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起義了
如果說過去幾年中,是汪海林、於正等成名已久的大咖以一己之力撐起了編劇在大眾視野里的活躍度,今年夏天的情況則大有不同。
編劇惹眾怒、編劇髮長文、編劇回應女演員加戲爭議……熱劇編劇或大或小、或主動或被動,相繼登上風口浪尖。
電影是導演的藝術,電視劇是編劇的藝術,話劇是演員的藝術。劇本是指導影視劇拍攝的藍圖,在以劇情為主要看點的電視劇領域尤其吃重。
而編劇似乎是貢獻與待遇最不匹配的工種,是乙方中的乙方。劇本的完整呈現、自身的相關權益都得不到保障,還時常要為其他環節的自由發揮背鍋。
行業生態的改善絕非一朝一夕,有條件的人只能先自救。以往編劇們的自救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垂直躍遷,在業界、學界取得榮譽和資歷,變成金牌編劇,自然也就有更多話語權。
二是橫向轉型,自己做導演、製片人甚至出品人,主動擁抱資本、成為資本。
如今看來互聯網又提供一種更具性價比的方式:自媒體輿論武器。
無需發布會、產業論壇等特定場合,也無需經過宣傳、記者的把關轉述,如今通過個人社交媒體即可發聲。原本身居幕後的他們,越來越容易——似乎也是越來越急於被聽到、被看見。
幕後集體出道,源於全民甲方心態?
在這個全民娛樂的時代,觀眾對於導演、編劇、綜藝PD、經紀人、公司老總等幕後工種,全都越來越熟悉。
究其原因,首先微博、抖快、B站等平台給了所有人發聲與展現自我的機會,也大大縮短這些幕後人員與觀眾之間的距離。
其次娛樂內容的創新與多元化,令這些幕後從業者可以以更多形式出現在觀眾面前,曝光度、認知度大大提升。
90后00後作為互聯網原住民,觀影量、對內容的挑剔程度遠超前代。加上自媒體時代來臨后,影視評論走向大眾化,諸多專業自媒體、UP主、民間高人、飯圈KOL們不遺餘力地對最新內容展開評論解析,無形中也科普許多真真假假的業內知識和專業術語。
當普通觀眾也試圖帶著專業色彩去品評內容,主創自然也會收穫更多關注。好的創作者,如曾經的正午陽光男團、如今的網紅編劇王倦,可以獲得不亞於明星的追捧。
反之亦然,兩部爆劇讓水阡墨名聲大噪,但連續兩次爛尾也令許多觀眾考慮今後要避雷這位編劇。
更殘酷的是,IP潮與偶像養成文化在帶來更加豐富的娛樂內容的同時,也在觀眾中培養起某種甲方心態。
藝人團隊的一舉一動都在粉圈監視之下,被彈劾是常有的事。IP劇則是天然存在一個可以對照的原著,原著粉也難免會抱著找不同的心態去看。
即便是順應影視規律進行的正常改編也並非所有人都能理解和接受,更何況那些的確有失水準的魔改操作。
說白了影視作品越來越產品化,再不復九十年代拍啥看啥的作者電影狀態,那用戶老爺可不就是甲方爸爸?
耽改劇可能是最極端的情況。相比傳統影視劇,耽改更加倚重粉絲經濟,也更需要考慮粉絲感受。經歷兩次大練兵之後,熱門的耽改項目,一般粉絲從前期就會高度關注、深入參與。
幕後創作者受追捧,某種程度上體現觀眾對於好內容的尊重與渴求,自然是多多益善
沒有創作者希望被定型,但不可否認的是在觀眾印象中與特定的題材類型綁定、擁有個人品牌,有利於創作者市場競爭力的提升。
歷史劇之於劉和平、軍旅劇之於蘭曉龍、女性題材之於張巍……
甚至某些情況下,有個人影響力的幕後也能成為宣發的一部分。比如熱播期間,編劇六六便在微博上積極營業。
於正更是徹底放飛自我,什麼瘦身、上綜藝、拍硬照,在微博上放物料、發小作文、跟網友搞互動解謎……
今年抓住新風口的是萌萌子,憑藉、張萌強勢翻紅,成為一個集出品方、製片人與明星身份一體的特殊存在。
比普通幕後更有流量、更知道如何面對大眾,比純演員明星更敢說、更能放低身段,比普通營銷號效果強百倍。
老娘自己一個人搞定!
影視劇就是過程並不透明的集體創作,國產劇從劇本到成片的過程中有太多不可說、不能說的影響因素:為過審而刪改,為高價而注水,大咖自帶編劇進組,「資本」加戲捧人,演員業務能力欠佳等等。
以往編劇話語權低,往往淪為最好用的背鍋俠。但如今越來越多的編劇不甘於默默承受,揭竿而起要為自己正名。
從編劇角度講,互聯網令維權變得更便捷、也更容易獲得聲援。但並不是所有發聲最終都能引向深度有益的討論。有時候說得越多,越容易暴露自己能力有限、或者對原作了解不夠深入。
市場經濟大潮席捲影視圈之後,小作坊開始轉為批量生產,精英自上而下的引領開始轉為以市場為導向的定製,資本與互聯網的加入也改寫著行業內的權力生態。
想要重申話語權,編劇需要付出更多努力。可喜之處是相比於前輩,新一代編劇在適應市場、擁抱資本方面也比較放得開,積極轉向團隊創作或者公司化運作的模式。
師從港導TVB模式的於·瓔珞·正,是內地首批向製片人轉型的編劇之一。曾經綜藝對他的片場進行展示,從演員的選擇、溝通,到具體某個場景如何打光,於正都有著近乎絕對的控制權。
所以想要改善編劇生態、提高國產劇質量,除編劇內部抱團取暖,建立起強有力的行業組織與維權機制,促進相關法律法規的完善。
更重要的是全行業項目流程的規範與科學化、減少不必要的干涉劇本的情況,推動劇集盈利模式由2B轉向2C。
這才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