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章
爬樹,成為了陸川為美美設計的一個成長線索。雖然不舍,但最終丫丫還是放女兒爬上樹梢,分別的時刻總會到來。
熊貓母親抱孩子的那個細節和人非常像。它去寵溺自己孩子的方式和一個人類母親寵溺自己孩子的方式也是完全一致。
所以我自己經歷了有後代這件事情后,突然發現另一個世界的大門打開了,在平平淡淡的素材里,突然看到動物生活中有光的那一面。
雪豹達娃則出演驚險動作片,神出鬼沒,要拍攝到它們的影像,真的很不容易。
比起熊貓媽媽對孩子的寵溺,達娃略顯高冷。畢竟這位母親在高原艱苦的生存條件下,必須時刻堅強剛毅。
它是個出色的獵手,也是位出色的母親,辛勤地捕獵是它愛自己孩子的方式。
除了要捕捉靈活敏捷的獵物,還要隨時和其他雪豹切磋武藝,防止它們入侵領地、傷害自己的孩子,太不容易!
但好景不長,擔心的還是來了。在幼崽斷奶,需要食物的關鍵時刻,達娃卻被其他幾隻雪豹趕出了領地,搶走了獵物。它只能帶著幼崽來到一片更加荒蕪的區域,而且地形也不熟悉很不利於捕獵。
寒冷的冬天來到,獵物越來越少,達娃也越來越虛弱。在一次追捕中,它被岩石割傷了爪子,境遇雪上加霜。
一邊是嗷嗷待哺的幼崽,一邊是望塵莫及的敏捷岩羊,怎麼辦?
強大的母性讓它只能鋌而走險,去攻擊體型巨大的氂牛。結果可想而知,它被全力保護幼崽的氂牛母親狠狠撞擊身體,一下、兩下、三下……
最終沒有熬過這個漫長寒冷的冬天。
被擬人化后的悲情,和大自然真實的殘酷結合,讓我們感覺到,天地間的生命,或許有著想通的靈性。
誰說感情只能屬於人類?
比起世界的最高主宰,我們做得更差的一件事情,是尊重和我們共同生活的其它生靈。
為了這些真實美麗的影像,攝製組深入多個自然保護區,花了一年半時間,記錄350個小時的素材。拍攝期間大家嚴格遵守動物紀錄片製作倫理標準,不投喂,不干涉動物的自然生存或影響它們的習性。
鏡頭可以為動物的生活編排出一個故事,但絕不用干擾它們的方式。有劇本,有剪輯,但唯獨現場不能有導演。一切都只能等,等待故事自然而然地發生。
為了一個延時拍攝的好光線,攝影大哥全副武裝等待在荒原上,半個小時,又半個小時。陽光沒來,倒是等來大雪雷雨。
好的故事片與好的紀錄片的共同點,在於大量動人的、有信息的細節。
寧遠最近最近聽到一個形容男人的妙詞:脆弱感。
乍起來好像貶義詞?
不對這是一種魅力,有點憂鬱,有點含蓄,基於心中有點深刻的矛盾……
但歸根結底,必須已經證明了自己才行。
哥哥張國榮、金城武、朴樹等……
但最近又有一位話題中心人物,似乎也符合標準:張亞東。
人家當然已經證明自己,近三十年來,國內華語樂壇頂級音樂製作人。合作過的歌手有竇唯、王菲、朴樹、莫文蔚、李宇春、許巍等等。
不是和大牌合作,證明他大牌。是大牌往往得和他合作,來證明自己已經大牌。
早已從幕後進入大眾視線,說實話這很難,放眼娛樂圈絕無幾個。但這兩年他因為《樂隊的夏天》進入話題中心。大家親眼看著這位幕後大牌,身體前傾,永遠溫柔,認真而沉思地表達著自己。
瞬間我們彷彿明白,那些圈內女星竇某、瞿某、高某,為什麼都曾對他如此著迷?
從青年,到中年。一個04年的老視頻里,張亞東坐在酒吧,安安靜靜地彈唱《在路上》。年輕的時候竟然這麼少年,清澈得幾近透明。
現在5歲,依然清澈,毫不油膩。自然,大眾迷妹也無數。
寧遠看著最近一期《十三邀》,一期甲乙方都顯得真誠,也充滿思索的訪談,主角就是張亞東。
這次說的話比《樂夏》多,這次坦承的東西,也比樂夏直接。甚至他有點學許知遠……主動拿出內心困擾的事去問別人,並不are別人是不是真的能回答這些問題。
有些動作證明他的自我剖白。比如轉動戒指,比如低頭沉吟思考……
關鍵是思考後,會說出一些爆款之語:我這樣說吧……一天都沒有做過自己,長這麼大為止。
這就嚇人了吧?
活5年一天沒做過自己。你信嗎?
因為這句話足夠真誠,聽眾也產生了足夠的詫異與憐惜。更主要的是聽眾的困惑:
一個業內頂級音樂製作人,無論從專業、知名度還是財務自由上,都可以說實現自己。那麼你到底弄丟哪個自己?
看過《樂夏2》的觀眾會發現節目上的張亞東,比《樂夏》要緘默得多。第一季會對很多樂隊真誠而熱情地說特別好。
第二季頻繁欲言又止,好像心中出現很多規則和束縛?
鏡頭前許知遠問:這些年你也做很多音樂節目的評委,覺得年輕一代的普遍精神狀況是怎樣的?
「有時候在當下的作品里,看不到這個人,看不見真的他。每個人都不愛自己,忽略自己,都更愛某個概念、某個觀念。」
言下之意是我對他有點小意見,但不合適說。他們有經驗、有技術、有風格……唯獨缺少我所期待的,某種自我表達。
這是在評價某幾支樂隊?
不,這是在聊整個年輕一代,在聊整個音樂行業的創作人!
經常會有人拿來一首歌,給一個模板,說這首歌要這樣這樣的聽感。但那些個人化的東西呢?那些內在呢?
每一個人都不需要你的創造力,都要的是你的複製能力?
用句時髦的話說就是:沒有幾個創作者,多的是產品經理?
站在音樂流水線前,開始懷疑推動流水線的整體動作,到底意義何在?
進而認為,流行音樂的青春期和激情創造期,也許早已結束?
也許音樂的花樣已經玩完,所以表達才日漸貧乏,或者重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