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晚明霸業> 第918章 會議

第918章 會議

  李邦華的離去,並沒有抹去這股暗流。


  反而輿論風向的變化,愈演愈烈。


  一些反對立皇太子的言論也開始出現。


  而且這些反對者,也並不是說,皇長子不好,而是說這皇位既然徐梁是從朱家繼承來的,這皇位是不是應該給朱家。


  甚至這幫人把朱棣還給拽了出來。


  對朱棣的一生不斷的回憶,但是大體離不開窮兵黷武,得國不正,最後他的重孫子土木堡一戰,讓大明瞬間跌倒了穀底雲雲。


  徐梁瞬間明白了,這是文官集團對於自己重用軍隊,不斷征伐不滿意了。


  自己想跟羅斯掰掰手腕這件事情,隻有方書琦知道。


  這件事情,以方書琦的謹慎,肯定不會不小心泄漏消息。


  那麽這個消息,肯定是有人故意泄漏,甚至有可能方書琦故意發動的一場輿論戰。


  很多人,在進入朝堂之後,掌握了權利之後,就不再是自己昔日的盟友了。


  從始至終徐梁都沒有這一點。


  他甚至覺得,用不了多久,索尼進入京師這件事情,也會被有心人挖出來,關於羅斯國在東北的小動作也會被人拿出來討論。


  到時候肯定有主戰派,有漠不關心派。


  徐梁很像對此視而不見,反而底下人怎麽說,也不會影響國策的。


  自己鐵了心要打,戶部敢不給錢麽?兵部、大都督府、總參敢不派兵麽?


  而且現在也可以讓軍方組織力量和這股文官浪潮對抗。


  當下這種情況,讓他們互相對罵,其實對自己非常有利的。


  不過此時,徐梁忽然想起李邦華臨行前推薦給自己的陳子龍,似乎這位老臣也有他獨到的見解。


  那就是這件事情的討論,最好不要讓武將參與。


  其實,徐梁也清楚,軍方最好要做一個簡單的執行者,而不是發聲者。


  有了獨立思想的軍方,是非常危險的。


  不過,既然文官對自己有意見,那麽軍方呢?所以,徐梁最終還是打定主意,進行了一番試探。


  當春天裏,百姓們忙著春耕,商人們忙著發財的時候。


  官員們,則大肆討論著報刊上的內容,順著暗潮的方向不斷的探索。


  如今重點終於抵達徐梁已經猜到的窮兵黷武的問題上來。


  徐梁在一番試探之後,發現軍方過於團結,一上來,就對一群朝廷官員喊打喊殺,大有一副,我們聽皇帝的,誰不服就剁了誰的架勢。


  看著朝堂之上人人自危,自知武力並不能解決所有問題,這才讓武將趕緊歇著去了。


  而作為始作俑者,方書琦也非常難受。


  說實話,他是萬分不希望,朝堂朝著萬曆國本之爭的樣子發展的。


  當然,除了方書琦之外,那些折騰的大人們,幾乎沒有人意識到,這是官僚集團和皇權的衝突。


  他們隻是按照自己的習慣,自己的文化,為了自己堅守的信念去前進的一群人。


  方書琦的目的其實非常簡單,他希望皇帝知道,他是這個朝廷的天不假,但是也希望他能夠顧及朝臣們的力量。


  不要在盲目發動大規模的軍事戰爭了,要打仗也大那些能夠給朝廷帶來收益的戰爭。


  比如南洋,比如東瀛,甚至您閑的沒事幹,把高麗這個曾經背叛過大明的國家重新滅一遍,甚至您帶著您的部隊去草原放羊,都無所謂。


  隻要能掙銀子,讓朝廷減少損失,怎麽折騰都無所謂。


  但是對於遼東以北的區域,別說是方書琦,在眼下,隨便兒換個人,都覺得皇帝陛下一定是瘋了。


  方書琦相信,哪怕是再過一千人,人民也會記得他的選擇。


  當然,徐梁堅持一點,他才是真的正確的。


  三個月,皇帝駕臨文華殿,主持朝會。


  大都督府的都督們,總參謀的參謀們,以及六部的尚書,以及內閣的閣老們幾乎朝堂的大佬全部在場。


  會議的主題,有些人早就清楚,更多的則是大吃一驚。


  皇帝陛下要來一個橫掃蒙古,從銀山一直幹到狼居胥山。


  蒙古人已經有半數人口歸附大明,剩餘的反抗勢力大約有五十萬上下,兵力大概有十五萬人。


  “蒙古已經有半數在我們大明手裏。”尤世威開口說道:“我們隻需要他們自相殘殺,我們便可以坐享其成。離開中原,進入草原,並不是我們擅長的,而且一旦我們損失過重,現在臣服的蒙古人,也有可能造反的。”


  尤世威的地位,比起後進之輩閻應元要強許多。而且他與那些叫囂著想要壓製皇權的文官完全不同,他是純粹從軍事角度出發,而且他在軍中資格老,所以由他先行發言。


  聽了尤世威的話,閻應元很不高興,他直接瞪了過去。


  心裏暗道:“一看就是沒被陛下揍過的蠢材,陛下的想法,豈是你一個愚蠢之輩可以理解的。如果理解不了,就安心做一個陛下的應聲蟲就罷了,你跟著叨叨什麽?”


  不遠處的高燕,看著這位動不動就敢瞪眼睛的老將軍,心中滿是欽佩。因為其實從心裏,她也覺得這一仗打起來,跟之前的戰爭不一樣。


  這補給線實在是太長了,又是火銃兵又是炮兵的,怎麽補給?


  沒有了良好的物資供應,豈不是要打的非常辛苦?大明的士兵能夠支撐著身體,在那麽遙遠苦寒的地方打仗嗎?


  自己跟秦良玉一樣,都是女中木蘭,雖然戰爭經驗吩咐,但也不敢這般公開叫板。


  因為他們打心底覺得皇帝陛下是錯誤的。


  隻是從軍人的身份出發,他們不敢輕易反對皇帝陛下而已。


  尤世威卻沒有任何改口的意思,“從情報部門得到的消息,出了歸化城,再往北築城就很困難,也不能耕種糧食,而且我軍的火器多,運輸成本高。這仗打起來太不劃算了。”


  天氣苦寒。漫長的補給線,如果不能築城,實在沒辦法保證前線軍隊的飲食袍服,軍械火藥。


  總後勤部大都督也半垂眼簾,微微頜首。


  從派出去的參謀反饋來看,東北麵肯定是沒辦法打的,除非一座座大城堆過去。蒙古方麵也好不了多少,除非明軍也能像蒙古人一樣邊遊牧邊打仗。


  說到底,大明是個城池明,如果沒有了城池的依托,根本沒辦法長時間生活在野外。


  方書琦希望自己在首輔任上見到“中興”,而打仗是對治政的一票否決,從未聽說過哪個中興之朝、盛世帝國,一邊還在打仗的。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