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四章 桓溫與晉
歸雁嚇了一跳,急忙縮了縮,躬身說道:“都是奴婢的錯。”
杜英無奈的從她手中奪過來抹布:“好啦,你要是想洗的話就抓緊去洗吧,我剛才已經把沒用的兩桶水給換上了。”
歸雁登時露出喜色。
小姑娘愛幹淨,這是必然的。
忙了一天,內外收拾,自然也少不了要出汗,誰不想洗一洗?
“要是缺水的話記得喊我,去吧。”杜英一邊笑著,一邊靠在軟榻上。
這時候還沒有椅子,要麽是正襟危坐,要麽是胡床小板凳,所以杜英寧肯靠著軟榻“葛優癱”。
反正這個姿勢在號稱“魏晉風流”的這個時代也很流行。
歸雁一怔,俏臉泛起紅色。
到底是年紀輕輕又未經人事的小丫頭,在這個本來就保守的年代,杜英剛才的話擺明了就是在調戲她,畢竟公子是不需要跟他的小丫鬟這麽客氣的,而且······小姑娘家沐浴需要水了,你一個大老爺們幫什麽忙?
小丫鬟溜得飛快,杜英也不計較。
反正小丫鬟又不可能真的讓自己去提水。
不過杜英還是挺想去做這件事的。
他的心思轉而落在手中的一本書上。
《孫子兵法》。
杜英不得不承認,自己在前世並沒有好好看過這本書,家裏的《孫子兵法》,更讓他感興趣的並不是前麵那些佶屈聱牙的文言文,而是後麵的一篇篇有關的小故事。
這本《孫子兵法》是杜英下山的時候專門拿的。
講道理,在山上的時候他也曾經好幾次想要細細研究其中的道理,但是往往都是看了個開頭,記住了幾句關鍵的話之後,便丟在一邊,至始至終都沒有形成自己對這本書的理解體係。
現在隻能抓緊補課,不然的話,不見得就能玩的過眼前的韋逵,更不要說未來還會遭遇到無數的大佬。
雖然這個時代在智力上應該算是達到頂峰的大佬,現在是自己的鐵杆死黨,但是杜英也不能萬事萬物都依靠師兄。
尤其是現在的師兄也缺少曆練,終究不算成熟。
另外手邊還有幾本書,則是杜家大佬、杜武庫對《孫子兵法》的點評手劄。
這可是好東西。
杜英也是來到少陵塢堡之後,才在藏書之中發現的。
當年亂世,不少書籍根本都沒有辦法帶走,尤其是很多竹簡,因此隻能留在這邊,交給留守的杜氏家臣,能存留就存留,存留不了自然也沒有辦法。
這些杜氏家臣和仆人從杜陵杜氏宅院退入少陵塢堡,其中絕大多數的杜家典藏也離散在戰火動蕩中。
不過杜預留下的一些珍貴手劄以及專門寫了批注的一些書籍,這些家臣們倒是好好保護,權當是對於他們這位老主人的懷念和敬重。不然的話杜英可能連這些都看不到。
不得不說,杜武庫這名號不是白來的,杜預用很多淺顯易懂的語言詳細解釋了自己的理解,並且還附上一些自己認為有意義的曆史事件,更甚至是他曾經親自指揮的戰鬥經曆作為參照。
這自然讓杜英獲益匪淺。
或許這就是大佬的能耐吧,好幾代人之後,還能攘助於子孫。
不過杜英現在還有更為擔憂的一件事,不是楊盤,不是林弊,也不是韋逵,而是桓溫。
因為對於現在的杜英來說,不管他能不能算計到韋逵,至少韋逵本身沒有辦法在短時間內扭轉雙方對立的格局。至於林弊,杜英現在還摸不透,而楊盤,已經是杜英案板上隨時可以宰割的了,不足為慮。
如果不是需要利用他釣魚,杜英早就已經殺了他,以備不測。
杜英之所以這麽有信心,是因為他知道曆史上桓溫北伐的前期,相當的順利。
前秦氐人是征服關中群雄而起,對於關中各家,比如韋氏,秦國還是很強大的存在,包括涼州那邊也是秉持著相同的態度。而實際上秦國到底建立時間太短,又隻有關中久戰之地,再加上內部氐人和羌人之間還存在矛盾,所以實際上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麽強大。
或者說一句紮心的,瘸子裏拔將軍,秦國的崛起是因為他們是關中一堆已經打殘了的勢力之中比較強的,再加上從苻洪到苻健,兩代雄主牢牢把握住了機會罷了。
秦國對上桓溫,並沒有多少還手之力。
之前在南陽、武關,連戰連敗,就已經足以給人提醒。
隻可惜關中人看到的依舊還是關中的事,在他們看來,武關後還有商洛,商洛後還有藍田,秦國大軍雲集,如何還打不過一個勞師遠征的桓溫?
殊不知曆史上,這些他們看去牢固的防線、強大軍隊,幾乎被桓溫打的抱頭鼠竄,最後隻能依靠堅守長安、拖到晉朝內部開始有意識地限製桓溫,秦國才算是熬了過去。
因此不管韋氏現在有多強大,杜英都知道,轉眼他們最大的靠山就會自顧不暇,而這麽短的時間內,韋氏也不可能征服杜氏。
所以杜英至始至終擔憂的,還是桓溫到來之後,自己應該如何自處。
是以本地豪強的身份徹底融入桓溫軍中,和桓溫共進退,看看能不能拿下長安以竟全功,還是幹脆坐實了涼州兵馬的身份,作為盟友和桓溫一起作戰,就算桓溫離開,自己也已經在關中站穩腳跟。
不管怎麽說,杜英都知道,整個桓溫北伐的關鍵在於長安。桓溫不管前期打的如何囂張,後期不能快速拿下長安,後方糧草一吃緊,就隻能铩羽而歸。
歸根結底,桓溫是桓溫,東晉是東晉!
主持東晉的,是王謝世家,而不是桓溫。
桓溫和之前的陶侃等人一樣,在王謝世家眼中,終究隻是一把對外的刀,因此他們不可能允許這把刀在外麵晃悠太長時間,也不可能允許這把刀拿下關中這種能夠實現南北割據的地盤。
拖後腿是必然的。
曆史上的王猛就是因為看懂了這一點,所以寧肯拒絕了桓溫的邀請也要繼續等下去。
假如桓溫不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突破長安,那麽杜英也不想跟著桓溫混,因為那意味著自己肯定要被卷入王謝兩家和桓溫這種方鎮之間無休止的相互傾軋之中。
一個個都是大佬,自己到時候怎麽死的可能都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