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武俠仙俠>挽明> 第三卷 帝國之路 第877章 春天八

第三卷 帝國之路 第877章 春天八

  崇禎十五年注定是一個不安分的年份,正月尚未結束,內閣和戶部就開始忙碌了起來。對於剛剛調回戶部不久,作為笪繼良副手的朱萬年來說,還是極為佩服戶部糧食局裏那些年輕的技術性官僚的想象力和膽量的。


  隨著大明朝廷各部門的職權不斷細化和延伸,不僅在過去的六部之下建立了大量的獨立運行部門,在各個部門內還分成了事務官僚和技術官僚兩種不同的崗位。原則上來說,事務官僚大多出身於科舉仕途;而技術官僚則不僅有從底層公務員提拔的,也有從學校體係內定向培養的。


  前者的長處在於師徒同窗關係遍及各處,因此在仕途上沉澱幾年,就能了解整個大明體製的運行狀況,從而更具有全局的觀念,做出的決策更容易符合朝廷前進的步驟。而後者的長處在於技術專長,對於本部門所負擔的責任和能力更為了解,製定的決策更能符合決策。


  一般來說,在戶部、工部、兵部這樣的部門,技術官僚的職責更重要一些,失去了他們的配合,整個部門的運轉效率起碼下降了一倍還不止。比如糧食局裏最不可少的,不是負責管理糧倉的官員,而是分配糧食運力的官員。隻有這些精於統籌安排技術官員們,方才能夠把戶部能夠使用的船隻、車輛進行最有效率的配置。


  而這些技術官員們,除了少部分是出身舊吏員,現在的新進人員都來自於各所大學的數學係,其中以燕京大學數學係出身的為最多。甚至於現在糧食局最為重要的一個運力分配模型,就是執掌燕京大學自然科學院的伽利略教授和他的弟子們研究出來的。


  也正是仰仗著這個數學模型,原本無序的大明糧食運輸方式讓位給了有序的運輸安排,使得短短一年之內,從海外和南方運往北方的糧食運輸效率提高了三倍。這不僅極大的降低了糧食運輸的成本,更重要的還在於降低了路上的損耗,令災區獲得了最低限度的糧食保障,從而使得北方災區的社會秩序沒有最終崩潰。


  也正是通過了這樣不同地區糧食調配的考驗,使得這些技術官員們激發了自己的想象,想要通過規劃不同地區的農業種植,從而消滅掉自然災害對於大明造成的糧食短缺現象。


  不過朱萬年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帶著這些年輕官員們用夢想製定的規劃前往皇帝處報告的笪繼良,從皇帝處帶回的卻是一個更為規模宏大的計劃。當笪繼良召集下屬們,把經過皇帝修改的計劃方案宣告下去,看著這些年輕官員們興高采烈的出門重新修訂規劃去的時候,朱萬年不由有些疑惑的向笪繼良詢問,為何對方的態度會有如此大的轉變,畢竟此前笪繼良對於這個計劃可沒有這樣支持的態度。


  笪繼良看了自己的副手一眼,便閉上眼睛靠在自己的座椅上說道:“因為有個人告訴我,官員的責任是激濁揚清,是懲惡揚善,是引導百姓過上更好的生活,並教導百姓什麽是對和錯…


  僅僅因為害怕擔負責任而什麽都不做,倒不如脫下這身官服歸隱田園更好。對於農業的規劃一事,不管怎麽看對我大明都是有利的。隻要能夠讓我大明的民力寬裕上一分,那麽這件事就應該去做。


  至於日後會不會有著其他後遺症,那就到時候再去考慮、解決。須知以我大明目前的狀況,也隻能先安內再顧外了,否則朝廷和士紳之間的矛盾就更要激化了,倒時便是烽煙四起的局麵啊。我想了很久,覺得他說的很有道理啊…”


  對於朱萬年這樣的普通官僚來說,很容易就漏過了笪繼良前麵說的那一大段話語,隻記住了最後兩句話。他轉而一想,也是嚇出了一身冷汗。果然再不往海外轉移人口獲取財富,恐怕朝廷這邊就要先撐不住,要往江南士紳富戶那裏下手了啊。


  這事神宗皇帝、熹宗皇帝都沒少幹,以崇禎帝對其兄長的傾慕之情,恐怕學著下手也不會有什麽心理障礙,畢竟這位陛下可是敢於強行在北方各省推行土地改革的存在。朱萬年從笪繼良的辦公室內退出之後,突然就想起了什麽,於是便轉身離開了糧食局,跑去了相隔兩條街的大明糧食商人協會。


  朱萬年進去沒多久,就被協會在京城的代表鄭海山、鄭海林兄弟親自恭送了出來。鄭海山小聲的在朱萬年耳邊約好了上門拜訪的時間,這才放手讓朱萬年飄然而去。


  “哥,這個消息要不要盡快回報家裏…”


  “閉嘴,有什麽話進去再說。”鄭海山迅速打斷了弟弟興奮不已的話語,看著朱萬年的身影消失在街角,方才轉身走進了院子裏。


  這邊鄭海林也趕緊跟了上來,走過了人多眼雜的前院,進入到安靜的後院中門後,他才忍不住再次向兄長說道:“朱大人傳來的消息如果是真的話,今年糧價肯定要暴跌啊,咱們還是早做準備為妙啊…”


  看似平靜的鄭海山,卻轉頭狠狠的向弟弟訓斥道:“你隻看到今年糧價會跌這點小事嗎?難道看不到若是糧食局對海外農業進行規劃種植,這件事會帶來多大的影響嗎?趕緊去通知在外的各家代表,我們要就這件事進行全麵的商議。”


  鄭海林頓時傻住了,好半天才惱火的回道:“為什麽?這朱大人的消息給的是我們鄭家,憑什麽要這麽輕易散布出去,爹要是知道了也不會同意的。”


  看到如此冥頑不靈的兄弟,鄭海山終於發怒訓斥道:“你個榆木腦袋,沒看到我們這邊掛著的是協會的招牌嗎?朱大人這是向協會188名糧商示好,不是向我們鄭家一家示好。以他的身份,是我們鄭家能夠驅使的嗎?

  剛剛朱大人的意思是讓協會就這件事拿個章程出來,好讓他對照著敲打敲打糧食局的那群下屬,可不是過來賣消息的。若是我們把這件事捂著,過兩天協會沒有動靜,朱大人難道不會找其他人去嗎?到了那個時候,我們不僅得罪了朱大人,就連協會內部的同業都得罪了,你是想要讓我鄭家糧行被趕出協會嗎?”


  在鄭海山的一頓喝罵聲中,鄭海林終於抱著頭跑出門去通知那些協會成員去了。他沒注意到的是,自家兄長雙拳緊握,其實也是緊張的不得了。


  對於大明糧食商人協會來說,今日的確是一個極不尋常的日子。在過去的三年裏,因為配額製和餘糧征集製度,許多糧食商人不得不歇業轉行,退出了糧食買賣這個行當。而能夠生存到今天的糧食商人,不是本身規模龐大,便是還有著其他生意補貼著糧食生意。


  可以說,現在糧食協會中留下的這188家糧商,資本最小的都能控製住一個府的糧食市場。至於那些地方上的中小糧商,都必須要依附他們中的一位,才能把生意支持下去。


  當鄭海山聽到朱萬年帶來的消息,他第一時間想到的不是今年糧價要跌,而是大明的糧食市場終於要放開自由買賣了,他們這些糧商也終於熬到頭了。


  雖然過去三年裏朝廷對於糧價和糧食運輸都進行了補貼,但是固定價格製度下的買賣,對於商人來說就是最大的惡政。事實,過去三年裏糧商們也的確沒賺到多少錢,在這樣大規模和嚴重災害的年份裏,糧商居然賺不到什麽錢,這簡直是一種恥辱。


  不過對於拿著刀劍的朝廷來說,糧商們的抱怨顯然是無足輕重的,更別提四海貿易商行同樣經營著糧食生意,朝廷並不用擔心糧商們徹底罷市不幹,反正也有人能夠先撐著。


  而最為麻煩的是,朝廷還給糧商們頒發了營業執照和資金注冊製度,也就是說如果他們不聽從朝廷的命令,就會被吊銷糧食買賣的執照,起碼十年內不得再次申請糧食買賣的執照。如果買賣糧食的資金遠遠少於糧行的注冊資金,那麽他們的糧食配額也會削減到相應的數目,並失去一係列的優惠政策和銀行貸款扶持。


  正因為朝廷頒發的這一係列手段,鄭家和其他百餘家糧行才不得不把生意支撐下去,等待著風調雨順的年景到來。


  而從朱萬年那裏傳來的情報,讓鄭海山意識到他們等待的希望終於到來了,甚至於現實給與的機會,還要大於他們所期待的。畢竟朝廷如果在海外實施糧食產區和經濟作物產區分開規劃的話,那麽糧食就會成為那些經濟作物產區的硬通貨,而那些屬國可沒有武力能夠威脅他們。隻要他們願意,他們可以用糧食將這些海外屬國的財富統統賺到自己口袋裏。


  這樣一看,現在聯絡協會的同業代表們,一起籌集資金購買糧食產區的土地,或是訂購這些糧食產區出產的糧食,就成為了最為迫切的需求。鄭海山還謀劃著,應當鼓動同業者一起投資建立一家專門向糧商放貸的銀行,如此一來他們就不必再給那些可惡的銀行家們分一杯羹去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