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耽美同人>夢還楚留香> 學而遠行之----明代傳說(二十七)

學而遠行之----明代傳說(二十七)

  放棄安南,免除了連年戰爭給人民帶 來的痛苦,也為明朝節省了大量的開支,除去了一個沉重的包袱。 

  【第七次下西洋】 

  宣德五年(1431年1月),宣宗以以外番多不來朝貢為由,命令鄭和再次出航。返航期間,鄭和因勞累過度於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遺體埋葬於古里。船隊由太監王景弘率領返航,宣德八年七月初六(1433年7月22日)返回南京。第七次下西洋人數據載有27550 人。 

  【文藝方面】 

  書畫 

  《瓜鼠圖軸》 

  明朝明宣宗宣德皇帝朱瞻基繪畫作品,共有三副,又稱為「三鼠圖軸」。明代宣德皇帝朱瞻基的三鼠圖軸是很有意趣的寫意畫,看到圖中機敏可愛的老鼠,使人忘記了鼠類可憎可怖的一面。朱瞻基最早將老鼠作為美好的藝術形象來描繪,也是世界上最早發現老鼠之美感的藝術家。 

  《武侯高卧圖》 

  明朝明宣宗宣德皇帝朱瞻基繪畫作品。捲紙本墨筆,縱27.7厘米橫40.5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此圖繪諸葛亮敞胸露懷,頭枕書匣,仰面躺在竹叢下,舉止疏狂。當是諸葛亮出茅廬輔助劉備之前,隱居南陽躬耕自樂的形象。 

  《雪意歌》 

  宣德八年,自冬十月以迄,長至之前,凡兩雨雪。迨十一月乙酋,又至后五日,是日,同雲四合,寒氣凜然,大有欲雪之意。自昔農人諺曰: 「要宜麥,見三白。」使今夕而復雪,豈不成三白乎?因喜而作長歌,以為來歲豐秥之徵雲。 

  詩作 

  宣宗的詩作大體有如下幾個方面的特點:一是受儒家文學思想之影響,詩作具有說理的韻味;二是宣宗一朝,運際雍熙,治隆文景。宣宗時與臣下同游,賡歌繼作,造就了一個台閣體詩派。作為倡導者,宣宗的詩作也其有宮廷的韻味,這種韻味就是頌諛太平景象,顯示皇家的宏偉氣魄,《新春詩》、《元宵詩》、《七夕詩》等首,都是粉飾太平之作;三是宣宗在明代諸帝中,也算是一個英主,所以他的筆觸就不僅僅局限於皇家宮苑的生活,而是對一民間百姓的生活與疾苦給以客觀的描述。每當亢旱歲歉,宣宗均能循己白責,減租賑恤,並毫不掩飾地寫下這些與太平景象不符的農民實況。如《書愧詩示戶部尚書夏原吉》一詩,所反映的就是「關中歲屢歉,民食無所資」的現實生活;四是宣宗為人風流儒雅,大有文人氣習。故詩作中多有寫景之作,而且顯得文采斐然。如《四景詩》四首,對春、夏、秋、冬四季景色變化的刻畫堪稱細緻入微。 

  【歷史評價】 

  《明史》讚譽宣宗:「仁宗為太子,失愛於成誼。其危而復安,太孫蓋有力焉。即位以後,吏稱其職,政得其平,綱紀修明,倉庾充羨,閭閻樂業。歲不能災。蓋明興至是歷年六十,民氣漸舒,蒸然有治平之象矣。若乃強藩猝起,旋即削平,掃蕩邊塵,狡寇震懾,帝之英姿睿略,庶幾克繩祖武者歟。」 

  明宣宗宣德朱瞻基好書畫、促織。具有較高藝術水平。因愛好促織,朱瞻基被後世稱作「促織天子」。宣宗還是一位傑出的書法家和書法鑒賞家,《萬曆野獲編》之「宣宗御筆」稱他的書法「學顏清臣,而微帶沈度姿態」,宣宗年少時對書法課頗為用心,他的行楷清麗瀟洒中帶些皇室的雍容柔媚之氣。一心追求太平盛世的宣宗興之所致,常常揮毫波墨,寫詩作畫,並賞賜給眾大臣。由於宣宗酷愛和擅長繪畫書法藝術,宮廷上下聚集了一批宮廷畫家,他的繼任者英宗、憲宗、孝宗到神宗等也多受影響。親近藝術,宣宗培植了數代宮廷畫派,在中國書畫史上留下濃筆重彩。 

  生活中的宣宗是一個驕奢淫逸、尋歡作樂的皇帝。他既是明代第一個充分享受宮廷生活的帝王,也是洞開明朝驕奢淫逸生活風尚的帝王。宣德朝的宮廷生活豐富多彩,漸趨奢華。 

  為了休兵養民,宣宗一改永樂時期的討伐政策,主動從交址撤兵,節省了財力,減輕了人民的負擔,促進了交址與中國各族人民的交流。 

  整頓統治機構,罷免「貪津不律」、「不達政體」、「年老體疾」的官員,實行精簡和裁冗措施,以振朝風。 

  在用人方面限制入仕人數,實行保舉和欠任。 

  實行了一些減輕民困的措施,減免稅糧、復業流民、賑災救荒等。 

  明憲宗朱見深(1447年-1487年),或作成化帝,為明英宗的長子,明朝第八代皇帝。初名朱見浚。土木之變,英宗被瓦剌擄去。景泰三年(1452年)明代宗即位后,被廢為沂王,天順元年(1457年)英宗復辟,又被立為皇太子,改名朱見深。 

  憲宗於天順八年(1464年)登基,初年為于謙平冤昭雪,恢復景帝帝號。又能體諒民情,勵精圖治,儼然為一代明君。琉球、哈密、暹羅、土魯番、撒馬兒罕等國紛紛入貢。明朝皇帝多擅畫像,朱見深擅長畫神像,曾為張三丰畫像,神采生動,超然塵表。但是憲宗在位末年,好方術,終日沉溺於後宮與比他大19歲的宮女萬貴妃享樂,並寵信宦官汪直、梁芳等人,以至奸佞當權,西廠橫恣,朝綱敗壞,民不聊生。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萬貴妃去世,八月,憲宗過於悲痛而駕崩,時年41歲。葬於北京昌平明茂陵。由他的三子明孝宗繼位。 

  明憲宗朱見深,於公元1449年英宗北征時奉皇太后之命,被立為皇太子。誰知命運與他開了個玩笑,他的叔叔明代宗即位后,隨著政局的逐漸穩定,就開始考慮如何廢掉他,而用自己的兒子取而代之。經過一番精心的謀划,朱見浚被廢為沂王。但是上天好像只垂青於他,此後不久先是被立為太子的朱見濟早夭,然後是著名的「奪門之變」,這樣不僅他的父親奪回了皇位,他的太子之位也失而復得,他父親改元天順,也將他改名朱見深。但由於幼年卷在皇位之爭的漩渦中,精神壓力非常之大,因此留下了口吃的毛病。天順八年,英宗皇帝去世,朱見深繼承了皇位,成為了明朝第八位皇帝,第二年改年號為「成化」。 

  憲宗即位后,平反了于謙冤獄,恢復了于謙之子的官職。又不顧明代宗曾廢掉自己的太子之位,以德報怨,恢復代宗帝號,重修代宗陵寢,博得了朝野的一片稱頌之聲。朱見深任用李賢為相,閣臣之中還有彭時、商輅等人,可謂是人才濟濟,朝政也比較清明。 

  由於名相的輔佐,加之上述的一系列措施,朱見深在即為之初還是以明君的形象出現的,但只是曇花一現。隨著明朝土地兼并的嚴重,官吏對百姓的壓榨,許多農民流離失所,並且這種情況不斷惡化。百姓終於忍無可忍,荊襄爆發了劉千斤起義,廣西爆發了少數民族起義,雖然這些起義都歸於失敗,但已經為明朝的政治敲響了警鐘。更值得一提的是廣西的少數民族起義雖然被鎮壓了,但是它的影響卻非常「深遠」。因為成化朝最顯眼的兩位人物都出自這次戰鬥的俘虜,其一就是一手遮天的大太監汪直,另一個就是孝宗皇帝的生母紀氏(見明孝宗朱佑樘)。 

  大太監汪直本是廣西少數民族,由於起義的失敗,起義軍的成年男子被殺,小孩與女人被送往宮中為奴,汪直就這樣進宮做了太監。由於他善於鑽營,而且又攀附上了當時宮中的實權派萬貴妃,因此官運亨通。成化十三年,憲宗皇帝設立了著名的特務機構「西廠」,使得明朝的廠衛制度達到頂峰,而汪直就掌握著西廠的實際指揮權。汪直也憑藉特務機構不斷排除異己,樹立親信,朝廷被他搞得烏煙瘴氣。汪直還多次作為監軍隨軍出戰,所到之處官吏都小心侍奉,加緊搜刮百姓,購買大量珍寶取悅汪直,可以說汪直所到之處,就像鬧了一場蝗災。由於汪直的倒行逆施引起了朝野的交相彈頦,憲宗皇帝也因此對他失去了興趣,在汪直的最後一次監軍過程中索性將他留在了邊關,之後又將他貶到了南京,大太監汪直漸漸在歷史中消失了。 

  汪直走後,朝廷並沒有安定下來,憲宗皇帝開始寵信佛道,任用奸佞。大批賢能之士或貶逐或罷官或去世,中難有直臣容身。許多社會無賴,騙子得以混進宮中,而朝廷的重要官吏也腐敗到了極點,當時百姓就有「紙糊三閣老、泥塑六尚書」的說法,將這些朝廷的蛀蟲貶得一錢不值,這些大臣不但貪贓枉法,而且為了取悅憲宗經常以房中術進獻,明朝政治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混亂。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