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耽美同人>夢還楚留香> 學而遠行之----明代傳說(五十一)

學而遠行之----明代傳說(五十一)

  明朝實行嫡長子繼承製,目前英宗有太子在,郕王朱祁鈺是沒有資格繼承皇位的。但在當時特殊的情況下,新皇帝最重要的不是有名分,而是要有領導百官、消除禍亂的能力,因此郕王朱祁鈺就要比太子朱見深更為合適。 

  當郕王朱祁鈺得知群臣請立自己為帝的消息后,驚謝至再,甚至退居王府,表示不願即皇帝位。這是因為他擔心自己名分不正,而且英宗尚在人世,太子朱見深亦將長大成人,不免有顧慮,另外蒙古鐵騎兵臨城下,可謂吉凶未料。在這種情況下,于謙起到了關鍵作用。他向郕王朱祁鈺指出:「我們做臣子的擁立您,是為國家著想,並不是為了個人的私利。」這番話使年輕的朱祁鈺意識到了自己身上所承擔的重大責任,於是他不再避讓,在群臣的簇擁下登基即位,年號景泰,史稱景帝。他很快投入到新的角色中,力主抗戰,反對南遷,任命于謙負責指揮北京保衛戰,這些措施為最後的勝利奠定了基礎。談遷在《國榷》中充分肯定了景帝的功績:「太祖之後,有功勞的皇帝,誰不知道是成祖?有德行的皇帝,誰不知道是孝宗?然而,還有一個景帝。土木之變發生后,如果沒有景帝,我們都會淪為異族統治下的奴僕了。景帝的德行有哪些?一個是他善於知人,一個是他懂得安民。」所謂「知人」,主要指的就是重用于謙,任命他為兵部尚書,打贏了北京保衛戰。 

  第四,保衛北京城。北京保衛戰是艱苦而慘烈的。于謙在受命的第二天,立即奏請調南北兩京及河南備操軍、山東及南京沿海備倭軍及運糧軍入衛京師,於是人心漸趨穩定。此時,糧食問題又浮出水面。通州為北京的屏障,同時又是京城糧食的儲存地。在敵人的進逼下,通州城勢難保全,糧食落入敵手,將會為敵所用。但是,短期內明廷難以集中大量人力、物力將糧食搬運入京。為了不讓通州的糧食落入也先手中,于謙想了一個絕妙的主意。他奏請皇帝准許官軍預支通州倉糧,令人自取,能多運者還有物質獎勵。如此一來,通州的糧食很快就運入北京城內了。 

  如何守衛北京呢?是固守還是主動出擊?在戰守的策略上出現了不同的意見。成山侯王通建議挖城濠以拒蒙古騎兵;總兵官、武清伯石亨主張固守不出;于謙則認為堅守不出會示弱於人。在景帝的支持下,他分遣諸將率兵二十二萬分列於京師九門之外,自己則身披甲胄親赴石亨軍中督戰。石亨列陣於德勝門,都督陶瑾列陣於安定門,廣寧伯劉安列陣於東直門,武進伯朱瑛列陣於朝陽門,都督劉聚列陣於西直門,副總兵顧興祖列陣於阜成門,都指揮李端列陣於正陽門,都督劉得新列陣於崇文門,都指揮湯節列陣於宣武門。隨後于謙將兵部事務託付給侍郎吳寧,下令關閉九門,以示有進無退、背水一戰的決心。 

  也先挾英宗直抵北京城下后驚異地發現,眼前的明軍與在土木堡被自己輕易擊潰的明軍迥然不同。他原本以為明軍不堪一擊,北京朝夕可下,現在見明軍嚴陣以待,軍紀嚴明,銳氣大為受挫。 

  也先派遣數騎窺視德勝門。于謙事先在路邊空舍內設下伏兵,再派少量騎兵且戰且退,誘敵深入。數萬瓦剌騎兵追至,于謙命神機營火炮、火銃齊發,同時伏兵四起,前後夾擊,大敗瓦剌軍。也先弟弟中炮而亡,瓦剌兵死傷慘重。接著,瓦剌軍又在西直門和彰義門吃了敗仗。經過五天的激戰,瓦剌軍多次被擊敗。這時明朝各路勤王兵將至,也先恐斷其歸路,連夜拔營北遁,于謙領導的北京保衛戰取得勝利。 

  北京保衛戰,在明朝歷史上乃至中國歷史上都佔有重要的地位。北京保衛戰,確保了明朝京師北京的安全,避免了宋朝南渡悲劇的再次發生。它粉碎了也先圖謀中原的企圖,此後蒙古很難再次組織起大規模的武力入侵行動。同時,北京作為抵抗蒙古的最為重要的堡壘依然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並形成了以北京為中心,以宣府、大同、居庸關為屏障的整體防禦體系,有效地抵禦了蒙古軍隊的侵擾,確保了內地人民正常的生產、生活。 

  北京保衛戰是一次壯舉,是于謙人生中的最亮點。因此,于謙成為中國歷史上最為著名的民族英雄之一。 

  清朝末年的中日甲午戰爭是中國歷史上一場恥辱的戰爭,戰爭歷時九個月,清朝損失兵力高達六萬人,被俘3000多人,丟失了朝鮮這個重要的戰略盟友,割讓台灣給日本,並使得倭寇勢力滲透入遼東一帶。 

  這場戰爭的結果大大的刺激了日本侵略中國的野心,也正因如此,此後日本制定了以佔領中國為目的的戰爭國策,並做了長期的準備,終於發動了 1937——1945年長達八年的侵華戰爭。說這場戰爭改變了中日兩國的相互地位以及中日關係,並導致了兩國從此兵連禍結,恐怕是一點也不過分的。 

  但是,今天關於甲午戰爭的主要評論,把戰爭失敗的主要原因都歸結到滿清制度的腐敗和與日本裝備的差距上,似乎在開戰以前滿清的失敗就已經成為了必然。 

  中央電視台十年前拍攝的電視劇《北洋水師》,更將這一觀點深入人心。然而,偶然間,當我知曉了先於此戰300年前發生明朝抗倭援朝的真實情況后,我這一想法開始有了轉變,兩次戰爭發生在同一個地點,面對的是同一個對手日本,戰爭性質同樣是抗擊日本侵略的戰爭。 

  然而比較滿清甲午中日戰爭的完敗,明朝卻成功的將倭寇驅逐出朝鮮半島,使日本之後200年中乖乖的蜷縮在自己的國土中,不敢越雷池一步。不同的結局發人深思,對比兩場戰爭雙方的實力對比和戰爭過程,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滿清的失敗並不是必然的,我們完全有能力贏得那場戰爭。是滿清統治者和官員的失誤葬送了大好的戰爭形勢,使我們最終輸掉了戰爭。 

  1、從敵人(日本)方面比較 

  1592年日本侵朝軍隊的軍力與1893年日本軍隊的軍力相比,有許多相同點和不同點,然而其軍事實力在國際上的地位卻是大相徑庭的。 

  1592年時期的日本剛剛完成了國內的統一。豐臣秀吉一直很注重軍國主義教育,從執掌大權開始,就將滅亡明朝定為國策,並制定了十年三步走的計劃:第一步,三年之內滅亡朝鮮,第二步,五年之內滅亡明朝,遷都北京,第三步,進軍安南等國,滅亡印度支那,稱霸世界。今天很多學者都嘲笑此計劃的瘋狂弱智。 

  但從當時的日本軍力看,他做出這樣的決定還是有一定理由的。國家完成統一,其政權蒸蒸日上,日本軍隊其軍隊總數有三十萬人,且長年參加日本內戰,作戰經驗極其豐富,戰鬥力空前強大,可謂是虎狼之師。從陸軍看,日本陸軍裝備齊全,特別是出於贏得內戰的需要,日本高度重視火器發展,長年從葡萄牙等殖民者處購買火器,其火器的先進程度在某些方面甚至高過了明朝。 

  根據日本史料記載,侵朝戰爭前日本裝備火器的部隊高達六萬人,占軍隊總是的近十分之一。而日本士兵在豐臣秀吉軍國主義思想的鼓動下,士氣空前高昂。同時,日本的騎兵部隊也相當強大,部隊裝備重甲,防禦能力強大。其軍官也都是日本內戰的餘生,作戰經驗相當豐富,從海軍上看,日本擁有各種類型的戰船多達一千艘,其炮艦仿製葡萄牙戰船,載炮多,火力強大,衝擊力迅速。 

  從當時的世界看,日本這樣的軍事實力也是令人瞠目結舌的。當時的歐洲還是小國林立,葡萄牙,西班牙,荷蘭等國家雖然可以在東南亞地區耀武揚威,但其舉國兵力也不過四五萬人,奧斯曼土耳其帝國雄踞中東,可其全國軍力也就20萬人左右,君士坦叮堡戰役土耳其五十萬大軍多數是各國降兵,真正的土耳其人很少。 

  到了16世紀土耳其勢力衰落,其軍力也大為削減,遠難與同時代的日本相比。而同時期英國與西班牙進行的「無敵艦隊」與「英帝國艦隊」的大海戰,兩國動用船隻的總數還不及日本發動侵朝戰爭時動用的船隻數量多。阻止土耳其西進的由基督教國家聯合艦隊與土耳其皇家艦隊進行的勒頒多海戰,規模和火力也遠小於中日露粱海戰。因此,說當時的日本是除明朝以外的世界第二軍事強國,恐怕是一點也不過分的。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