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第31章 希特勒「新政」(2)
羅姆19歲加入帝國軍隊,「一戰」中三次負傷,最後官至少校。德國投降以後,羅姆加入准軍事組織「自由軍團」,出任巴伐利亞地區自由軍團司令官埃普的副官,成為慕尼黑屈指可數的實力派軍人。「一戰」結束以後,大批德軍官兵回到家鄉,在英國「經濟武器」的打擊下,物資短缺,就業無望,這些精力旺盛的老兵們自發聚攏到一起,在部分軍官的領導下組成自由軍團。自由軍團由德國軍方秘密資助,提供裝備,最初負責駐守漫長的東部邊境,以解國防軍人手不足的燃眉之急。在魏瑪共和國的體制里,軍隊屬於國家,不允許參與國內黨派政治。德國「一戰」以後政局動蕩,共產黨領導的工人革命風起雲湧,自由軍團於是為政府和軍方代表的保守勢力所倚重,披掛上陣大打出手,血腥鎮壓了各地的革命運動。
1919年10月,希特勒在德國工人黨的一個集會上首次發表演講。希特勒充分展示了他真正的天賦——極富煽動性的口才,不管多麼荒謬和離譜的觀點,被他偏執的大腦處理之後,再從他的如簧之舌迸發出來,都會產生電閃雷鳴般的效果。他已經不是在表達觀點,而是在強烈炙熱的情感宣洩和犀利冷酷的理性解析中激蕩出令人難以抗拒的力量。也許是德國人被剝奪得太徹底、被羞辱得太無情、被出賣得太赤裸,日耳曼民族骨子裡的那種狂野和極端,潛意識中的自卑與傲慢,在希特勒高溫強熱的「真理火焰噴射器」橫掃之下被驟然激發出來,人們殘存的理性保護層已被徹底融化,剩下的只有狂熱的信念和復仇的衝動。
當時台下為之神魂顛倒的聽眾里就有羅姆。羅姆對希特勒崇拜得五體投地,認定此人前途無量,具有領導極端民族主義運動的潛質。以後羅姆主動和希特勒結交,不但極力鼓勵他施展政治抱負,而且自己也加入德國工人黨為希特勒搖旗吶喊。1920年春天,羅姆正式將希特勒介紹進自己的實力派軍人圈子。希特勒有了暴力集團的支持,頓時雄心萬丈,開始籌劃如何實現富國強兵的理想。
1920年,希特勒在費德爾的幫助下,思想上形成了《25點綱領》的理論體系,在羅姆的輔佐下,又掌握了暴力手段。此時,他將德國工人黨更名為「國家社會主義德國工人黨」,簡稱納粹黨。在羅姆的鼓動之下,巴伐利亞軍政長官埃普大力扶植弱小的納粹黨,不僅提供資金援助,還邀請希特勒到軍營里為納粹黨招兵買馬。希特勒喜出望外,用他的話來說,自由軍團充滿了「精力旺盛的年輕人,他們有組織、有紀律,在軍旅中被灌輸了世上無難事的進取精神」。在羅姆的組織下,納粹建立了自己的武裝力量——衝鋒隊。
1921年,希特勒眾望所歸,成為納粹黨元首。此時的納粹黨既有思想武器,又有武力後盾,再加上希特勒空前絕後的煽動力,魏瑪共和國的其他極右組織紛紛前來入伙,納粹聲威大震,到1923年納粹黨黨員劇增到5.5萬人。
1923年,精心策劃的德國超級通貨膨脹爆發了,馬克暴跌,金融界一片混亂,德國中產階級的財富遭到血洗,法國、比利時又出兵佔領了魯爾。這一切激起了德國民眾對魏瑪政府的強烈憤怒,愛國熱情升騰。希特勒認為奪取政權時機已到,他聯合德軍前總參謀長魯登道夫,企圖效仿墨索里尼向羅馬進軍那樣,利用暴力推翻魏瑪共和國。1923年11月8日,希特勒和魯登道夫帶領衝鋒隊,利用巴伐利亞軍政頭目在慕尼黑一家啤酒店舉行宴會之際發動政變。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啤酒館暴動。雖然暴動最後失敗,但是引起了世界震驚,給了納粹黨一次難得的國際宣傳曝光機會。希特勒在法庭上展現了驚人的口才,滔滔不絕的憤怒宣洩,激起了德國民眾極大的共鳴,大批民眾自發來到法庭外聲援納粹,全球各大報都在第一版刊登了希特勒的照片,於是希特勒在一夜之間由暴動被告升華成了「拯救德國命運的英雄」。
希特勒在法庭審判中試圖把辯論變成自己的政治演說,但他還是被判了5年監禁。他在監獄中待了9個月,並口授了《我的奮鬥》一書,為納粹統治下的未來德國描繪了一幅令人震驚的藍圖。在獄中,希特勒認識到魏瑪共和國羽翼豐滿,暴力革命已經沒有機會成功了,唯一的選擇就是「合法奪權」。他出獄以後,立刻調整了納粹黨的思路,準備利用議會民主體制合法奪取政權。
啤酒館暴動產生了一個意外的效果,原本是街頭小混混兒的希特勒一夜之間成了「國際名人」。於是來自四面八方的勢力出於種種目的,找上門來要與希特勒談合作。希特勒忙於接待洽談,若干輪下來,覺得忽悠的人太多,真正有實力的大腕並沒有出現。
其實,希特勒沒有想到,他的一舉一動正在引起某些能量極大的圈子的高度關注。
希特勒被財神「撞了腰」
國際銀行家們早在1920年前後就開始在德國物色今後能夠承擔歷史重任的政治代理人。他們廣泛關注著德國戰後如雨後春筍般成立起來的五花八門的政治黨派,試圖從中找到能帶來驚人回報的「超級原始股」,希特勒的幾十號人的小黨也進入了他們的雷達。
國際銀行家的情報系統效率驚人。早在1920年2月,摩根就安排多諾凡到歐洲進行秘密訪問,付給多諾凡20萬美元的費用來系統考察歐洲戰後的各方面狀況。正是在這次歐洲之行中,多諾凡在德國巴伐利亞的貝希特斯加登遇到了希特勒,並且和希特勒長談了一夜,他認為希特勒是個「有趣的談話者」。這個多諾凡就是美國戰略情報局(OSS)的創始人,美國中央情報局(CIA)的鼻祖。
當然這次接觸只是屬於非常初步的摸底性質,德國當時的各種政治黨派多如牛毛,華爾街的「風險投資」還需要進一步從數量龐大的候選人中發掘出真正有潛力的原始股。
1924年德國馬克投機風潮結束后,超級通貨膨脹颶風終於過去了。在華爾街抄了德國經濟的大底之後,美國的道威斯計劃開始正式實施,大量的外國資本蜂擁而來,德國經濟很快出現了強勁的復甦勢頭。隨著經濟的復甦,納粹的影響力迅速萎縮。其實,德國老百姓和普天之下的老百姓都一樣,安居樂業、豐衣足食是人民最重要的追求,亂世中的打打殺殺和經濟動蕩下的起起伏伏都不是百姓們所渴望的。一旦天下太平,德國老百姓很快就將過去的痛苦和災難淡忘了。從1924年到1929年,德國納粹的活動陷入低潮,希特勒只能本本分分地玩起他並不擅長的議會政治。
雖然納粹基層組織如雨後春筍般在德國各地出現,納粹黨的選民支持率卻相當可憐。究其原因,納粹黨蒙著濃厚的激進和暴力色彩,而此時德國社會逐步趨於穩定,經濟有所好轉,民眾對憤青氣十足的納粹黨自然敬而遠之。1928年5月進行的德國大選中,納粹黨贏得區區12個議會席位,得票率只有可憐的2.6%。這一年的德國選情,以社會民主黨和德國共產黨為代表的左翼聯盟贏得40.4%的選票,天主教中央黨贏得15%,而其他幾個右翼黨派如德國人民黨則瓜分了餘下42%的選票。
希特勒本是個亂世梟雄,國家大治,天下安定,他是決無出頭之日的。
納粹黨本就像困在沙灘上的魚兒已經蹦躂不了幾天了。可正在此時,1929年席捲世界的經濟危機爆發了,德國經濟急轉直下,1930年,德國失業人口達到200萬,1932年飆升到600萬。納粹黨立刻抓住這次歷史性機遇,指責《凡爾賽條約》和戰爭賠款導致了德國的經濟危機,抨擊政府軟弱無能,陷人民於水深火熱之中。經濟的蕭條和社會的動蕩使德國人民對魏瑪共和國徹底喪失了信心,7年前痛苦的回憶又開始浮現,只是這次危機的程度和時間都遠遠超過了1923年,德國人開始轉而支持納粹。1930年9月的大選中,納粹黨獲得18.3%的選票,首次超過德國共產黨,成為僅次於社會民主黨的議會第二大黨。1932年7月的大選中,納粹黨獲得37.4%的選票,一舉超過社會民主黨的36.2%而躍居議會第一大黨。
眼看著納粹氣勢如虹的躥升勢頭,國際銀行家終於決心把寶押在希特勒的身上。
1933年11月,荷蘭突然出現了一本小冊子,其中有一位名為西德尼·沃伯格的銀行家與希特勒的數段對話,裡面披露了美國最頂端的工業家和金融家,包括洛克菲勒與亨利·福特,在希特勒上台前後,通過JP摩根與大通曼哈頓銀行集團向他提供了數額達到3200萬美元之巨的資助。這本書在1934年就被查禁了,它所影射的法本公司美國和德國的董事沃伯格兄弟也矢口否認和這本書內容有關,但是,書中翔實的細節卻和諸多現實資料一致,遂成疑雲,普遍被人們認為是華爾街的國際投資者們與納粹合作的一項佐證。
另一位被公認資助希特勒的國際銀行家就是科特·馮·施羅德男爵(Baron Kurt von Schr?der)。施羅德家族也是「十七大國際銀行家族」之一,在倫敦和紐約都開設了銀行。施羅德和洛克菲勒1936年在紐約成立合資銀行,約翰·洛克菲勒的侄兒擔任副主席和董事。
施羅德畢業於波恩大學,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加入帝國國防軍。戰爭結束后,他加入科隆的斯坦銀行併當上合伙人。他的右翼政治信仰使他同情並資助納粹黨。他促成了德國人民黨黨魁巴本和希特勒的會面,這次會面使希特勒以後得以當上政府總理。
施羅德還是納粹核心圈子「經濟同仁圈」的關鍵人物,這個圈子也叫「凱普勒圈子」,創始人是威廉·凱普勒。凱普勒是典型的紅頂商人,在政界人脈廣泛,政治嗅覺敏銳。「凱普勒圈子」於1931年初步形成。希特勒曾與凱普勒有過一番深談,談到想有一批可靠的企業家為納粹掌權以後提供諮詢時,希特勒說:「找一些企業界的領袖,他們現在可以不是納粹黨員,我們上台後會為我們服務。」
凱普勒果然不辱使命,他網羅來資助希特勒的圈子包括:
弗利茲·克蘭夫斯(Fritz Kranefuss):凱普勒侄兒,希姆萊的助手;
卡爾·克洛格曼(Karl Vincenz Krogmann):漢堡市長;
奧古斯特·羅斯特格(August Rosterg):法本子公司的總經理;
埃米爾·梅耶(Emil Meyer):ITT子公司和GE德國的董事;
奧圖·斯泰布林克(Otto Steinbrinck):聯合鋼鐵公司的副主席;
雅爾馬·沙赫特(Hjalma Schacht):帝國銀行董事會主席;
埃米爾·赫爾弗里奇(Emil Helffrich):美孚控股公司德美石油的董事會主席;
弗雷德里奇·倫霍德(Friedrich Reinhardt):商業銀行的董事會主席;
埃瓦德·海克(Ewald Hecker):ILSEDER HUTTE的董事會主席;
格拉夫·馮·俾斯麥(Graf von Bismarck):斯德丁的執行主席。
凱普勒1933年被選進帝國議會並一度成為希特勒的財務顧問。短短几年,他就撈到幾家公司董事的肥差,包括法本集團兩家子公司的董事會主席。法本和美孚石油關係密切。法本曾從美孚石油得到生產合成汽油的技術,歐洲戰爭爆發后曾緊急轉讓給美孚石油2000多項外國專利。
美國國際電報電話公司ITT由索申尼斯·奔尼(Sosthenes Behn)和荷南德·奔尼(Hernand Behn)兄弟二人於1921年成立,受摩根家族控制。奔尼和希特勒的第一次會面是1933年8月在貝希特斯加登。後來奔尼和凱普勒圈子搭上線而認識了施羅德。奔尼看中了施羅德和希特勒及納粹的親密聯繫,邀請施羅德成為ITT在德國利益的守護人。施羅德幫助ITT在德國投資利潤豐厚的軍工企業(包括生產戰鬥機的Focke-Wulf公司),並在這些公司的董事會任職。ITT的利潤又再投資到這些企業中。如此一來,「二戰」中希特勒是以美國投資生產的戰鬥機對抗美國和盟軍,施羅德當屬其中關鍵人物。不僅如此,他還把ITT的資助轉給特務頭子希姆萊的蓋世太保。ITT的捐款占戰爭中美國公司對蓋世太保捐款的1/4。
「二戰」后盟軍在1945年11月19日對科特·馮·施羅德的審問記錄說明施羅德、ITT和納粹之間根深蒂固的關係:
問:在以前的記錄中,你說曾經和ITT或標準電氣有關的幾家德國公司有往來,那麼ITT或標準電氣和其他德國公司往來嗎?
答:是。洛倫茲公司在戰前持有不來梅的Focke-Wulf公司25%的股份。Focke-Wulf為德國空軍製造戰鬥機。我相信後來Focke-Wulf因擴展而吸收更多的資本,洛倫茲下降到剛剛低於25%。
問:那麼這發生在上校奔尼通過ITT持有洛倫茲近100%股份之後?
答:是。
問:上校奔尼批准洛倫茲購入Focke-Wulf的股份?
答:我確信上校奔尼在他的駐德國的代表正式批准以前就已經同意了。
問:洛倫茲在哪一年購入Focke-Wulf公司25%的股份?
答:我記得就在戰爭爆發之前,也就是侵入波蘭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