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孔門學渣> 第967章 曾子解讀“子路篇”

第967章 曾子解讀“子路篇”

  孔門學渣最新章節

  見樂伯伯攆自己走,曾參楞了一下。隨即!也就坦然了。


  他並沒有走,死皮賴臉地坐在那裏沒有動。


  跟這個神經病樂伯伯相處這麽長時間,他已經知道這個樂伯伯是什麽人?


  你不要把他的話當真,你要是認真了那你就輸了。你要把他的話當玩笑話,也許就對了。當然!主要是看遇見什麽事情。對於有些事情,你招惹了他,那麽!他的態度、言語可能都是真的。


  他要是耍你、逗你、玩你,你要是當真了,那他就瞧不起你,笑話你是書呆子、傻子、腦筋拐不過彎等等。


  “樂伯伯!對不起!錯了!”曾參再次裝比道。


  不!是認錯!

  “滾!”


  “樂伯伯!對不起!我錯了!樂伯伯!”


  見曾參死皮賴臉賴在那裏,樂歌也拿他沒有辦法。真的!人家識破你的計謀了,再使用就不靈了。


  無奈之下,隻得緩和了一下,說道:“既然不走,那就往下讀吧!”


  “是!樂伯伯!”曾參趕緊應道。


  “下一篇是什麽啊?叫什麽名字啊?”樂歌問。


  “樂伯伯!”曾參應道:“按照樂伯伯的說法,這一篇取前麵的字為名字,應該叫‘子路篇’”


  “子路篇?”樂歌應道:“很給子路麵子啊!還以他的名字作為‘篇名’。嗯!好!子路跟隨你先生時間很長,而且很忠心。與你先生的關係,也算可以吧!以他的名字為篇名,也是應該的!”


  “是!樂伯伯!”曾參應道。


  “老習慣!解讀一下?這篇‘子路篇’都編排了哪些內容?為什麽要編排這些內容?主旨是什麽?目的是什麽?說!”樂歌問道。


  “是!樂伯伯!”曾參道:“還是老習慣!我先解讀一下大概,等到樂伯伯您幫我審閱完了,再來一個總結。”


  “好!說!”


  “是!樂伯伯!”曾參應道。


  然後解讀道:“樂伯伯!這篇‘子路篇’,主要是前麵的‘為政篇’的延伸、解讀!之前的‘為政篇’不是編排了大綱式內容?不是沒有細解?而這篇‘子路篇’,是詳細的解讀如何為政。還有!一樣地道理,其中是有喻意的。如何為政是表麵的東東,還有另外一層意思!樂伯伯!我們開始讀吧!另外一層意思,我們放在最後的總結篇裏!”


  “還有總結篇?”


  “不是!樂伯伯!”曾參解釋道:“是把這篇‘子路篇’讀完了,我們再來對其作一下總結!”


  “哦?是這個意思!好!那就開始讀正文吧!”


  “是!樂伯伯!”曾參應道。


  子路問政。子曰:“先之勞之。”請益。曰:“無倦。”


  “什麽意思?解讀一下!”樂歌問。


  曾參解讀道:“子路問怎樣管理政事。先生說:做在老百姓之前,成為百姓效仿的榜樣,使老百姓勤勞。子路請求多講一點。先生說:不要懈怠,堅持去做。”


  “嗬嗬嗬!”樂歌笑道:“是直接點題麽?”


  “也算是直接點題吧!樂伯伯!”曾參應道。


  樂歌道:“你先生的意思是:為官的首要是:以身作則、身先士卒、做先鋒模範!是吧!”


  “是!樂伯伯!”曾參應道。“先生講的是:勤勞和堅持!努力做別人效仿的榜樣!”


  “嗯!好!繼續往下讀!”


  “是!樂伯伯!”曾參應道。


  仲弓為季氏宰,問政。子曰:“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曰:“焉知賢才而舉之?”曰:“舉爾所知。爾所不知,人其舍諸?”


  “什麽意思?”樂歌習慣性地問道。


  曾參解讀道:“仲弓做了季氏的家臣,問先生怎樣去管理政事。先生說:先管理好手下負責具體事務的官吏,讓他們各負其責,赦免他們的小過錯。罷免無能之人,推舉有賢才的來任職。仲弓又問:怎麽知道誰是賢才,而把他們選拔出來呢?先生說:選拔你所知道的,至於你不知道的賢才別人難道還會埋沒他們嗎?你可以根據別人的薦說而去分辨啊?”


  “嗯!好!”樂歌應道。


  “謝謝樂伯伯!”曾參謝道。


  “進一步解讀一下?”樂歌伸手示意了一下。


  “是!樂伯伯!”曾參答應道:“先生認為:為政之初的第一件大事就是……”


  “就是什麽?”樂歌問。


  “就是發現人才、利用人才。單單靠自己一個人的力量,是永遠不夠的。”


  “那麽?如何發現人才呢?”樂歌又問。


  曾參解釋道:“先生說:發現人才有兩種途徑!一!自己發現。二!通過別人舉薦!”


  “哦?好!”樂歌點頭應道。


  “謝謝!謝謝樂伯伯!”曾參討好一般地說道。


  “嗯!不用謝!繼續往下讀!”


  “是!樂伯伯!”曾參應道。


  子路曰:“衛君待子為政,子將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於其所不知,蓋闕如也。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


  “什麽意思?解讀一下!”樂歌問。


  曾參解讀道:“子路對先生說:衛國國君要您去治理國家,您打算先從哪些事情做起呢?先生說:首先必須正名分。子路說:有這樣做的嗎?您這樣做是不是太迂腐了。為什麽一定要先正名呢?先生說:仲由,你這人真是鄉巴佬了啊!君子對於他所不知道的事情,總是采取存疑的態度。名分不正,沒有一個職位、職務權力,別人就不信服你,說起話來就不順當合理,說話不順當合理,事情就辦不成。事情辦不成,禮樂也就不能興盛。禮樂不能興盛,刑罰的執行就不會得當。刑罰不得當,百姓就不知怎麽辦好。所以,君子一定要定下一個名分,必須能夠說得明白,說出來一定能夠行得通。君子對於自己的言行,是從不馬馬虎虎對待的。”


  “‘名不正則言不順’原來是出自這裏啊?”樂歌驚訝地問道。


  “是!樂伯伯!”


  “進一步解釋一下吧?為什麽要先‘正名’?什麽是正名?”樂歌問。


  “是!樂伯伯!”曾參回答道:“其實!就是要一個名分、職位。你要是沒有一個職位,你是誰啊?別人就不會聽你的。為什麽要‘正名’,其實就是要權力。對方不給你權力,你說出來的話就沒有人聽從。沒有人聽從,你說出來的話又有什麽用呢?是不是?樂伯伯?”


  “哦?原來是這麽回事啊?”樂歌應道。(未完待續)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