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晚明霸業> 第920章 決心

第920章 決心

  在明白有軍方背景的臣子,諸如尤世威、孫傳庭以及高燕等人的想法之後,徐梁心中的憂慮算是暫時放下。


  最起碼軍方是從忠於自己考慮的,他們即便是反戰,他們的出發點,也是忠於自己。


  但是不由的他又想起了報刊上的種種言論下,這些人的出發點以及可能造成的影響。


  其實明朝以朱慈烺等人為代表的宗室其實聰明,這些人隨著徐梁地位的穩固,越發的低調。


  尤其是在中央,他們的影響力越發越小。


  但因為他們的弱小,他們很容易被各方勢力裹挾和利用。


  這也是那些謀朝篡位的臣子,動不動就好不仁義的殺光的原因。


  這一次,在徐梁看來,有些人就已經開始蠢蠢欲動,算是完完全全被洗腦了。


  如今聖天子在位,雖然英明神武,但是他也不是萬能的。朝堂和民間,對他的反對的聲音很多,為了維持穩定,沒有宗族的皇帝陛下,勢必會依仗他們。


  太子和永王都在朝堂上發揮著他們的力量,那麽是不是意味著更多的宗室,可以走上前台,擔任軍官呢?

  最近這些日子,徐梁其實已經聽到了一些類似的聲音。


  有些人,已經不滿足於在幕後的享受,想要走上前台,獲取個一官半職了。


  徐梁聽著下麵的討論,其實心裏在反複琢磨著這些問題。


  就拿不遠處的朱慈烺來說,他雖然聰明,而且沒有這方麵的念頭,不代表其他人不會逼他有。


  徐梁請朱慈烺等人來參會,確實也容易讓很多人產生其他想法。


  這也是為什麽,朝廷並不懼怕外界的敵人,反而懼怕內耗。


  因為內耗會散掉人心,讓穩固的群體不在穩固,而給外界的力量更多的機會。


  徐梁想過,不給總是任何機會,但是思前想後,還是不可行的,因為皇室宗族的藩王在地方的影響力還是非常大的,即便是地方政府已經開始讓各地的王子王孫開始施行土改,但是這也絕對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實現的。


  此外,宗室的很多人員,真的是非常優秀,而且一心為國,自己沒有必要對這些人也采取封閉的政策,不給人家機會。


  斷了通道,才會真的讓人起了造反的心思。


  在文武大臣的爭論之中。


  支持徐梁的武將們,紛紛將問題引入戰術層麵以及人員的創造性和主觀能性上,確實在戰術層麵來講,大明天下無敵,誰也不是對手。


  這些年來,仗也是這麽打的。如果凡事看戰略,大明根本就沒有今天的地位。


  誰能想到,今日的聖上,能夠以山東為跳板,光速之間鯨吞江南各地,最後又發兵北伐,那些李自成和滿清呢?


  純粹的戰略,有的時候確實有些假大空。


  這些閣臣們在廟算時,總是過分的考慮物質層次,而忽略了軍隊的主觀能動性,很多時候到了戰場將,將士悍不畏死,將軍智計百出,指揮若定,是能改變形勢的。


  而且陛下在民間的威望,也可以獲取更多的支持。


  但文臣們卻並不這樣認為,他們就緊盯著全國戰略不放。


  如今的大明已經不是當初隻有一隅之地的大明了,眼光要放寬,要從全國出發。


  光想著打仗,對於大明其他地方的百姓來說,這根本不公平。


  現在發動國戰,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國家的發展。


  如今眼界開闊的文臣們,已經知曉了西方的火速發展,大家都憋著一股勁兒,想著怎麽讓大明再次榮耀。


  這個時候打仗,豈不是要耽誤發展麽?

  要知道,很多州府早就定下調子,一心謀發展,讓百姓過上好日子。


  這個時候,皇帝一聲令下,要打仗了,很多經驗豐富,且有文化水平的老兵,就必須放下手裏的工作,重新走上戰場。


  這是要耽擱大事的。


  要知道,在閣臣們看來,很多專業的老兵,在基層工作中,比那些所謂的酸秀才和行政班培訓出來的官吏要強太多了。


  首先他們的執行力很強,而且非常有紀律性。而且這些人沒有官架子,做事情講究深入一線。


  上麵交代的任務,這些軍隊專業的基層官員,絕對能保質保量的完成。


  此外,有這些武夫專業的基層官員在,地方格外的穩定,哪裏不聽話,這些老兵組織些鄉勇,或者帶著一批民兵,上去就給剿滅了。


  尤其是東南沿海,這些轉業的老兵最多,那些妄圖想要偷襲的山匪和海寇,遇到他們就跟粉末一樣飄散。


  在場的大佬們比武將們知道國情,他們太知道軍隊專業的官員的寶貝性,雖然這些人在軍方或者因為年紀,或者因為軍事技能,不得不被淘汰。


  但是一旦發生大規模戰爭,這些人肯定是要被征調的。


  這些寶貝重新回歸軍隊,對於朝廷的行政肯定會造成巨大的影響。


  一時間,文武雙方唇槍舌戰,根本就停不下來。


  一直到了方書琦提到,不如先征伐東瀛,眾人才紛紛被重新統一起來。


  相比之下,征伐東瀛是所有人都非常認同的一件事情。


  首先就是東瀛跟大明之間的新仇舊恨實在是太多了。大家恨不得早點滅掉這個狡猾陰狠的國家。


  其次,朝廷一直在為征伐東瀛做準備,真的打起來了,從沿海發兵,物資供應完全不是問題。


  最主要的是,他們是島國,打起來方便,他們根本沒有地方跑,投入的成本很低。


  還有就是大家都關心的問題,那就是東瀛的礦產非常豐富,打下東瀛來說,會給大明帶來非常豐富的收益。


  想必之下,從蒙古到蒙古以北,除了草原就是森林。


  沒有礦不說,還賊冷,根本不適合人類居住。


  “諸位都覺得要麽不打,要麽就要一戰定乾坤,朕非常認同。”徐梁緩緩的說道:“然而此時,不論是南洋,還是東瀛,打下來未必能一戰定乾坤。他們的人口太多,而且有屬於自己的國家意識,反抗不斷,我們想要征服他們,那是一個大的工程,而相比之下,北方人口稀少,反而是個小工程。你們別隻看,戰爭結束的快慢,要看同化消耗的資源和速度。”


  而且諸位,你們發現沒有沒有,這個世界很大,大到我們大明雖然廣闊,依然在這個世界微不足道,蒙古如果強一點還好,後金如果強一點還好,他們起碼可以跟外來的敵人對抗但是他們太弱了,反而根本不是外來之人的對手。


  如果我們不去拿下他們,如果他們被羅斯國征服了呢?

  是不是從這裏,到這裏,會出現一個極其龐大而恐怖的對手。


  要知道,羅斯國的國土實在是太過於廣泛了。


  他們地勢高於我們,人員的身體素質高於我們,甚至他們裝備的武器,跟我們也差不多,一旦讓他們先一步征服我們北方。


  是不是相當於,我們要常年麵對一個恐怖的北方勢力?


  長此以往,我們談何穩定的發展?”


  “而且,你們別總是看那些邊邊角角,蒙古甚至蒙古以北,看著難以征服,看著沒有礦藏,但是誰知道我們將來發現不了呢?征服了蒙古,甚至再往北,我們是不是在眼下這片土地上,成就了一個偉大的帝國?我們再去啃那些小骨頭,是不是反而容易了一些,從容了一些?”徐梁毫不猶豫的說出了自己的想法。


  大家都明白,徐梁對於朝堂有著決定的掌控力。


  這位帝王平素不願意發生,但是一旦他下定決心,發聲了,誰說別的都沒有用。


  這場戰爭必須進行了。


  一旦他下定決心,就證明他願意承擔來自方方麵麵的阻力,必須打這一次仗。


  “朕已經下定決心,爾等也不必爭吵,照常做事即可。朕要告訴諸位,此次北伐,我們絕對不像是前人一樣,隻為了打擊有生力量而戰。”徐梁緩緩的說道:“所有我大明將士獲取的土地、山川、草原、森林必須成為大明的永久性領土,生活在上麵的子民,必須歸附,改造,不接收的下場,要麽離開,要麽死。不過朕雖然嚴厲,但朕不想留下暴君的惡名,願意留下的,就算是大明的子民,內閣要準備好調動牧民官和法官的準備。”


  “臣遵旨。”方書琦下意識的回應道。


  這一次,他終於認識,起碼在徐梁這一朝,帝國必須按照他的意誌去運轉。


  誰能不能阻擋他前進的腳步。


  “大都督府,總參謀部。”徐梁繼續說道:“既然征討蒙古以及蒙古以北,在技術上是可行的,那你們就拿出一個完完全全的計劃來,不要在乎花多少銀子,不要在乎花多少時間,朕比誰都清楚,這一戰關乎國運,就算是砸鍋賣鐵,賣了朕的皇宮,朕也要打。你們把事情看的太簡單了,北方都出現了新的夷人,你們就不擔心他們留下徹底不走了嗎?一個比我們接近歐羅巴,可以無限獲取新技術的國家,到底有多恐怖,你們想過嗎?”


  徐梁的聲音已經表現出了君主的憤怒,臣子紛紛頷首道:“臣遵旨。”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