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9章 兔毫盞
戀♂? .
不過,仿“雍正宣德爐”的東西,同樣不少。這一件餘耀並未細看,一時也難以定論。如果是高仿的雍正宣德爐,那也是一流高手所為了。
這第二場,如果把高仿的事兒放到一邊,就上的東西的名頭來說,還是很有檔次的。
這件“宣德爐”,過了二十分鍾,才有人拿下。
這個,不管餘耀看上看不上,都沒辦法,沒資格搶。葉霽雲也不是楊銳,不太方便讓她代勞;而且,餘耀在後麵也看不清楚。
這個過程中,葉霽雲聽餘耀和楊銳說了幾句,不由對餘耀刮目相看,特別是他沒看底款就能判斷出是雍正時期的東西。
第三輪抽簽,幸運女神終於眷顧了餘耀,而楊銳和葉霽雲則落空了。
隻是這次上的東西很小,是一隻茶盞。其實說白了就是個茶碗,不過這東西不能用現在的說法。
口徑十厘米左右,高五厘米左右。
標價卻比前麵兩件東西都高。
四百萬。
這隻茶盞施了黑釉。不過,碗上,特別是碗的內壁,有湛藍的色的毫毛般的細紋。在燈光的照射之下,分外奪目。
建窯兔毫盞。
餘耀也不能一眼定真假,但這個標價,肯定是按照宋代建窯來的。
宋代的官窯係統有汝官哥鈞定,民窯係統也有八大名窯,建窯,就是其中之一。建窯,也就是建陽窯,窯址位於福建的建陽。
建窯很特殊,主力產品就是茶盞,這也和窯口所在的省份是產茶大省有關。
建窯的茶盞,胎是黑或者黑褐色的,所以有些史料上也叫“烏泥窯”。同時,基本也是黑釉。
宋代流行的是青瓷,為什麽這樣的“黑瓷”能夠名垂千古?就因為這個窯口主要出產的是茶盞,其他的東西燒得少。
為什麽黑茶盞受歡迎?因為和宋代的飲茶習慣有關係。
宋代之前的唐代人喝茶,茶葉碾成末,煮,還加上鹽、加上作料,說“茶粥”也不為過,所以,喝茶,一開始叫吃茶。
宋代呢,變成了點茶,就是衝茶。不過和現在還是有點兒不同,現在開水衝泡茶葉,一般不會把茶葉也吃了。宋代呢,是把茶葉磨碎再調製成膏,喝的時候一起喝下去。比唐代簡單,但也有之前的影子,起碼茶葉是都吃了的。
今天隻喝茶水的習慣,明代才有。這和朱元璋對茶葉“廢團改散”有關係。
而在宋代,點茶的習慣導致出現了鬥茶的習俗。鬥茶有很多比試要點,隻說其中一項,就是“色白為貴”,而且“青白勝黃白”。
所以,黑茶盞就受到了歡迎,和茶水對比強烈嘛。
還有一個輔助原因,建窯燒造建盞所用的黑泥保溫性比較好,涼得慢。
黑的主色調是個基礎,若隻是黑,也不會名氣這麽大。還有個重要原因,就是黑釉燒出來的變化。
這裏麵很複雜,簡單來說也是一種窯變,因為建窯的黑釉屬於結晶釉,含鐵量高,窯內的高溫,會使釉中鐵晶體產生奇妙的變化。
燒出來之後,釉色的底,還是是黑的,但是上麵會出現兔毫、油滴、鷓鴣斑之類的異色紋路,特別是在光照之下,尤為炫目。
比如這隻兔毫盞,黑釉上麵出現細如兔毫的紋路,燈光下閃動湛藍光芒,很漂亮;如果配合茶水來看,會更漂亮。
在建盞當中,兔毫盞首推第一。還有油滴、鷓鴣斑等等一些紋路,也很漂亮,但是不及兔毫名貴。
因為建盞的釉色紋路,會展現出彩光耀目的狀態,所以還有個名字,叫做“曜變”。
這個詞兒,華夏人宋代以後基本就不用了,但是建盞傳到倭國以後,他們一直在用。以至於有些人認為這是倭國專有的詞匯,其實不是,隻是華夏後來不用了而已。
倭國人稱呼建盞,還有一個詞兒,叫做天目盞。這是因為宋代有倭國僧人西渡來華,在天目山上學佛參禪,也在此發現了建窯茶盞瓷器,也正因為這個原因,奉建盞為寶,帶回國後極為珍視。
現在市麵上有很多建盞工藝品,雖然無法和宋代的相比,但是拿來喝茶,還是很賞心悅目的。
擺在餘耀麵前的這隻兔毫盞,在幾個人的建議下,老頭兒先後多角度展示過。
這件東西雖然標價不低,但如果是宋代的建窯兔毫盞真品,保存又如此完好,餘耀還是會動心的。
畢竟是一千年前的名窯精品啊。
即便是宋代,也不是普通人能用的,沒準兒宋代的哪個人物還用來喝過茶呢!
但是這件兔毫盞,不上手,餘耀一時也難以判定真假。鑒定建窯,重量、胎釉的手感,也都是很重要的。比如“兔毫絲”的那種凹凸的感覺,真品和高仿會有細微的差別;比如用手指輕敲胎骨,真品也會有一種特別的類似金屬的聲音。
要是像那件蒙造皮子活兒的價格,甚至是幾萬十幾萬的價格,餘耀都可能賭一把。
但四百萬,實在是太高了。
第二場上了三件東西,弘治黃釉碗餘耀瞅出了端倪,雍正宣德爐不得近前,這一件總算能夠細看又有資格搶了,隻憑目測,竟然卻又難以斷定!
這個流水席,確實是不容易吃飽的。賣家不光有定價權,而買家,隻有靠眼力,但眼力也受到限製。
從南京,到北京,買的不如賣的精;你有張良計,我有過牆梯。
這隻兔毫盞,暫時也沒有人出手去搶標價牌。
“老爺子,我能再看看胎底麽?”餘耀衝著老頭兒開了口。
老頭兒微微一笑,“當然可以,現在他們都沒要求了,你可以看得更細一些。”
老頭雙手穩穩拿住,將胎底展示給餘耀,餘耀則進一步湊近細看。
之前,餘耀已經跟著別人看過胎底了,粗而堅硬,黑中泛紫,類似鐵渣,同時,還能看到燒窯時“墊餅”留下的淺黃殘跡。這些,都是宋代建盞的典型特征。
餘耀之所以要再看看,是因為在目測的條件下,胎底的特征和圈足的垂流釉,算是最容易露出馬腳的地方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