資,就不會有更多的消費力,也不會形成繁榮的市場,就只能變成英國那樣靠壓低工人收入來增加資本家利潤的兩極分化,對人力資本的認識,使美國意識到高收入對於工人的素質、健康、精神狀態、工作熱情、創新動力都是必要的保證。工資不僅僅是成本,更是資本,對人力資本的長期投入將能夠帶來更高的回報;重科技才能產生技術創新,加速生產率的提升,實現社會財富更大規模的創造,形成巨大的儲蓄,最終帶來更大的市場規模和更多的投資;強工業一直是美國崛起的看家法寶,強大的工業生產力是創造一個繁榮市場的前提,沒有龐大的生產能力,美國就不可能將英國取而代之,也不可能成為兩次大戰中「民主國家的軍火庫」,在戰後建立起「美利堅治下的新秩序」。
除了高關稅之外,美國的高工資、重科技、強工業、大市場的戰略對於今天的中國完全適用。
用國內市場取代國際市場,以中國消費置換美國消費,把出口資源轉向國內,這將極大改變中國與所有國家的關係,貿易衝突變成了貿易和平,激烈排斥轉化為熱情合作,對中國的敵視,會被中國市場的誘惑所折腰,政治圍堵軍事遏制的聯盟將不攻自破。最大的市場,意味著最大的權力!
要創造一個世界上最大的消費市場,關鍵的問題在於從何處著手。出口行業所形成的生產規模是面向全世界市場的,難以啟動的內需能夠消化過剩的生產能力嗎?
答案是:事在人為!
中國經濟起飛的第三級火箭——農業的第二次工業化
造成中國經濟的瓶頸,往往正是解決問題的出路。
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經驗表明,農村繁榮則國家繁榮,農村富裕則工業化順利。20世紀50年代如此,80年代也是如此。反之,農村凋敝,經濟發展必然遭遇增長的瓶頸。
中國人口的結構,決定了農民仍將是中國未來的主要群體,經濟增長忽略農村,既不道德,也不可能持續。城鄉經濟差距的擴大,同樣也是造成社會不穩定的隱憂。而農業經濟在20世紀90年代中陷入緩慢發展之後,農民收入增長的速度由此前的每5年翻一番,變成了每10年翻一番。雖然政府取消了農業稅,但各種攤派和隱形支出,使農業的經濟資源,持續不斷地處於失血的狀態之下。改革開放前15年所形成的寶貴農業資本積累,在後15年中逐漸瓦解。
農村經濟不啟動,內需振興就只是一句空話。沒有社會中大多數人口的收入增長,就不可能創造出一個國內大市場。
不過,農民收入的增長,絕不應該通過財政補貼或轉移支付來實現,所謂救急不救窮,以救窮的心態去發展農業經濟必然失敗。有效和持久的增長,必須也只能來源於生產率的大幅提高!農民必須通過創造更多的財富,來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
在歐美經濟未來長期不振的前景下,啟動內需的突破口將是啟動農村第二次工業化的進程。只有工業化才能帶來比農業更高的生產率,只有超過第一次農村工業化的深度,才能真正振興農村經濟。
城市現代的工業化,特別是信息化、高科技化,以及先進的商業模式,應該再次向農村進行大規模的技術擴散。如果20世紀80年代農村工業化是農民主動向城市尋找技術擴散的需求,那麼這一次應當由政府和城市主動向農村廉價供應。
農村現在最需要的是什麼?就是減少農產品銷售流通環節存在的利潤損失。從農產品現代化的流通環節入手,將層層盤剝的低效率高損耗的中間商們擠壓出去,實現農產品從土地到城市居民的直接對接,將本該屬於農民的流通利潤大部分返還給農民,此舉將很快增加農民的純收入,釋放出相當的消費能量。這樣不僅可以實現農產品高效低成本的流通,還可以有效保證食品安全的源頭。這種商業模式可以參考沃爾瑪的連鎖模式,優先向民營企業開放市場准入,限定此類企業的利潤上限,放手讓它們在規模上獲得增長潛力。在金融和資本市場上,特設農業公司上市的綠色通道,鼓勵此類企業優先上市。聽到這個「芝麻開門」的資本咒語,眾多的資金將擠破腦門兒參與進來,在激烈的競爭后,擇優選擇即可。
如果阿里巴巴能夠向600萬中小企業提供國際市場的需求信息,那麼為什麼不能有公司願意為數億農戶提供市場需求信息呢?在強大的市場信息的數據挖掘中,公司將能獲得高額利潤,同時為農民解決最為困擾的信息不充分的難題。不要忘記,信息激蕩也能創造出新的商業機會。由於這種全國農戶的數據採集與分析具備重大的戰略價值,各地政府、研究機構、銀行、券商、基金也會成為有興趣的客戶。目前中國有條件上網的農村正在迅速擴大,手機在農村的普及率也越來越高,有條件的地區可以先行啟動信息化進程,暫時不具備條件的地區可由政府牽頭引導民間資本逐步解決。政府只需要把「芝麻開門」再念一遍,不愁沒有民營資本踴躍介入。
第一次農村工業化並不是對農業生產、流通、深加工、集約化進行工業化,而是填補了城市工業化的市場空白,第二次農村工業化應該將重點放在有中國特色的食品工業化。
高技術含量的現代農業將極大地提高生產率,大幅降低水、化肥、農藥的消耗量。最著名的案例就是以色列的滴管技術。1962年,一位以色列的農民偶然發現水管漏水處的莊稼長得格外好。原因是水在同一點上連續滲入土壤是減少蒸發、高效灌溉及控制水、肥、農藥最有效的辦法。這一發現立即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聞名世界的滴灌技術於1964年應運而生。30年來,以色列的農業用水基本穩定,但農業產出卻翻了5番!滴灌的原理很簡單,然而讓水均衡地滴滲到每棵植株卻非常複雜。以色列研製的硬韌防堵塑料管、接頭、過濾器、控制器都是高科技的結晶。在以色列,「水利是農業的命脈」,其真諦不在於挖溝渠,而在於科學灌溉,高效用水。滴灌使每寸土地都透著高科技,電腦控制的水、肥、農藥的滴灌系統是現代工業化向農業擴散的典型。
以色列的「滴灌技術」,將沙漠變成了農業綠洲;日本的「一村一品」運動,使農村變成了環境優美、經濟發達的人間天堂;韓國的「新農村建設」,拉平了城鄉收入的差距;荷蘭的「土地高效利用」,在人口密度堪稱世界之最的狹窄土地上,創造出世界第三大農產品出口國的奇迹。這些國家都面臨著與中國類似的人多地少的困境,但是在技術擴散、信息化、現代商業的強大支撐下,農業煥發出前所未有的生產率大躍進,使這些國家的農民收入接近或超過了城市居民。所謂事在人為,只要政府肯向農村大規模傾斜經濟資源,中國農村的生產率提升並非不可想象。
更高的生產率將產生更多的消費需求,刺激農村服務業的興起,吸引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形成農業人口四分天下的局面,農業、農業產業集群、城市打工與農村服務業齊頭並進,同時,加快城鎮建設,廢除戶籍制度,允許土地經營權轉租和流通,提高農業集約化程度。
農村落後的根源之一,在於基礎設施嚴重匱乏。水利、電力、交通都形成了農業發展的瓶頸。教育資源不足,醫療衛生落後,文化娛樂單調,這些長期欠賬惡化了農村第二次工業化的條件。特別是人口素質的問題,制約了生產率的提高。低素質的人口是負債,高素質的人口卻是資產,這個道理美國人早在19世紀就搞明白了,日本也從明治維新時代就開始實施全民教育。中國現在也看清了戰略上短視的嚴重後果。如果現在再不痛下決心向農村的人力資本大規模傾斜資源的話,人口素質這筆沉重的負債,將會在未來以利滾利的方式加倍索取賠償。
農村第二次工業化的所有設想都需要錢,而且是驚人數字的錢,沒有資金的投入,一切都是空談。未來5年,僅水利工程一項的投資規模就達2萬億元!這是對近20年來農村水利發展停滯的補償。因此,啟動農村第二次工業化所需資金的規模將至少數倍於此。
關鍵是這樣大的一筆錢應該如何籌措?目前土地出讓金是主流思路,但這並非最佳選擇。推高土地價格,就是將土地和房地產貨幣化的思路,在沒有生產率大幅提升的情況下,最終只能導致貨幣更為嚴重的超發,在助長資產泡沫和投機盛行的同時,通貨膨脹和房價、原材料的上漲,也必將擠壓實業的利潤空間,從而壓制真實的財富創造,削弱經濟增長之源。那種靠土地升值,幻想著財富從天而降的想法,與美國老太太把房子當提款機的思路如出一轍。美國老太太可以向中國老太太透支儲蓄,而中國只能靠印鈔票來創造「假儲蓄」。
農村第二次工業化的部分資金,可以由資本市場承擔,那些投資短、收益高、能上市的商業模式,不需要政府出錢,只要給足政策誘惑,逐利的資本有的是。而農村基礎設施和教育、醫療等長線投資,資本市場一般不會介入,短期資本追求的是3年至少10倍以上的回報,那些5~10年才能見效的投資對它們根本沒有吸引力。
對於農村長線投資,比土地出讓金更合理的方式是發行「特種農業公債」或地方農業債。這種農業債與地方融資平台債,有著本質區別。農業債是典型的生產型負債,而地方融資平台的許多債務則投向了華而不實的非生產型領域。2010年,中國因水災、旱災所造成的直接損失就高達上千億元,間接的生產停工、商業流通中斷等損失就更大。農業水利工程的建設,將減少災害的損失,這就直接增加了社會利潤,提高了生產率,它所創造的現金流雖然不像項目效益那樣直觀,但總的社會收益是明顯而持久的,財政對農業債的利息支出,將從全社會的經濟利潤增加中得到稅收的超額補償。
農村的教育、醫療等投資,產生回報的時間可能需要10~20年時間。但是,這種投資從長期看,可以將農村人口從負債轉化為資本,隨著時間推移效益將越來越明顯。對於此類投資,可以考慮發行超長期(20年或更長)特種國債,從投資回報的稅收上給予減免,鼓勵投資人不僅追求經濟回報,而且創造社會效益。
債務有兩種:一種是生產性負債,另一種是消費性負債。前者好比是肌肉,而後者則像脂肪。生產性負債,如果投資前景明確,負債比率在安全限度之內,對經濟發展將發揮正面作用。
發行農業債券的綜合好處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可以大規模吸納十年來嚴重超發的貨幣,減少流動性泛濫所帶來的資產泡沫化和投機盛行的嚴重衝擊;二是可以增加銀行間交易市場的深度和品種,完善金融體系的建設,使股市與債市更加均衡。在短期內,國債與GDP的比例可能大幅上升,但這沒有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的,農業負債是良性負債,與歐美的透支消費模式有本質的差別。農業投資將改善農村的基礎設施,降低農業經濟的運行成本,提高農業生產率,創造農業儲蓄增量,刺激城市經濟的產出,逐步消化外向型經濟的產能過剩,擴大國內市場規模,增加財政稅收。
最核心的出發點還是國內市場規模的不斷擴大,增加中國掌握自己經濟命運的實力!
創造就業,擴大市場規模的第二戰場
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在貨幣緊縮的政策下,凸顯出中國金融資源配置嚴重不合理的現狀。創造就業機會最多、稅收貢獻突出、在國民經濟中承擔重要角色的中小企業,卻因為無法從銀行系統獲得貸款而危機頻現。在無法從正常渠道獲得資金的無奈中,中小企業不得不依賴超級高利貸的地下錢莊,來維持流動資金或過橋貸款的需求;而一旦稍有意外,年息高達30%、50%,甚至100%的高利貸陷阱,將輕易摧毀一個多年苦心經營、信譽良好的企業。而地下錢莊肆意蔓延,已逐漸形成中國式「次級貸」鏈式反應的潛在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