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誰砸了編劇的飯碗?
「當時拿劇組最高薪的是編劇梁左,北大中文系畢業的第一喜劇大師,既能在春晚給馮鞏、牛群等人寫十年相聲,又能在百花齊放的90年代一肩挑起電視喜劇的大梁。」
韓成滿臉崇拜道:「就算到今天,我心中的大神還為21世紀的中文互聯網貢獻一個葛優癱。」
「到底為什麼?」說到這裡寧遠忍不住好奇道:「按理說現在應該越來越好的。」
「按照我們導師的話說就兩點:一是精英決策,二是敬業精神。」
韓成打開話匣子道:「先說精英決策,當時拍電視劇奉行內行領導外行,導演能拍板,編劇比主演大,社會效益重於經濟效益。」
「當年用《甄嬛傳》導演鄭曉龍的話講:那時候電視劇的娛樂性、收視率都不是主要的考量標準。」
「所以專業性就是找故事容易找戲難,戲是台詞和細節的1+1>2,是話外有聲,餘音繞梁,是大哥大嫂過年好……是翻譯翻譯什麼叫驚喜……是如果你活著,早晚都會死;如果你死了,你就永遠活著……」
「一次採訪姜文說過:如果台詞寫成白開水,他一年能拍12部電影!」
寧遠點點頭,還真是這個理。
「再看敬業精神。90年代初北視中心拍《人在紐約》,導演鄭曉龍獨自到美國待滿半年,找當地留學生開過六次座談會,紐約哪兒有全天熱水,哪兒的地下室便宜,全部如數家珍。」
「因為拍攝經費有限,劇組就去紐約的垃圾回收站撿道具,冰箱、洗衣機、柜子很多都是撿的。」
「劇播出大火,當時給出國熱潑了一盆涼水,聽說連簽證美國的人都少了!」
這種事寧遠也聽過不少,張黎後來拍《走向共和》也準備兩年才開機,清末民初的人物被他做1000份小傳,A4紙打出來厚厚4本,最後只選出400個放在劇本里。
《士兵突擊》的編劇蘭小龍為寫《我的團長我的團》,看完一整書架關於遠征軍的書。
當年這些文藝創作者天真地認為:用心之作才能傳世,時間是檢驗作品的唯一標準。
但在國產劇一夕躍進入網路時代后,留給他們的時間卻不多了。
「廟小妖風大,池淺王八多。」韓成喝口水,嘆息道:「10年之後很多互聯網平台對創作者的要求一套公式:大IP+小鮮肉。」
「這套公式配合平台方、製作方和廣告商的對賭協議與數據造假,在電視業由計劃向市場的轉型期無往而不利,屢試而不爽。」
「說白了就是十二五規劃前後,大量企業獲得電視劇甲種許可證,制播分離推行到體制外,緊接著樂視掛牌A股,優酷進駐紐交所,視頻網站憑藉接連把影視版權炒出高價。」
「賈會計2000萬買下《甄嬛傳》網播權的11年,華夏也躋身全球第一的劇集播出國和生產國。」
「對影視產業來說,一邊是經濟加速繁榮,市場需求激增,熱錢大量湧入;另一邊是消費端與投資端擴大后,生產環節沒法迅速擴充,人才隊伍立時供不應求。」
「加上互聯網資本又搞強行配置,產生大批走量不走質的內容。現在之所以爛劇橫行,說到底是因為文化底蘊與創作環境沒有跟上發展速度。」
寧遠陷入沉思,內容生產有其規律,不是越快越好,也不是越多越好。終於明白編劇之所以懷念煤老闆,是念在後者不懂管理和創作,只能聽他這類專業人士的意見,這模式擱誰身上誰爽。
互聯網金主雖然也不懂行,但他們除了有覺得自己懂的傲慢,更懂得依託資源再造一套玩法。
「鮮肉+IP」不是內容邏輯,而是流量邏輯,網路資本之所以選它進行炒作,一是它在講故事畫餅上具有可操作性。
二是優質資源都被傳統玩家分走,一時難撬動,這才選擇動漫網文,算是另起爐灶。三是流量入口在它手裡,操控個媒體標準與輿論走向還不是soeasy!
對製作方而言,搞定流量明星就有了收視率和點擊率,所以會在這些人身上傾注成本。流量明星身價暴漲后,分走製作經費的大頭,買數據再花掉一些,餘下才用於拍攝。
這就是為什麼投資額和片酬越來越高,好作品卻越來越少的原因。
因為錢都沒花到戲上!
「現在的行規是一部戲60%以上的錢都被主演拿跑了,配角、導演、編劇等人的收入就成問題,沒錢怎麼辦?」
「各種找便宜貨唄。」韓成吐槽道:「注水劇由此而來。製作方按集賣錢,到劇價飛漲的18年,40分鐘一集的價格高達1200萬。」
「再弄個10分鐘前情回顧、10分鐘下集預告加20分鐘記憶閃回,就能把多剪一集的錢揣兜里。」
寧遠也是醉了,剛開始是往酒里兌水,後來直接往水裡兌酒?
廣告裡面插播連續劇?
「知道為什麼這兩年港島導演各種北山淘金?」
「為了拍好爛劇,大IP開始標配這些人,人家不像內地導演一樣出身科班,而是多從場工開始摸爬滾打,是各個攝製環節的多面手。」
「更重要的是速度快,沒包袱,兩個月就能拍40集的戲,妥妥的多快省賺。」
「IP劇再差,粉絲也愛看、也刷分、也控評。如此風氣下的創作,不是悲劇也是鬧劇,就像我們很多編劇抱怨的……」
「PPT電視劇就是讓鮮肉們出來亮亮塊兒、擺擺造型,拍這種東西還要改劇本幹嘛,不過是包餃子餵豬。」
「沒用!」
工作室代寫、表情包定格、後期全程配音、摳圖移花接木、濾鏡改頭換面、替身代替實拍……
聽劉雨桐吐槽,在經紀公司眼裡流量明星不僅可以不會演戲、不看劇情、不背台詞,甚至可以不去現場。只需要對著鏡頭錄一波微表情,其他均可由替身與特技解決。
一位老戲骨和某鮮肉拍完整部劇,幾乎連面都沒見過,全是跟替身對戲,有次需要摔人,連替身都沒有,劇組就找來一個麻袋,場面非常魔幻。
甚至還有一場群戲,大全景30多個角色全是替身?
看著面前憤憤不平的韓成,終於明白為什麼身為編劇的他如此憤世嫉俗。
流量模式砸了他們的飯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