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5章
在探討單片付費未來的可能性和前景時,很多從業者都用大趨勢和不可逆來判斷,而這種判斷往往是基於單片付費在補齊電影市場幾個致命短板上表現出來的積極作用。
首先是內容供給與觀眾需求之間的矛盾,目前電影市場存在多元類型影片缺失的問題,導致很多檔期內出現無片可放的情況,觀眾的基本觀影需求在熱門檔期之外的其他時期很難被滿足。
這一弊端在網生內容領域同樣存在,網路影視產業長期面臨著用戶的觀看需要和行業供給能力不足的主要矛盾,而解決這一矛盾的一個重要議題就是內容上的分眾。
單片付費模式正在對內容進行分眾。比如《春潮》《春江水暖》和《婚姻故事》等藝術性較高的影片,不走大銀幕、上線愛奇藝讓觀眾付費點播,同時給到這些影片資源推廣位去吸引它們對應的目標觀眾群,長此以往,形成用戶對在視頻網站提供的付費內容里,準確找到自己喜歡的類型片的認知習慣,從而聚集起一批有特定內容偏好的觀眾。
而這樣的方式正符合愛奇藝倡導的流媒體D2C時代的概念:在電影身上,壓縮中間渠道,直接吸引它核心的受眾,由用戶來決定影片的收益甚至命運,優勝劣汰,更為公平。
因此,無論是通過PVOD上線平台、還是TVOD模式點播影片,影片在線上類型的豐富多元、能滿足觀眾對內容類型需求的同時,還能藉助線上放映技術的更新來實現更高品質的視聽體驗,這對整個電影市場做大增量都能起到助力作用。
不僅如此單片付費也正在試圖解決電影市場的一種失衡狀態。長久以來大多數中小體量的影片在院線市場都是處於劣勢地位的,特別是在有大片上映的熱門檔期,頭部影片往往會拿走有壓倒性優勢的排片、分走絕大部分的觀眾,其他影片淪為炮灰。
如果這部分影片選擇通過流媒體線上單點付費的模式,避開院線大檔期、大片的廝殺,也是另一種找回觀眾、被觀看、收回成本獲取票房的重要渠道。
同時觀眾的觀影成本也會因在流媒體平台單片付費的觀影方式而降低。線上觀影場景可以生活化,地鐵上、排隊時、睡覺前等等場景都可以隨時打開一部電影來觀看,更加輕鬆便捷。
基於單片付費對電影行業多重短板補齊的利好影響,很多從業者都判斷,這一模式將帶來整個行業的洗牌。
從一些在院線沒有太大市場的片子到更多高品質的類型片,PVOD模式一旦被大規模地驗證成功,毫無疑問將給整個行業大的震蕩。
而這種震蕩會持續到什麼程度,往往取決於未來平台和電影內容創作者的合作擴展到什麼地步。
畢竟互聯網移動端的這塊屏幕容量太大了,不管是什麼樣獨特的片子,都相對能夠找到自己的觀眾群,這是平台特別大的優勢,一旦對接起來就是火星撞地球,世界就改變了。
從這次派拉蒙的動畫電影選擇在愛奇藝線上發行的動作來看,改變正在發生。國內市場作為任何一部外片都無法忽視的重要票房陣地,一旦國內PVOD模式線上的票房攫取能力得到印證,未來海外影片對內地市場的考量,或許將不再只把目光放在實體院線上。
長此以往國內的流媒體平台在全球電影市場中扮演的角色將同樣值得行業期待。
或許可以因此大膽暢想,未來電影的線上單片付費模式將與院線發行一起,成為一種并行不悖的新常態,從而給整個電影市場的票房收益和行業升級調整帶來更大的想象空間。
最近韓劇《九尾狐傳》在播,相比不咸不淡的口碑,更引人注目的是它的抄襲新聞。
這部劇的設定里男主李東旭是一隻千年狐狸,為守護自己愛人留在人間,肩負懲治那些壞狐狸的責任,並擁有抹去人類記憶的能力。
這和《結愛千歲大人的初戀》設定幾乎如出一轍:都是只有一次初戀的老妖精,都是前世今生的輪迴戲碼。
而更細節的層面上,兩部劇也多處吻合:比如狐狸娶親當天會下雨,狐狸都愛吃人類的肝臟,還都有一對珠子結緣。多處巧合自然讓網友產生被抄襲的想法,吐槽《九尾狐傳》是《結愛》南韓分戀。
韓劇早有抄襲黑歷史,從《三生三世枕上書》里白鳳九的服裝,到《甄嬛傳》里牡丹和芍藥的隱喻,原來韓劇的移花接木由來已久。
乍聽之下感覺難以置信,畢竟韓劇在劇集世界鄙視鏈上似乎位於更高層面,沒必要降維copy。但事實上,與抄襲相關的全是國產古裝劇,在這個品類里,還真的難說國產劇沒有抄點。
古裝劇作為國產劇的王牌品類,是出海大戶,不論在東南亞還是韓國都表現不錯。之所以能縱橫亞洲,和國產古裝劇的兩大特點有關:文化內涵豐富,服化道精緻。
背靠中華文化,國內小成本古裝劇偶爾也能欣賞到傳統文化之美。比如當年有一部名字聽起來很俗的古裝劇《愛情寶典》,裡面的故事卻非常有淵源:一部分改編自名著《拍案驚奇》《醒世恆言》,另一部分來自戲劇作家關漢卿、吳炳、李漁的經典作品。
再比如《延禧攻略》,裡面也有一段cue到古代女同的情節,來自李漁的戲劇作品《憐香伴》。我們海量的文化累積提供了古裝劇擷取的寶庫,這一點當然碾壓眾多對手。
同樣也是這個原因,國產古裝服化道也有能盡善盡美的充分前提。早些年古裝劇的成本不如現在,但也不乏精緻作品。
比如唐代劇代表《大明宮詞》,服裝皆出於葉錦添之手,還原度堪比《簪花仕女圖》,劇中女子多坦胸也應那句溫庭筠的名句雪胸鸞鏡里。
等到前兩年的《長安十二時辰》,就更加細緻:劇里的玉冠、鸚鵡螺杯、蓮瓣紋碗都是文物複製級別的,製作團隊甚至注意到了唐三彩是冥器,應該陳列在棺材鋪里這個細節。
宋朝劇也有不少種子選手。比如《鶴唳華亭》,裡面對宋朝宮廷的複製幾乎達到了1:1級別,由黃志忠扮演的皇帝蕭睿鑒穿的一套常服就來自宋徽宗在《聽琴圖》里的自畫像。
早一點的《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則精準再現女子的窄袖長裙、男子的直裰,其他小物均可考證自《東京夢華錄》。
清朝劇里的爆款《延禧攻略》,則還原滿女們的一耳三鉗押襟等細節;富察皇後手持的一串碧璽十八子復刻了故宮典藏,所戴的絨花則是來自南京的非遺,並有《清史稿·后妃傳》佐證皇后的愛好:以通草絨花為飾,不御珠翠。
在歷史文化庫存方面大於韓國這已經是一個常識,而具體到兩國服裝層面,形制上也早有區分:例如唐制的漢服上襦在裙內,韓服在裙外;明制的襖裙系帶寬窄、位置也都和韓服不同。
只是相對於國產古裝的精緻,這些服裝更像低配,且近來韓國網友很愛倒打一耙說自己是原創,就無怪乎網友們覺得是複製,甚至說宮廷集體穿越到韓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