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而遠行之----明史雜談(七)
還有一種說法說,張皇后在城破之後,被李自成的義軍殺死,這一說法來自王源的《居業堂集》中的記載。書中稱:「河南尉氏人王大本為義軍將領,攻克北京后王與其他四人共同俘獲了懿安皇后,有人對皇后不遜,王大本大怒:這是一代國母,怎能胡來?當即抽刀將皇后殺死,使其雖死卻未受辱。
此外,還有說法認為,張皇后沒有投降義軍,而是化妝逃出了北京城。據谷應泰的《明史紀事本末》、計六奇《明季北略》、談遷《國榷》等書記載。崇禎帝在義軍攻破京城之際,派人到張皇后的住所,勸她自裁。但張皇后沒有這麼做。而是趁著宮中大亂之機,用一件破衣服蒙了頭,逃入了成國公府。據說後來還有人見過從宮中逃出來的張皇后。
這些說法哪些才是真實的呢?我認為根據當時的形勢和張皇后的個性,她最大的可能就是自盡了。據賀宿《懿安事略》記載,起義軍攻入京城后,「宮中鼎沸,后聞變自縊」。在周同谷《霜猿集》中也記載說「西安張孟堅從賊入宮,親見后死,曾為予言之。」此外,在官方正史《明史》、《清史稿》等書中也認為張皇后是在城破之際自縊身亡,並且記載了清朝入城之後,將其合葬於熹宗德陵的經過。不過這也是猜測。也許只有等到日後考古發掘熹宗德陵的那一天,這個歷史謎案才能有一個最終的定論。
王振(?――1449),明山西蔚州(今河北蔚縣)人,一說北直隸宣府(今河北宣化)人。永樂時入宮為宦官。王振入宮后,宣宗皇帝也很喜歡他,便任他為東宮局郎,後為皇太子(後來的英宗皇帝)的教師。
宣宗病死,英宗即位,改元正統(1435)。這時,英宗年僅9歲,不能親自處理國家大事,太皇太后張氏英宗到祖母垂簾聽政。張太后雖然秉政,並不處理國家政務,而是把國家一切政務交給內閣大臣「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處理,這也是明朝的一個好傳統,只有明朝沒有太后專權外戚亂政的事。英宗即位后,王振出任宦官中權力最大的司禮太監。這是明朝宦官專權之始。
司禮監是明代宮廷里24個宦官衙門中最重要的一個,它總管宮中宦官事務,提督東廠等特務機構,替皇帝掌管內外一切章奏和文件,代傳皇帝諭旨等,由於此職事關機要,歷來都由皇帝心腹宦官擔任。後來,隨著「票擬」制度的形成,皇帝最後的裁決意見,要由司禮監秉筆太監用紅筆批寫在奏章上,稱為「批紅」。奏章經過「批紅「以後,再交內閣撰擬詔諭頒發。宦官掌握了」批紅「大權,實際上就成了皇帝的代言人。那個時候,英宗對王振的所作所為全部贊同。英宗總是稱王振為先生不稱他的名字,王振實際上就是太上宰相和太上皇帝。
王振利用手中權力,一面結黨營私,大力提拔那些溜須拍馬、諂媚逢迎之徒;一面大打出手,殘酷地鎮壓那些反對自己專權和對自己不恭不敬之人。王振則遍受賄賂,又大肆貪污,家中財富越來越多。後來王振敗績,籍沒其家產時,僅金銀就有60餘庫,玉盤100多個,珊瑚樹高六七尺者20餘株,其它珍玩則不計其數,足見其貪污受賄的程度。
在中國帝王史上,宦官專權誤國的歷史幾乎涵蓋了整個帝王史的漫長曆程,基本沒有或者很少有這種情況的朝代只有兩個,而且都是少數民族入主中原的朝代,就是元朝和清朝。元朝因為對漢族的文化吸收很少,宮中大多使用功臣貴族子弟侍衛,宦官數量很少,地位更是卑微,所以元朝基本沒有宦官之禍。而清朝離明朝太近了,明朝宦官禍國害民直接導致了明朝的敗亡,給清朝的教訓也是太深刻了。加上清朝皇帝幾乎沒有太昏庸的,至不濟也是中等的君主,而對宦官的管理可以說是最嚴格的。只有慈禧太後用了幾個得寵的宦官如安德海、李蓮英等,也不過是竊取些威勢,聚斂些金銀而已,對國家政務卻不敢染指。
史學家稱明朝為」中國歷史上最大的太監帝國」,王振是明朝第一個專權的太監。他本來是一個失敗的教書先生,卻自閹進宮,得到了明英宗的寵幸,開始擅權,結黨營私,干涉朝政,揭開了太監帝國的序幕。為了建立所謂的豐功偉績,根本不知作戰為何物的他,慫恿皇帝親征來犯的瓦刺人,結果是皇帝做了俘虜,自己搭上了性命。
王振是明初蔚州,今河北蔚縣人,略通經書,後來又做了教官,但是中舉人、考進士這條榮身之路對他而言是太難了些。於是他便自閹入宮。史稱王振」狡黠」、善於伺察人意。其實這也是一切奸佞宦官取得昏庸帝王信任的先決條件。大臣立身於朝,受明主賞識,靠的是才能和機遇,而無恥小人就只能靠」狡黠」二字了。王振入宮后,宣宗皇帝也很喜歡他,便任他為東宮局郎,服侍皇太子也就是後來的英宗皇帝。大抵昏君與奸佞之間都有一種很難言說的」緣分」,並不單純是手段的問題。
英主和賢臣有時也會這樣。比如唐太宗善於納諫,卻也只願意聽魏徵的,別人向他進諫,他一樣要發火,還得魏徵出來解圍。王振也是一樣,當時宮中也有很多宦官,論奸佞、論狡黠他也未必便是超群的,如宣宗寵愛太監金英等人,王振並沒能奪去金英在宣宗心目中的地位。而他一遇到英宗,便如魚得到水一樣,誰也離不開誰了。英宗即位后,很自然要重用自己喜愛的人,王振便越過原司禮太監金英等人,出任宦官中權力最大的司禮太監。
司禮監是明代宮廷里24個宦官衙門中最重要的一個,它總管宮中宦官事務,提督東廠等特務機構,替皇帝掌管內外一切章奏和文件,代傳皇帝諭旨等,由於此職事關機要,歷來都由皇帝心腹宦官擔任。後來,隨著」票擬」制度的形成,皇帝最後的裁決意見,要由司禮監秉筆太監用紅筆批寫在奏章上,稱為」批紅」。奏章經過」批紅」以後,再交內閣撰擬詔諭頒發。宦官掌握了」批紅」大權,實際上就成了皇帝的代言人。這些宦官成天在皇帝旁邊,善於察言觀色以迎合皇帝,又常常利用皇帝深居簡出、和外廷官接觸少的弱點,欺上瞞下,假傳諭旨或歪曲篡改諭旨,以售其奸。英宗把這樣一個重要官職交給王振,為他日後擅權開闢了道路。
王振曾經誘導英宗以重典治御臣下,他自己更是如此。順我者昌,逆我者亡就是他的不二法門。誰若順從和巴結他,就會立即得到提拔和晉陞;誰若違背了他,立即受到處罰和貶黜。一時間,把朝廷搞得烏煙瘴氣。一些官僚見到王振權勢日重,紛紛前來巴結賄賂,以求高升。有位工部郎中,名叫王?,最會阿諛逢迎。一天,王振問王?說:」王侍郎你為什麼沒有鬍子?」王?無恥地回答說:」老爺你沒有鬍子,兒子我怎麼敢有。」一句話說得王振心裡甜滋滋的,立即提拔他為工部侍郎。徐希和王文亦因善於諂媚,被王振提拔為兵部尚書和都御使。王振還把他的兩個侄子王山和王林提拔為錦衣衛指揮同知和指揮僉事。又把死心塌地依附於自己的心腹馬順、郭敬、陳官、唐童等,安插在各個重要部門。福建有位參政宋彰將貪污的數以萬計的官銀送給王振,立即被提拔為布政使。這樣,從中央到地方迅速形成了一個以王振為核心的朋黨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