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改土歸流+軍功授土
百官在朝會上討論了整個上午,最終還是決定:不對楊應龍采取強製措施。
對朝廷來說,楊應龍遠在播州、而且不過是搶了幾個土司而已,這種事有什麽好討論的?
而且人家的認錯態度相當良好,不僅給大人們進貢了一批金銀珠寶,而且還上書認錯,砍了十幾個替罪羊給朝廷一個交代,這就夠了嘛。
朝會結束後,又來到了張居正的授課環節,此時、首輔大人正皺著眉頭發呆。
朱厚煜的年紀漸長,張居正就把授課時間調整到了朝會結束之後,方便考教他對治國的見解,在朱厚煜提出了幾條行之有效的思路後,授課加入了交流環節。
張居正對擱置楊應龍的決定是很不滿意的,直覺告訴他,隨著大明國力的衰退,楊應龍之流會越來越多、行事也會越來越大膽。
與其等他們一個個跳出來,不如直接掐滅在繈褓之中,也能為朝廷之後應對此類事件、摸索出一個可行的方法。
在處理西南土司的問題上,張居正的觀點偏向“改土歸流”,即廢除土司製度,改派朝廷任免的、具有一定任期的外地官員接管播州。
這樣的好處相當明顯:能夠很好地加強播州對大明的忠誠度,隨著時間的推移,當地百姓也會逐漸被官員“教化”,轉變為華夏這個大家庭的一員。
想要教化播州人民,就必須廢除土司製度、改任流官。現行的土司製度,不過是讓播州的情況長期維持在一個較低的水準罷了。
但壞處也相當明顯:直接激起當地土司的武裝叛亂,初期、當地人民一定會抗拒教化,需要朝廷長期提供人員、物資的支持。
叛亂好解決,後者、可是筆深不見底的長期投入,雖然收獲巨大,但國力長期下行、自身還要進行改革的朝廷,幾乎不能維持此項投入。
“朕完全同意先生的看法:改土歸流勢在必行。朝堂諸公的考慮也是有必要的,也許我們能想出一點辦法,降低改土歸流的成本?”
“陛下教臣。”
見朱厚煜似乎有自己的看法,張居正連忙端正坐姿、凝神細聽。
自己這個學生雖然在日常事務上蠢了點,但對於政策的大方向把控是相當驚豔的,連他這個老政治家都時常被震撼到。
朱厚煜的辦法也很簡單:軍功授土。
幾乎是同時代的西方,奧斯曼帝國憑借蒂馬爾製度,同時獲得了穩定的兵源和稅收,建立起了一個幅員極度遼闊的大帝國。
據後世統計,奧斯曼憑借僅大清二十分之一的人口,就榨出了大清一半的財政收入;即便是陸戰,奧斯曼的表現也遠勝大清,跟鼎盛時期的大英還能比劃兩下子。
朱厚煜的想法是,反正西南的土司或多或少都與楊應龍有牽連,隻要楊應龍造反、他們一個都跑不掉,那不如幹脆把他們一網打盡、換一批人來繳稅守土。
參照府兵製、將蒂馬爾製度稍加變革,將從土司那裏沒收來的土地,按軍功賞賜給遠征軍的將士,允許他們獲得土地五成、甚至更多的田賦,成為定居當地的小地主。
與以往不同的是,士兵對獲得的土地隻有收稅的權力,對於土地和土地上的農民沒有任何管轄權,他們甚至不能直接經營自己的土地,那是當地政府、或者其他機構的任務。
到了收稅的時候,獲得土地的士兵會配合稅吏征稅、然後抽走自己的那份做為報酬,為了保護自己的財產,他們會積極地參與對叛亂行為的鎮壓。
獲得土地的家庭,需要派至少一個青壯年參與軍隊,如果一個家庭九個月以內沒有為大明提供過軍事服務,他將被沒收對土地的獲益權。
有了土地這個迷人的小妖精,遠征軍的戰鬥意誌就有了很大的保障,對於普通士兵來說,遠征成了發家致富的好機會,而不再是混一口飯吃的義務勞動。
對朝廷來說,他們擁有了穩定的兵源、和可靠的基層人員支持,遠征軍都是砍人如吃飯的殺神,他們被成編製地分封在當地,隻要一個征召令、當地立馬就能拉起一支部隊。
有了提著刀的士兵支持,政府就能一腳踢開那些可惡的士紳,大大提高自己的稅收效率,沒了中間商賺差價,對士兵和官府是雙贏的好事。
聽完朱厚煜的闡述,張居正眼中精光暴射、忍不住拽斷了幾根自己的胡須,站起身來忍不住來回踱步。
軍功授土的意義不僅僅在於西南,它給出了一條全新的思路:朝廷完全可以不依賴那些該死的士紳,用一群更可靠、更忠誠的士兵完成征稅。
“陛下驚人之論、臣佩服,可惜了,此策隻能在西南等邊陲之地施行。”
朱厚煜默然,的確,軍功授土的適用範圍隻有遙遠而難以掌控的邊疆,對內地的幫助很小,它更像是一種維穩、與安置退伍士兵的方案。
一個家庭就那麽幾個男丁,死了就是死了、需要漫長的時間來恢複,如果過度調動一個地區的士兵,勢必會造成當地的動亂。
好在朝廷壓根就沒指望過從播州收稅,這種邊疆地區、不是吞金獸朝廷就謝天謝地了,張居正看重的就是軍功授土的維穩效果。
“朕聽說,白家兄弟所帶領的軍隊驍勇善戰,在平滅白蓮叛亂的過程中表現優異,如果要討伐楊應龍、就派他們去吧。”
張居正訝異地看一眼朱厚煜,能讓天子開這個金口,白家兄弟和天子的關係不淺啊,他們是什麽時候搭上線的、自己居然一無所知?
這屆天子有點東西啊,才十二歲就知道拉攏親信了、上次的選妃也是,但天子拉攏白家兄弟圖什麽?離得那麽遠,不如把禁衛軍拉攏了實在一點。
不過也好,中央軍費拉不堪,剿滅楊應龍一定會用到邊防軍。白家兄弟之前有對抗朝廷的行為,這兩年一直不消停,把他們安置在湖廣自己也不放心,不如趁這個機會、把他們一腳踹到播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