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其他小說>貨幣戰爭2:金權天下> 8.第8章 英國:金權的制高點(2)

8.第8章 英國:金權的制高點(2)

  「紅頂商人」:金權入股政權 

  巴林在與霍普結盟之後,生意一日千里,實力壯大之餘,已經開始將目光轉向政界。在1786年,弗朗西斯給蘭斯道恩侯爵(Lansdowne,前謝爾本伯爵)寫信:「我主要關注三件事情:一為本家族產業,二為公共事務,三為東印度公司……」此時他的目光已投向東方的英帝國的殖民事業,他已敏銳地發現了其中蘊含的無限商機。 

  1787年弗朗西斯在給皮特首相的海軍秘書亨利·鄧達斯(Henry Dundas)的信中,力陳與荷蘭訂立商業條約的好處:「荷蘭以貿易立國,可幫助我們的產品擴大在印度市場的銷路,這對我國是非常有利的。除此之外,還可以在政治上給予我國有力支持,因為我們兩國根本理念同出一脈,利益互補。就我國而言,首要利益就是帝國本身的長治久安,其次為貿易利益;而荷蘭的重要利益同樣有兩點,其一為東印度群島之壟斷權,其二為貿易利益。兩者的根本利益不相衝突且經濟互補性強,應維持戰略合作關係。」這封信表面上是為國家利益考慮,而其背後隱含的霍普—巴林同盟的特殊利益已經昭然若揭。 

  而真正將弗朗西斯引入政壇的是約翰·鄧寧(John Dunning)。鄧寧時任蘭開斯特公爵領地的首席大律師,他與伊薩卡·巴雷(Issac Barre)上校是密友,這個巴雷在1782年曾任皮特首相的主計大臣,此三人「桃源三結義」,以皮特首相的財政大臣蘭斯道恩侯爵為靠山,組成令旁人望而生畏的三巨頭同盟。 

  鄧寧幫助弗朗西斯進入政界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已身陷債務陷阱無力償還,從1783年開始,弗朗西斯每年為他償還5000英鎊的巨額債務,時間長達6年之久。 

  在三巨頭的運作下,英國首相皮特把弗朗西斯奉為上賓,在塞內加爾奴隸貿易、土耳其外交、直布羅陀駐軍、海關改革等問題上全面聽取弗朗西斯的看法,而弗朗西斯將自己家族的商業利益與英國的國家利益「有機地」整合在一起,在符合政治正確的同時,不斷將自己做大做強。 

  巴林家族在政壇上的耕耘終於獲得回報。他們與政府部長們的緊密關係和相互信任,使得政府合同的大蛋糕經常光顧巴林家族。其時正值美國獨立戰爭,北美戰事吃緊之際,前方將士補給嚴重不足,巴林受託承擔為前線提供後勤支持的重任,蘭斯道恩侯爵更為其爭取到軍糧供應的美差。巴林以其卓越表現為英國納稅人節省了7萬英鎊,而自己獲得一厘的傭金收入,共獲利1.1萬英鎊。1780年,英國政府試圖尋找某一銀行家族為其北美戰事融資,且這一銀行家族最好以自身財力,或者其客戶和外部投資者的財力承購戰爭公債。這是一筆高風險高回報的生意,弗朗西斯瞅准機會果斷出手攬下了這筆承銷業務,在1780—1784年之間共在北美戰爭債券上賺取了1.9萬英鎊。數目似乎不多,但也足以滿足政府的胃口並在英國政府面前樹立了良好形象。政府了解並且信任巴林,他們喜歡弗朗西斯而且尊重他的能力,總覺得好像欠他某種東西。這種感覺會幫助巴林獲得更多的政府合同。 

  18世紀末和19世紀初,英國頻繁發動戰爭,軍費開支巨大,國債發行量急劇攀升。這使巴林等銀行家族在承銷戰爭債券的過程中大發橫財。1799—1815年,巴林家族在16年中有12年擔任英國國債的主承銷商,狂賺了19萬英鎊。巴林家族的聲譽在倫敦金融城達到了巔峰,各國發行公債紛紛找上門來。 

  1797年3月,正值歐洲反法戰爭進行得如火如荼之際,葡萄牙的巴西親王來到倫敦,尋求籌集資金120萬英鎊。他打算以巴西的鑽石和鼻煙生意的利潤作抵押進行貸款,如果這些抵押還不夠的話,就再加上「富庶的島國莫三比克」。弗朗西斯對此很感興趣,但還是先徵求了皮特首相的意見。皮特答覆道「在葡萄牙國運多難之際」,他對這筆貸款不抱熱情;不過如果巴林以私人公司的身份給予融資的話他也不反對,但是官方不會支持。考慮到皮特的意見,巴林只好放棄了這個機會。 

  轉眼到了1801年,葡萄牙人急需大筆融資以支付巨額戰爭開銷,貸款問題再次浮出水面。這次皮特首相暫時去職,弗朗西斯決定甩開政府單幹。弗朗西斯告訴其婿、霍普家族合伙人皮埃里·雷波切爾(Pierre Labouchere):「在這個多事之秋,我們不應該再跟部長們商榷葡萄牙貸款的事,你也知道,那些大臣們對國際融資的事多半也是一知半解。」 

  在弗朗西斯的指示下,皮埃里·雷波切爾和喬治·巴林被派往裡斯本商談貸款合作細節。這兩位仁兄坐著驢車一路顛簸好不容易趕到里斯本,然後發現談判過程本身和他們糟糕的旅途一樣難熬。皮埃里·雷波切爾抱怨說這些葡萄牙人「不停地變換談判文本,而且都是些我根本不懂的文字,簡直把我搞得暈頭轉向」。到1802年又有幾位猶太銀行家也趕到了里斯本加入爭奪合同的戰團,不過喬治·巴林報告說「這些猶太人雖然堪稱勁敵,但也不必過慮,他們財力不濟,出不起我們能出的價錢」,最終這筆大單還是落到了巴林—霍普財團手中,其中巴林負責承銷500萬荷蘭盾。 

  賺了錢之後,老巴林開始認真考慮成為「紅頂商人」的必要性。銀行家的聲譽不佳,給社會公眾的感覺始終是刻薄商人的形象,只有成為政治家才能成為統治階級的一員,並可將家族事業的基礎建築在牢固榮譽的基礎上。下定決心之後,弗朗西斯通過運作花了3000英鎊,不出意料地當選下院議員,並且,在隨後的150多年裡其家族一直保有議會議員的席位。 

  跨越大西洋的人脈網路 

  弗朗西斯很早就洞察到美國市場未來的重要性,早在1774年他就與美國費城的托馬斯·維靈(Thomas Willing)和羅伯特·莫里斯(Robert Morris)建立起商業夥伴關係。托馬斯·維靈後來成為美國第一個私有中央銀行——美國第一銀行(Bank of United States)的董事長,羅伯特·莫里斯更是美國最著名的銀行大家族之一,美國立國的主要設計者之一。這些重量級的人脈關係對於巴林家族後來在美國的業務發展起到了關鍵性作用。 

  18世紀末,法國大革命造成的混亂局面使得巴林家族暫時將業務重心轉向北美。1795年,美國駐里斯本公使戴維·哈弗雷斯(David Humphreys)與北非柏柏爾人政權(北非海盜)談判美國商船在地中海的自由航行問題,急需用錢。美國政府要巴林家族代為發行價值80萬美元的6厘國債,而在一個月後巴林家族就為美國籌得20萬美元,解了里斯本公使的燃眉之急。時任美國駐英公使的魯弗斯·金(Rufus King)為此專門寫信給巴林,祝賀其「以慷慨的性情和熟練的手法幫助哈弗雷斯在如此重要的行動中取得成功」。並說道:「我已經寫信給我國財政部長告知您的事迹,並將要求他與我一樣保證合眾國政府將對您在這件事情上起到的重要作用保持良好印象。」 

  當時,美國與法國之間的衝突一觸即發,巴林家族出資4.5萬美元為美國購得1萬條滑膛槍和330門加農炮,這在當時足以裝備一支大軍。到18世紀結束的時候,巴林家族雖然還不是美國政府指定的歐洲代理人,但是一旦美國人需要從歐洲籌錢,總是會去找巴林。 

  巴林認為在法國大革命造成歐洲形勢不穩的情況下,美國股市將成為歐洲投資者的一個安全的避風港,於是組織英國投資者大舉進軍美國股市。到1803年,外國投資人持有的股票佔美國股市總市值(大約3200萬美元)的一半。英國投資人投資美股,而美國又要將分紅匯去英國,這就造成了一張緊密的跨大西洋的金融網路,居於這個網路中央樞紐的正是巴林家族。 

  托馬斯·維靈從1790年起就成為巴林家族的忠實盟友,成為巴林家族在美國的金融代理人。至此巴林成為美國政府的正式代理人已經水到渠成。美國駐英大使魯弗斯·金告訴巴林,美國政府決定委任「具有頭等榮譽和穩定性的英國銀行家族」為代理人,定期「給予大陸會議巨額融資」,並且資助美國派駐各國的外交使團。這類工作通常都很麻煩,並且傭金收入也微不足道,但是由此獲得的聲譽卻是無價之寶。1803年,巴林家族被正式任命為美國政府在英國的金融代理人。 

  路易斯安那融資:史上最驚人的金融案例 

  巴林家族在世界金融史上堪稱登峰造極之舉莫過於資助美國購買路易斯安那這一驚人的交易。 

  路易斯安那地區在密西西比河和落基山脈之間,北起加拿大,南到墨西哥灣,面積相當於現在美國中西部的13個州的總和。歷史上路易斯安那一直是法國殖民地,七年戰爭失利之後被割讓給西班牙。1800年,拿破崙帝國氣焰正盛,西班牙不得已將這塊殖民地歸還給了法國。美國政府一想到在自己的家門口即將出現強大的法軍就坐立不安。英國向美國建議先由英國征服這塊殖民地,待歐洲戰事平息后再將這塊土地交給美國。這個建議簡直比就要出現的法國陸軍更讓美國人惶恐。於是傑斐遜總統派出特使出訪巴黎,試探拿破崙皇帝的口風,看能不能將路易斯安那的一部分賣給美國。令美國使團大喜過望的是,皇帝陛下打算將整個路易斯安那殖民地賣給美國。大方向既已確定,剩下的就是討價還價,法國起初堅持1500萬美元,最後以1125萬美元成交。 

  其實,拿破崙有難言的苦衷。當時,拿破崙派2萬人入侵海地全軍覆沒,急需資金來重整旗鼓。另外,拿破崙盤算過,如果美國和英國結盟,與法國開戰,英國必將進攻路易斯安那地區,與其讓它落入宿敵英國之手,還不如賣給美國;而且賣了這個地區,法國可解除後顧之憂,全力以赴控制歐洲。1803年4月,美法簽訂和約,美國輕而易舉地獲得了約2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相當於3.85個法國),每平方公里不到5美元。 

  現在的問題是,從哪裡找這筆錢?答案是現成的。早在法美兩國在巴黎談判交易金額的時候,亞歷山大·巴林就作為巴林家族的代表居中協調,就是在亞歷山大的努力下法國才同意將交易價格降至1125萬美元的。交易最終達成后,巴林—霍普順理成章地承擔起了為美國政府發行國債籌集資金的任務,在歐洲金融市場為美國政府發行5%利息的國債,其中霍普家承擔40%,巴林家承擔60%。這相當於實際上是巴林—霍普財團先行從法國購得路易斯安那,再將這塊土地轉賣給美國政府。 

  1803年6月英國對法戰爭重啟,英法兩國正處在軍事對峙狀態。阿丁頓首相難以容忍一家英國銀行每月向其敵國支付百萬法郎,間接幫助拿破崙準備戰爭,於是強令巴林家族暫停支付法國款項。而巴林家只是輕鬆地將支付責任交給其盟友阿姆斯特丹的霍普家族代為執行,就輕易規避了政治風險。這時巴林與霍普家族的通信已被監控,霍普在給巴林要求代其向法國政府支付款項的信件回復時表示「我們不反對停止繼續支付給法國的款項,而且也不能遵從你們的要求(代為支付)」。兩家意見看似分歧,但是實際上,巴林知道霍普必定會給法國支付款項,霍普也知道巴林只是表面上口頭抗議一番,這一切只是做戲給英國政府看。最後霍普和巴林從路易斯安那購買案這宗生意中總共暴賺了300多萬美元。 

  1812年英美戰爭:巴林家族裡外通吃 

  1806年,美國前副總統艾朗·布爾(Aaron Burr)被指控陰謀肢解美國,大家都相信他想把美國重新置於英國統治之下。一時之間兩國民眾敵意急劇上升,戰爭的陰雲密布大西洋兩岸上空。除此之外,英法之間的戰爭使英國施行封鎖歐洲大陸的禁海政策,美國與法國的貿易因而大受影響。英國海軍還經常在距離美國海岸不到3英里的區域執法,明顯侵犯了美國領海,美國方面百般交涉,英國照樣我行我素。雙方衝突的可能性進一步升高。 

  另一個戰爭的主要原因是美國第一銀行問題。第一銀行是1791年建立的美國第一家私有中央銀行,巴林家族乃是美國第一銀行的大股東之一。托馬斯·維靈正是美國第一銀行的董事長,他和巴林是近30年的商業老夥伴。 

  1791年美國政府授權美國第一銀行成立時,只給了20年的有效期,第一銀行的運作將在1811年屆滿。美國內部對第一銀行的成立從一開始就存在著激烈的爭論,最終反對派意見佔了上風,美國政府在1811年3月3日停止給美國第一銀行新的延期,第一銀行關門大吉。此事對擁有美國第一銀行70%控股權的英國銀行家來說,是個極大的刺激。巴林、羅斯柴爾德等人的核心利益受到嚴重挑戰。 

  對於巴林家族而言,這同時也是一次難得的好機遇。哪裡有戰爭,哪裡就有機會。特別是對於巴林家族這樣在英美兩邊都能通吃的人物更是如此。戰爭爆發,英美兩邊的國債發行勢必扶搖直上。此時巴林在大西洋兩岸都主導著債券承銷業務,這一把賺下來,頃刻就能達到富可敵國的高度。同時,戰爭勢必迫使經濟弱小的美國深度負債,從而在金融上加大對巴林的依賴,沒有錢如何進行戰爭?美國政府最終必然在政治上屈服,同意私有中央銀行在英國銀行家的控制之下運作。這時候,巴林再出面做好人,兩邊勸架,在英美雙方都賺個好人緣。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