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紅茱記> 第二十五回 砸場子

第二十五回 砸場子

  茅山地處句容與金壇交界處,乃是道教名山,上清一派的發源之地,素有“第一福地,第八洞天”的美名。


  茅山書院依山得名,可以追溯到北宋時期,距今已近六百年曆史。


  書院的創始人為處士侯怡,這位先人歸隱山林一心教書,有詩雲:精舍依岩壑,蕭條自卜居。山花紅躑躅,庭樹綠栟櫚。荷鍤朝芸隴,分鐙夜讀書。浮雲蒼狗紀,一笑不關餘。


  可見胸襟。


  鍾鳴過後,一行書生自山間款款而出,三五成群,通是一身褐色襴衫,頭戴黑色四方平定巾,長者蓄須,青者持扇,不論肚子裏裝有幾點墨汁,遠觀俱都文質彬彬,風度翩翩。


  這一行約有三五十人,皆是茅山書院的弟子,依次踏上平地,中間拱著一名中年人,樣貌平平不苟言笑,與眾不同穿著一件交領袍子,領上兩道白紉,可見身份。


  待到此人行至那一塊大青石旁,盤膝坐下,圍觀的眾人這才確定,這一位正是今日講學的高士。那青石旁邊還立著一個年輕的弟子,提著一隻兩尺來高的箱籠,打開頭一層,取出茶盤在石上凹處拜訪,就坐在腳邊。


  那位高士先是閉目養神了一會兒,等到四周漸漸安靜下來,這才輕咳兩聲,揚聲道:


  “鄙人周濟川,係茅山書院直講,萬利二十九年舉人出身。教書十載,有感於應試之難,著有四書解注幾篇,刊印成冊,今日帶來分發眾人,隻收取少許潤筆費用,待到講學之後,諸位可以來此領取。”


  席間眾人,不算那一幹書院弟子,也有百八十人,聞言蠢蠢欲動,不約而同摸向腰間錢袋,有人慶幸今日帶足了銀兩,也有人愁眉不展。


  祝知德便是那暗中慶幸之人,看一眼紋風不動的太史擎,湊過去小聲道:“魁一兄,你不如也買一篇吧,這位周相公在當地頗有名望,尤其是應試的本領,說不得觀後有感,明年春闈,能多一絲勝算。”


  “不買。”太史擎冷冷一聲。


  祝知德摸摸鼻子,自討沒趣坐正了身子。


  這時候,周濟川也開始了他今日的講學,所選題目,不外乎四書五經,乃是《論語》第八,秦伯篇,共計二十一章。


  ——子曰:秦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


  “這一章是孔子謂秦伯,讚譽秦伯品德高尚至極,曾經三次將座下王位讓與公季,民間百姓十分崇敬,乃至於尋不著讚美之詞來言喻秦伯。”周濟川先是做了闡述,由淺及深,講到曆史上幾名退位讓賢的士大夫,最後推崇了“能者居之”這一道理。


  他好歹也做了十年夫子,談古論今不在話下。隻不過他這般侃侃而談,落在在座某人耳中,不啻為一場笑話,拾人牙慧而已。


  席間卻不乏捧場之人,每到周濟川停頓處,便有一群書生頻頻點頭,以為高見。


  場外,吳茱兒和小鹿子悄悄摸到了太史擎身邊。小鹿子將一壺清茶放在了他與那祝知德中間,用茶棚借來的杯子先倒了一杯水遞給祝知德,小聲道:

  “我家少主請周郎君喝茶。”


  祝知德受寵若驚,接到手上,才發現隻有一個杯子,猶豫著遞到太史擎麵前,請先。


  太史擎瞥過一眼,說:“我不渴。”說了半天廢話的又不是他。


  這事兒卻非小鹿子疏忽了,而是他用不慣外麵的器具,這茶本來就是小鹿子自作主張買給祝知德喝的。


  祝知德卻以為他故意謙讓,深深看了他一眼,仰頭將那一杯茶飲盡了,心道:這位仁兄看似不近人情,實則不然呐,莫非是他不善交際,才故作冷漠,拒人千裏之外嗎?

  太史擎若是知道他心裏想些什麽,肯定會將一壺茶澆到他頭頂上,讓他見識見識什麽叫做“表裏如一”。


  吳茱兒杵在人牆邊上,離著太史擎七八步遠,仔細聽著台上講學,似是懂了,又似是不懂,暈頭轉向之際,倒忘了猜疑太史擎今天帶她來幹嘛的。


  周濟川一氣兒講到了第九章——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先誦讀一遍原文,他搖頭晃腦地闡述道:“這一句話是講,百姓黎民可以驅使,讓他們按照命令去行事,卻不可讓他們知曉為何。”


  此處,他停下來望了望平地四周站立的上百平民,眼中掠過鄙薄之色,侃侃而談道:“聖人之道深遠,而人不易知。此處非愚黔首,是教也教不會爾等道理,倒不如不知,凡事聽從命令方可天下太平。”


  在座書生紛紛點頭稱是,不遠處的平民們則是麵露茫然之色。


  吳茱兒也是平民當中一員,這回她聽懂了,這位周相公大約是說——他們這些大字不識的老百姓,根本聽不懂大道理,所以跟他們講也沒用,幹脆就不用講了,隻要他們乖乖聽話照做就是了。


  這就叫她心裏頭不爽了,暗道:不識字怎麽了,不識字就活該當傻子嗎?那你還在這兒說這些廢話給我們聽什麽,不是說我們聽不懂嗎?

  “哼。”


  四周無人大聲喧嘩,這一聲冷笑尤為響亮。吳茱兒聽在耳朵裏,心頭咯噔一跳,抬頭看去,就見前麵一道人影緩緩起身,背如青鬆挺拔,振一振衣袖,一手直指向平地中央,說不出的狂妄姿態——


  “不過是鸚鵡學舌,乃敢在此誤人子弟。”


  當時先是一靜,而後嗡聲四起,席間數名茅山書院弟子站起身,怒視此人:“你是何人,膽敢在此大放厥詞!”


  那周濟川遭人當眾羞辱,同樣拉長了臉,卻忍怒未發,概因他眼神極佳,看出對方衣著打扮,同他一樣是位舉人。


  太史擎收回手指,一手背往身後,挑眉不屑一笑,渾身上下滿是挑釁:“吾是何人,似爾等沽名釣譽之徒,不配知曉。茅山書院妄居六大書院之列,空有虛名。”


  小鹿子默默撫額,祝知德驚呆了。


  吳茱兒一張苦瓜臉,滿心隻有一個念頭:完了完了,這人帶上她居然是來砸場子的!

  太史擎僅憑兩句話,就把茅山書院人人氣的麵紅耳赤,恨不能擼了袖子上前同他拚命。偏偏他毫無自覺,一副目中無人的模樣。


  君子動口不動手,這群書生氣得狠了,也隻能嘴上罵他,又不能說髒話,罵來罵去隻有那麽幾句——


  “大膽狂徒,竟辱我山門!”


  “看你衣冠楚楚,卻在此敗壞斯文!”


  “藏頭露尾小人也,有本事報上姓名!”.……

  太史擎任由他們橫眉怒指,我自巋然不動。四周圍觀者議論紛紛。周濟川眼看不妙,終於按捺不住,從青石上站起身,遙望太史擎,沉聲喝問:


  “你既不敢表露姓名,那不妨就來說說,周某人是如何誤人子弟?若是說不出個所以然來,你今日就別想走了。”


  他避開沽名釣譽一詞不談,隻說誤人子弟,是見太史擎年輕氣盛,即便才高八鬥,真要辯論起來卻不是自己的對手,隻要尋著他話裏錯處,不難叫他啞口無言,掩麵而逃。


  “你既然問了,那我不妨就教一教你,”太史擎朝前走了一步,舉目四望,將眾人神情盡收眼底,搖頭失笑,指了指周濟川,朗朗道:


  “你連斷句都不會,如何明白聖人說的什麽道理,我來教教你,不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是‘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這般斷句,大不相同!

  “這句話的意思是:百姓可以行使的事情,就任由他們,百姓不能行使的事情,就教導他們知理明理,而不是愚弄他們!孔子有弟子三千人,畢生教人學而不厭,誨人不倦。這樣的聖人,又豈會因為教不會而不教,叫人學不會而不學?全是你們這等自以為是的書呆子曲解其意,我說你誤人子弟,冤枉你了嗎?”


  一語驚人,居然是聞所未聞。


  (ps:古文是沒有標點符號,所以孔子到底什麽個意思,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是比較讚同非愚民的觀點,孔子身為教育家不可能主張愚民政策,是後世的統治階級曲解其意的,所以文中借鑒。)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