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0章 不穿衣服的騎馬俑馬為什麽丟了(日萬了求打賞!)
後來,根據專家說,至今對這些騎馬裸身俑的身份還未能解謎。
因為出土現場旁邊不見有馬,經過專家多年的解讀研究,發現原來她們騎的是木馬,隻是年代已久已經朽壞了。
更多人的目光聚焦在性別上,如果真是女性,那說明當年已經出現了女兵。
這就是之前所說過的問題,一件藝術品或者說一件工藝品的價值……
並不是收藏價值而是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還有工藝價值。
一件工藝品能夠佐證一段曆史,這便是文化價值。
出土的騎馬俑能夠證明是女兵!這說明在那個年代就已經有女兵了……
而這件事在任何曆史流傳下來的書中都是沒有記載的……
這就給了研究曆史文獻很好的價值性!
所以這就是文化價值所在。
當然了,這些仕女俑也好,武士俑也好,貴婦俑也好,武士俑也好,都能是更多的體現當時朝代的風土人情和朝代曆史的很多事情。
但是真正有著深刻研究價值的還得是那些大型的器物!
比如,這駱駝和大馬。
尤其是這大馬!
這也是蕭章選擇大馬的原因所在。
因為這唐三彩大馬是唐三彩陶器中最常見的題材。
而且正常情況下這唐三彩大馬形體碩大、構造複雜,是無法使用普通手工拉坯法來完成,所以多用模製法成型。
雖然是合模製作,但所有三彩馬都各具特點,幾乎找不出完全一樣的三彩馬來。
從現存三彩馬可以看出,唐代三彩匠師們不僅對馬的外貌特點十分熟悉,而且對馬的神態、秉性也有深入的了解。
因此,塑造起來得心應手。
他們不僅使三彩馬在外形上做到了十分逼真,而且充分發揮了藝術想像力,恰當地運用了藝術誇張的手法,使馬的內在精神表現得淋漓盡致。
當然按照正常情況來看,蕭章也是應該用模具去製作三彩馬……因為很難用普通的手工拉坯完成!
但是蕭章不是正常情況,別的匠人是因為大馬造型刁鑽,甚至用模具都是好幾個模具,合在一起製作,就是馬頭馬身馬腿可能單獨製作,最後在單獨合在一起……
但是蕭章並不是普通的匠人,蕭章用的可是宗師級的拉坯技巧……
所以也算是能夠勝任!
而按照傳統的唐代匠人們的藝術方法,這三彩大馬是分為很多種的。
從唐三彩馬的造型看,大致可以把它們劃分為五類。
一是奔馬俑。
如騰空奔馬俑,1966年西安出土,現藏西安文物管理處。
唐代三彩雕塑者抓住了奔馬四蹄騰空一瞬間的景象,塑造了一匹極具動感的三彩馬,其“胡馬大宛名,鋒棱瘦骨成。竹批雙耳峻,風入四蹄輕”的形象有著十分強烈的視覺效果,讓人回味無窮。
奔馬俑在出土彩繪陶器中屢有發現,但在出土唐三彩中卻極為罕見。
據現有資料顯示,國內館藏三彩器中掛藍釉騰空騎馬俑僅此一件,國外尚未發現有類似的三彩馬俑。
二是提腿馬俑。
唐三彩提腿馬俑通常是三蹄落地,右前蹄抬起。
這匹掛藍釉三彩馬的構思非常精妙,三蹄踏於三角形底板之上,前腿直,後腿弓,右前腿略微抬起,腿部肌肉突顯矯健。
唐代匠師抓住了馬的特點,塑造了一匹栩栩如生、異常健美的戰馬形象。
三是馬上人俑。
馬上人俑是唐三彩馬中的重要品種。
三彩馬上人俑的坐騎一般都采用立姿,而馬上人則多姿多彩,既有狩獵射箭者,又有打馬球者;既有胡人,也有漢人;既有男人,還有女人。
馬上胡人通常都是深目高鼻,落腮胡子,麵容粗獷,肌肉發達,反映出強悍豪放之氣。
馬上女俑則婀娜多姿,衣著華麗,發髻高聳,體態豐腴,颯爽英姿。
四是馬拉車俑。
在三彩馬俑中,馬拉車俑較罕見。
拉車馬體形雖然不大,但造型格外逼真。
馬頭高昂,雙目圓睜,仰天長嘯,同時馬尾上翹,富有生氣,使一件靜態的作品突顯動感。
五是立馬俑。
立馬俑是唐三彩中最常見的品種,即四腿直立於長方形底板之上的三彩馬,但三彩立馬中也不乏精品。
如出土於西安並且藏於博物館的立馬俑,馬高40厘米,通體呈白色,伸頸低頭,裝飾工藝極為精湛,任何細部都處理得一絲不苟,比如梳理整齊的馬鬃,杏葉形的飾片和鞍韉上的綠邊飾等,無一不是如此。
這就是三彩馬的五種!
而蕭章今天燒製的就屬於是第四種馬拉車俑和第三種馬上人俑!
也就是所謂的騎馬俑!
燒製這三彩馬最為重要的一點也是蕭章認為需要掌握的一點就是馬的裝飾。
這是非常重要的。
這也是唐代匠人很重視的一點。
甚至很多唐三彩的窯的匠人會單獨燒製裝飾的模具,單獨給馬身上裝飾!
這一點蕭章是有著專門的研究。
唐代三彩馬的裝飾非常豐富,裝飾手法變化多端,使人大有常見常新的感覺。
這第一種就是彩帶裝飾法,這是一種利用釉料本身的流動性,在底釉的一定部位刷上濃厚的各色釉汁,任憑其自然流淌而形成的一條條斑駁的彩色條帶的裝飾手法,是三彩馬最為常見的一種裝飾手法。
第二種就是點彩裝飾法,即用毛筆在馬的軀體上點染各色釉汁斑點,或在深色底釉上點淺色斑點,或在淺色底釉上點深色斑點,使之疏密有致,呈現出自然天成的效果。
通常點藍彩馬比較名貴。
第三種就是貼花裝飾法,即將模印好的各種裝飾物貼在三彩馬的一定部位,使馬顯得更加華貴莊重。
常見的裝飾物有馬鞍、披毯、鈴鐺、寶相花等。
第四種就是絞胎裝飾法,這種又稱攪胎,即模仿大理石紋路的一種裝飾手法,其操作方法,過去說法不一,經過國內科研工作者的多年努力現已基本掌握。
從出土三彩器看,唐三彩的絞胎紋實際上有三種藝術表現形式:其一是器身用絞胎技術製作而成,即先用白、赭兩色瓷土分別製成薄泥片,然後層層疊加,拉坯或手捏成型,使坯胎呈現大理石或類似樹木年輪的紋路。
其二是貼麵絞胎,即將絞胎紋薄片貼在器物外麵,使器物的局部呈現絞胎紋。
其三是仿絞胎。1971年乾縣唐代懿德太子李重潤墓出土的射箭馬上人俑,即為仿絞胎三彩的代表作。
該馬俑高36厘米,現藏陝西省博物館。
其器身大理石紋實際上不是通過絞胎技術整體成形製作成的,而是用筆畫在胎體上,然後施釉,再入窯燒製而成。
其器身紋路顯得更加勻稱得當,且線條流暢,色澤圓潤,其藝術表現力遠勝於絞胎紋。
最後一種就是拉毛裝飾法,即在馬鞍部位通過刻畫形成一種粗毛毯的效果。
這種裝飾手法在三彩駱駝身上經常見到,三彩馬身上較少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