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章
《人在囧途》系列,在這十年間成為爆款IP。徐崢半路出家當導演,12年賀歲檔憑《泰囧》登頂票房冠軍。
18年度華語片最大贏家《我不是葯神》,導演文牧野,影片爆紅之前大眾認知度為零。
19年度三大爆款《流浪地球》《哪吒》《少年的你》,皆出自十年前非科班出身的無名之輩,郭帆、餃子、曾國祥。
彷彿狹路相逢時,英雄不再論出處。
第n代導演的劃分逐漸失效。不知不覺間,一輪洗牌已然發生。
諸多類型之中,國產青春片獨佔鰲頭,在十年前演繹一個完整的生命周期。
11年的台灣青春片《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雖然在內地院線票房成績僅有七千多萬,但在當年引發廣泛的關注,街頭巷尾都是《那些年》的主題曲。
13年可謂是國產青春片元年,趙薇導演的《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票房破七億,年度排行第三,正式引爆國產青春片創作的井噴期。
從改編IP,到墮胎撕逼,接下來幾年的青春片里你都能看見《致青春》的影子。或者不如說,前者只是後者的影之分身。
郭敬明的《小時代》系列拉開帷幕,同時點燃的還有全民對於爛片的聲討。《匆匆那年》《梔子花開》《何以笙簫默》《誰的青春不迷茫》《同桌的你》等扎堆上映,一部部猶如批量生產。
共同點是濾鏡清新、演技堪憂、劇情狗血、來錢容易。
盛極而衰,市場逐漸疲軟,16年吳亦凡主演的《致青春原來你還在這裡》票房僅有當年的一半,卻已經是當年最賣座的青春片。
19年仍然想吃青春片這口飯的《一生有你》,上映半個多月,也只以四千多萬票房慘淡收場。
所有猶如一個寓言,青春片曲終人散。
同樣曇花一現過的還有綜藝大電影,看著也很熱鬧,不過花期更短。
綜藝《爸爸去哪兒》大火后,湖南衛視果斷挖掘第一桶金,大電影登陸春節院線,狂收7億多。
大電影不再以電影為本位,更像是一種在電影院播放的綜藝周邊,節目餘熱未消,進一步開掘粉絲的價值。
嗅到金錢的息,緊跟而來的是《奔跑吧兄弟》大電影、《極限挑戰》大電影,甚至《歡樂喜劇人》大電影……
不顧自己的老東家華誼也投資跑男的電影,馮小剛忍不炮轟綜藝大電影:這是電影的自殺!
美國綜藝那麼發達,人家也不這麼弄自己的電影。韓國綜藝也很火爆,但是論到把綜藝節目拍成電影,韓國電影公會集體抵製為什麼?
都要保護電影,一部電影5天或者10天拍完,掙好多個億,讓投資人心都亂了,他們只會去搶這種項目,不再有人去投那些需要耗費幾個月甚至幾年的時間才能完成的電影。
這讓電影人心都涼了,今後還會有人去好好的拍一部電影嗎?
劣幣驅逐良幣,就是從錢太好掙開始的!
這十年,有過熱錢,有過快錢
但不管是青春片還是綜藝大電影,都像是一陣不回頭的風,除了吹散的滿地雞毛,沒有為電影產業留下什麼。
那有什麼類型崛起了?
越難的片,越叫好,比如國產動漫。
15年《大聖歸來》,敢說:齊天大聖是不會死的,他只是睡著了。
17年《大護法》,敢說:為什麼太陽這麼紅,還是這麼冷。
19年《哪吒之魔童降世》,敢說:我命由我不由天。
國漫之光從一條線,慢慢打開一方天地。逐漸從一種情懷、一種希冀,變成一種切實發生的行進中的軌跡。
又比如科幻電影,雖然來得有點遲,但《流浪地球》成為國產電影的科幻元年。
3000張概念設計圖,8000張分鏡頭畫稿,10000件道具製作,100000延展平米的實景搭建……
最高修改次數達到251次的單個鏡頭。
在寧遠看來還有一種類型,比起動漫和科幻,在技術上好像更軟,但上映的難度卻絲毫不低,這就是現實主義電影。
我們不是沒有現實主義電影,只是上院線的少,引發關注低。大眾的印象要麼是太苦太丑,要麼是灰暗審丑。
《天註定》賈樟柯的重回地下,是對現實主義電影的一拳重擊。但當揭露醫療現象的《我不是葯神》評分破九、票房過三十億、成為現象級國片時,我們才真正看到現實題材和類型商業片結合範本。
大眾需要的不僅是批判,更是感染與傳播。
正如《嘉年華》之於幼女侵害,《狗十三》之於父權壓迫,《少年的你》之於校園暴力,《地久天長》之於計劃生育,《南方車站的聚會》之於邊緣人群……
有「好人」涌動的私心、「壞人」偶發的善念;「正義」連帶的粗暴、「犯罪」背後的苦衷……
在銀幕上能看見光榮,也終於看見晦暗,而這種能夠看見,不正是另一種光榮嗎?
十年間觀眾見證著票房的水漲船高,10年一票難求的全球大熱片《阿凡達》,登頂國內票房冠軍,已經近乎倍殺排名第二的《唐山大地震》。
但這個成績19年只能排到第12?
十年間也見證內地大製作的崛起,08年《非誠勿擾》之後,《人再囧途之泰囧》時隔四年才再次代表國產片登頂票房榜。
但接下來幾年,冠軍的寶座仍然由港產片、引進片輪流把持,從《西遊降魔篇》《變形金剛4》,到《速度與激情7》《美人魚》……
曾經最叫座的十部院線片,國產片和引進片比例對半開。而到去年前十行列里的引進片就只有《復仇者聯盟4》和《速度與激情:特別行動》。
十年間還見證著熱錢無限發展到影視寒冬,再到現在疫情下的絕對零度。突然清場許多資本、IP、流量之間相互媾和,而帶來的電影失位的亂象——
但凡想紅就要拍電影,登上大銀幕的門檻被無限地拉低。
解約回國的某亦凡,在兩年內連續主演《有一個地方只有我們知道》《夏有喬木雅望天堂》《致青春原來你還在這裡》。
片名一個比一個長,評分一個比一個低,精確打擊的是粉絲們的錢包。原本在電視屏幕上收割粉絲的楊洋也迫不及待走上院線。然後因《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油膩出圈。
如今流量電影已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