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0.第988章 升帳點將
泉獻誠四十歲上下,身形魁梧而又壯碩,面白長須形容威武,一望便知道是一員虎將,此際對著陸瑾抱拳乾脆利落一禮,沉雷的嗓音震得人耳膜隱隱做響:「末將泉獻城,見過陸總管。」
陸瑾隱隱感覺到此人之名有些熟悉,猛然間又想了起來,不禁大笑言道:「噢呀,這位不就是我朝第一神箭手么?哈哈,說起來陸瑾才是久仰大名。」
話音剛落,泉獻誠頓時落了一個大紅臉,連忙搖手言道:「此為末將昔年少不更事的荒唐之言,實乃慚愧!」
聞言,周邊將領們均是發出了會心而又善意的大笑。
陸瑾笑泉獻誠為大唐第一神箭手可是有著根據的。
這泉獻誠為高句麗人,乃卞國公泉男生之子,亦是昔日那位名震高句麗,曾給太宗皇帝帶來不小麻煩的泉蓋蘇文之孫,高句麗覆滅之後泉男生父子投唐,泉獻誠便受封為右武衛郎將。
這位仁兄軍功並不怎麼昭著,唯有箭術可謂獨步天下,在每年朝廷所舉行的軍演比試當中,均是拿到箭術頭魁,這樣的情況一直持續了很多年。
後來某年高宗皇帝在軍演之後召見有功將士,勉勵泉獻誠一番。
泉獻誠身為外族不太懂得中原儒家的謙遜之道,竟當著文武百官的面對著高宗皇帝說道:「聖人,軍場教武末將總是箭術頭魁,臣恐從此以後,漢將都不能拿到頭名了。」
此言一出,滿堂嘩然,不少在場武將均是對這個大言不慚的高句麗人怒目而視,顯然氣惱他的自大。
高宗皇帝卻忍不住哈哈大笑,喜於泉獻誠的憋直老實,倒也沒有計較。
但從此以後,泉獻誠就掛上了大唐第一神箭手之名,在唐軍之中可以說是人人知曉,故而陸瑾才有所耳聞。
進入水師大營中軍幕府,陸瑾先去換上了一身將軍甲胄,吩咐幕府軍吏鳴響點將鼓升帳點將。
片刻之後,二十員甲胄大將齊刷刷的進入了中軍大帳內,望著正矗立在三尺台階上的青年將軍,全都露出了肅穆之色。
身穿甲胄后的陸瑾看上去英偉不凡。
一領大紅斗篷罩著細軟的鱗片鐵甲,頭戴精鐵製成的主帥頭盔,一張白中泛紅稜角分明的臉膛剛毅而又沉雄,卻又帶著幾分白臉書生的儒將氣息,身材頎長俊秀,有著一種偉岸風流,一身戎裝卻又分明透著幾分瀟洒神韻。
待到諸將各站各位排列整齊之後,陸瑾長劍拄地犀利的目光巡睃一圈,亢聲言道:「本帥乃新任江南道行軍大總管、檢校荊州大都督府長史、右驍衛將軍陸瑾,此番前來荊州,將奉朝廷詔書討伐逆賊徐敬業,今日第一件事,勘驗本帥詔令兵符,確定兵權歸屬。」
說罷,陸瑾吩咐軍吏捧出了他的大總管印信以及朝廷詔書,又親自從身上小心翼翼拿出了調兵龜符,遞給了左司馬李多祚。
李多祚接過詔書展現給諸將一覽,這才拿起陸瑾所帶來的半邊龜符與荊州大都督府所保留的那一塊龜符認真勘驗,待到兩者終於合二為一,嚴實合縫成為了一隻完整的銅龜之後,這才長吁一口氣亢聲宣佈道:「兵符勘合為一,請陸元帥升帳點將。」
陸瑾微微頷首,接過吏員遞來的荊州大都督府都尉以上將官名錄,開始點將發令。
一個一個清晰的名字從陸瑾口中清晰說出,每念出一個名字,帳中便有一個人亢聲應喏,待到所有人應諾完畢,也就意味著陸瑾正式接管了荊州大都督府的兵權。
陸瑾初來乍到,對於荊州兵力情況不甚了了,對著李多祚出言吩咐道:「李司馬,就由你來介紹荊州大軍相關情況。」
「謹遵陸帥之令。」
李多祚乾脆利落的應答了一聲,走到大帳所懸挂的那張偌大羊皮地圖前,上面清晰的寫著幾個大字——長江軍力布防圖。
「陸帥請看,咱們荊州位於大江中游,西控巴蜀,東臨江南,北抵關中,古往今來,均是不折不扣的四戰之地,故而歷朝歷代,均在荊州布防大軍。目前荊州大都督府所管轄十五個州郡軍事,共有府兵三萬,水師三萬,各類大小艦船四百艘,府兵主要是布防在各州各郡,而水師艦船則分佈在江陵縣外的水師大營,以及洞庭湖水師大營。」
說到這裡,李多祚正在指點著地圖的雙手朝著荊州江陵縣所在的方向猛然一圈,亢聲言道:「待李敬業叛亂的消息傳來后,末將已經下令荊州大都督府進入戒備狀態,前些日朝廷詔書到得此地,令吾等在陸帥的統領之下徵召大軍守土平叛,故而末將已經做好了集結兵員,籌備糧草等事務,倘若陸帥覺得軍情緊急,待會大軍就可以出發。」
陸瑾聽到李多祚已經將征戰前的諸多準備工作處理完畢,不禁點頭讚歎道:「李司馬幸苦了,不知道荊州水師與揚州水師相比,有何差距?」
李多祚輕嘆一聲,如實回答道:「陸帥,咱們荊州水師底子薄,艦船小,可是差揚州水師多矣。目前我們只得大型樓船四十來艘,其餘多位艨艟、赤馬、先登等小船,而揚州水師先不論別船,光是起樓三層的樓船,就有兩百艘上下。」
聞言,陸瑾眉峰一挑,手指指間很有節奏的敲擊著案面,出言詢問:「現在徐敬業叛軍方面可有什麼動靜?」
李多祚回答道:「目前叛軍尚在安穩,一直龜縮在揚州之境招兵買馬,看似準備與朝廷大幹一場,而且根據逆賊在檄書上所言,此番他們是想擁立廬陵王重新登位,現在廬陵王正在房州,想必叛軍必定會派出水師西來,戰勝我軍從而掠走廬陵王。」
聞言,陸瑾卻是心頭一沉,有些不明白徐敬業的目的了。
現在他還不能確定徐敬業究竟是匡複忠臣還是亂臣賊子,但是從目前的形勢來看,徐敬業無異於是錯過了很好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