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孔門學渣> 第887章 學而篇隻是拋磚引玉

第887章 學而篇隻是拋磚引玉

  孔門學渣最新章節

  “好好好!我不想跟你爭,我想?你後來的章節中,一定有詳細的解讀吧?”樂歌道。


  “是!樂伯伯!”曾參應道。


  “你的‘學而篇’,隻是拋磚引玉,都隻是點了一下,沒有細解。所以!我想:你後麵的內容,有詳細解讀的。”


  “是!樂伯伯!”樂歌又應道。


  “比如說!之前的一段中,有子貢說的話,是吧!子貢說: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在這裏!子貢並沒有說什麽是溫、良、恭、儉、讓,是不是?”


  “是!”


  “那麽?什麽才是孔子的溫、良、恭、儉、讓呢?”樂歌問道。


  曾參笑道:“請往下麵讀!”


  “嗬嗬嗬!”樂歌也笑道:“要想知道孔子的溫、良、恭、儉、讓,你就得繼續往下讀。所以!說!‘學而篇’隻是一個大綱,隻是一個指引、隻是一個大概地介紹。介紹什麽呢?介紹的是孔子讓我們學習的內容。”


  “然也!”曾參得意地笑道。


  “好!繼續往下讀!”


  “繼續!”曾參應和道。


  溫、良、恭、儉、讓:就字麵理解即為:溫順、善良、恭敬、儉樸、謙讓。這是子貢以及其他學生對孔子的讚譽,這是孔子的人品美德。


  “接下來!你借有子之口,來講解孔子的又一人品美德、思想,那就是和!關於‘和’我跟你爭辯過,不知你還記得否?”樂歌看了一眼《論語》下麵的內容,說道。


  “記得!樂伯伯!”


  “你都記得什麽?”


  “我?”


  樂歌沒有為難曾參,說道:“我記得我說過,我是不認同你先生的和的。但是!也不是絕對地不認同。而是!相對地不認同。我記得我當時就對你說過:‘和!不等於敵友不分!’,你還記得麽?”


  “記得!記得!”曾參點頭應和道。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論語》學而篇中有子說的這一段話,就是來說‘和’的。


  “那麽?有子的這段話,如何解讀呢?”樂歌問道。


  “這個?”曾參應道:“有子說:‘禮’,既指周禮,禮節、儀式,也指人們的道德規範。禮為體用,和是核心!和為貴。古代君主的治國方法,最寶貴的地方就在這裏,不論大事小事都按照“和為貴”的辦法去做。不過!有的時候以“和為貴”卻行不通。這是因為:一味地為和諧而和諧,不以禮來製約之,也是不可行的。所以說,禮為體用,和是核心!不能顧此失彼!”


  “好!”樂歌應道:“我覺得!有子對和的認識、理解,比你更透徹一些!我記得當初跟你談的時候,很費勁的!”


  曾參聽了,當場把頭低下。說道:“慚愧!正是因為如此,我在編排《論語》的時候,把他的名字排在第一位!我自歎弗如!樂伯伯!”


  “做人要有自知之明!好!你曾參能夠承認你不如有子,好!說明你有進步的餘地、機會!好!”


  有子提及的“先王之道”,是指堯、舜、禹、湯、文、武,周公等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


  可見!有子不簡單!


  當然!曾參編排《論語》能夠把有子的這段話編排進去,也很不簡單。最起碼說明:曾參也懂這些。或者!也了解這方麵的知識。


  和是儒家所特別倡導的倫理、政治和社會原則。和是社會安定的根本!和而不同,求同存異!和是社會安定的根本,禮是製約矛盾激化的方法!


  說完“和”,有子又開始說“信”和“恭”。


  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複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有子的這段話是什麽意思?”樂歌問道。


  “有子說:講信用要符合於義,義是指道義,標準、準則。對於有義的人、事,我們就對他講信用。講信用不是對任何人都講信用的。義是講信用的根本標準。所以說,隻有符合於義的話我們才能去實行;恭敬人、事必須要符合於禮。對於沒有禮的人、事,我們不必去恭敬。禮是恭敬的根本標準!我們隻有做到這樣,才能不被恥辱,才能遠離恥辱;我們遠離那些不講“義”、“禮”的人、事。與講“義”、“禮”的人、事交往,凡事都有標準,為人處事都有標準。這就是標準!”


  “這是有子說的?”


  “這是有子說的!”曾參應道。


  “你和你先生聽了,都不高興吧?當時?嗬嗬嗬!”樂歌笑道。


  曾參又不好意思起來,小聲地、慚愧地說道:“是!”


  “那你先生是怎麽說的呢?”樂歌追問道。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這句話是什麽意思?”樂歌繼續追問。


  “先生說:君子在飲食上麵,不追求飽足、豐盛。在居住上,不追求舒適。但是!在工作上卻勤勞敏捷,在說話方麵小心謹慎。到有道的人那裏去匡正自己,這樣的人可以說是好學的了。”


  “你先生沒有具體指責有子啊!”樂歌道。


  “是的!”曾參應道:“先生隻是說!君子應該淡泊,不要過於激烈,不要過分表露自己。在工作上要積極好學,在享受上麵不要有過分要求。”


  “你先生的意思是:有子的話過於激烈了?”


  曾參點了一下頭,算是默認了。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


  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子貢曰:“《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


  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子曰:“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這一段話是什麽意思?”樂歌問道。


  曾參翻譯道:“子貢說:不因為貧窮看不起自己,從而對別人諂媚。不因為富有而看不起別人,自以為了不起,從此而驕傲自大。怎麽樣?先生說:這也算可以了。但是!還不如這樣的人:雖貧窮卻能夠快樂地生活,雖富裕卻還是個好禮之人。子貢說:《詩》上說,‘要像對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樣,切磋它,琢磨它’,講的就是這個意思吧?”。先生說:賜呀,我可以同你談論《詩》了。你能從我已經講過的話中領會到我還沒有說到的意思,能夠舉一反三,了不起啊!先生說:不怕別人對我不了解,隻怕我不了解別人。”


  “說明你的先生還是很偏愛子貢的!也許?子貢有錢的原因吧!”樂歌歎道。


  其實!有子很有才的,可孔子並沒有正麵回答他。也許?有子犯了孔子的忌諱吧?(未完待續)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