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少爺抗日新傳> 第5章 第12節 空軍 新

第5章 第12節 空軍 新

  民生的關健是調動老百姓的積極性,這都好辦,高部有的是這方面的經驗,人才也不少。這接下來的基礎設施建設就成了重中之重了,勞動力不夠,部隊頂上,又是一輪新的建設高潮。 

  各地的民生工業、商貿系統、農田水利、道路設施、大學園區、工業園區及各類軍工企業的建設等等。 

  1933年,又是湖北、漢中打基礎的一年。 

  礦產資源豐富的鄂西、安康、漢中,在那些地質專家(還有高少爺的指點)辛勤勞動中,越來越多的礦脈被「發現」,在冶礦專家的指導下,正有條不紊地進入開採、提煉及大批量生產,為日新月異的建設事業及時的提供各種生產原料。 

  各地駐軍到防那倒是容易,半個月,很快就步入了正軌。各部也在駐地適當的補充了好幾萬新兵。 

  鄂軍這一重組,就變成了國內的第3大軍事集團,擁有部隊73萬(不包括民兵)。 

  「人民黨」與老蔣也正如小高所料的也於33年3月走向了談判桌。老蔣只願意給「人民黨」駐防江西,老毛提出來除了江西外,湖南、湖北最起碼要有一處,最好是湖南。 

  「人民黨」同時提出國內要停止國內的混戰,各部要大力發展地方經濟,全力備戰,練兵,儘早趕走日本侵略者。 

  勢力決定一切,在各地軍閥林立,面和心不和的狀況下,心有不甘的老蔣答應讓「人民黨」佔據江西、湖南。他自己也就只有4個省的地盤了。 

  江西守軍第5軍、第37軍倒是爽快的撤出了江西。3月,毛**等人進軍南昌,大刀闊斧展開了各地的土改、教育及工商業工作,似乎這何健幾時撤軍就不關「人民黨」的事。 

  中共中央倒是多次與湘軍何健商談撤軍一事,每次都無任何進展。 

  在國共雙方停火的前提下,有了國民政府讓出湖南這一面大旗,33年3月後,朱*毛**的紅1、3軍團、賀*任**的紅2、6軍團(第3軍在鄂軍統一後撤回湘西北)和紅7軍團各部在湘、贛等地的農村如春天的小草,各地紛紛成立了紅色政權,何健的湘軍除了駐防的幾座大中城市外,縣一級都被「人民黨」佔領。紅軍在短短几個月里發展擴大了近30萬人(不過武器太少)。 

  33年底,沒有糧食供應和對外交通中斷的何健的湘軍在與「人民黨」的多次商談中終於同意合作,共同抗日。就何健看來,三湘大地才是自己的根來的,這老蔣不地道,就想讓我與「人民黨」火拚,怪不得我了。 

  有了湖南、江西兩地的「人民黨」大大的喘了一口氣,也確實壯大了不少。 

  「人民黨」也在1933年底對所屬部隊進行了整編,成立了南昌、贛州、九江、長沙、衡陽、常德、懷化、大別山及延安等九個軍區。連何健的湘軍加在一起,編成了15個主力軍,近100萬主力部隊和200多萬民兵。 

  在高司令的支持下,「人民黨」也在南昌、長沙建立了兵工廠,在高司令的物資、設備援助下,兵工廠運作良好。後來也開採了不少礦區,(茶陵、資興就有不少),建成許多軍工企業,湘贛兩地那是一片紅火。 

  接管武漢后,高司令發達了。在當時有一種「大上海、小漢口」的說法,武漢的商貿活動極其繁榮。而且,其工業基礎在當時也屬於國內的排頭兵。不過,除了一些基本的民生工業外,高司令還是把許多重工業搬到了西鄉。 

  漢陽兵工廠首當其充,在實施嚴格的軍管后,撤換調任了一大批原技術骨幹,更新了一大批設備,改進了部分生產工藝,產量提高了4倍多。除了「天坑」和西鄉兵工廠仍處於保密之中外,其他(大洪山、漢中和漢陽)都在大批生產常規武器彈藥。 

  1933年6月,從德國定購的12架飛機(散件,由德方隨同前來組裝、試飛), 2艘潛艇就到了武漢,不過飛機不是很貴,才120萬大洋/架,潛艇那就老貴了,900多萬大洋才能買1艘。 

  第21軍管轄的襄樊機場有8架飛機,原來的買的2架,加上新買的12架,高建昌擁有了22架飛機了。 

  飛行員是培養難度最大的,得大力培訓,先組建2個約5000人的飛行大隊(除地勤外有3000名飛行員)。聘請的德國空軍教員負責訓練。 

  西鄉的飛機場,老虎早就選好地方了,就在兵工廠不遠的另一條山溝里,底層用鋼筋混凝土做成了機庫,兩側山腳也被改成了半地下機庫。山頂上的防空陣地早已建好。 

  現在的機場里就襄樊機場的10架破飛機,只能當教練機使用。 

  從1932年底起,製造飛機就成了高部的軍工課題,有了現成的參數、樣板,第1架飛機倒是不久(1933年3月)就造出來了,只不過性能太差。 

  原因就是太重,不夠輕巧。高司令幾個仔細研究后決定自己改進:第一,研配更加輕質的合金作機身,第二,從發動機身上改進,利用高強度的合金替換某些笨重的零配件、部件。 

  很快(6月中),後世用于飛機製造的合金很快就被高司令這根金手指點了出來,比進口德造飛機所用的材料都要輕、硬。 

  8 月底,第2架自產飛機再次試飛成功。在多次試飛中被德國工程師鮑威爾微調了許多數據后,被批准進行第一批試產(24台)。 

  新飛機於1933年12月底下線,試飛成功。攜彈量比德產飛機多了近600kg,飛機的航速比德產飛機高了近80km/時。再次試飛改進後於1934年投入批量生產。 

  看到高司令自己造出了比德國飛機性能更好的飛機,聘請的德國工程師鮑威爾當即用油膩膩的雙手和高司令來了個熊抱。 

  雙引擎飛機也讓高司令的一句話就於34年中試製成功。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