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武俠仙俠>挽明> 第三卷 帝國之路 第776章 海外起波瀾十八

第三卷 帝國之路 第776章 海外起波瀾十八

  京都相國寺外刺殺內大臣的事件,很快就沿著京都同各地相連的街道傳播了出去,而這一事件也被民間稱之為相國寺外之變。


  各方對於這一事件的反應也是各不相同,東日本各藩加上江戶幕府,對內大臣被刺一事完全是一片茫然。他們都很費解,為什麽尊攘分子要刺殺一個空有名聲的公卿,這朝廷公卿完全無法妨礙到尊王攘夷的事業啊,更何況這位內大臣還是一位開國論的支持者。


  就某種程度來看,倒是各地諸侯或是幕府派人刺殺他倒是更有可能一些。因著這種考慮,東日本各藩大名和江戶幕府最初都保持了沉默,以免說錯話後引火燒身。


  西日本各藩則分成了兩派,一派以長州、薩摩兩藩為主,認為刺殺內大臣的一定是另有其人,通過刺殺內大臣栽贓嫁禍給尊王攘夷的愛國者,順便還威脅了一把朝廷,這簡直就是一個大大的陰謀。薩摩藩主張應該徹底調查此事,不可讓內大臣死不瞑目。


  而長州藩則更激烈一些,一些長州藩高級武士公然聲稱,刺殺內大臣和謀反沒什麽區別,謀殺了內大臣的人就是朝敵,天下人應當共討之,其言論的矛頭隱隱指向了大阪幕府。


  至於尊王攘夷派內部聽到消息後也是嘩然,一些原本就對鎖國論不滿的藩士、浪人立刻將矛頭指向了內部持鎖國論立場的同誌,要求他們公開交代是否真的派人前往京都進行暗殺事宜了。


  這些鎖國論者自然不會應承此事,不過尊王攘夷原本就是一個極為鬆散的政治聯盟,誰也無法保證不會有頭腦發熱的浪人為了一朝成名而幹出這等事來,因此鎖國論者拒絕了前來質疑的開國論者要他們發誓的要求。


  如果不是還有一部分比較冷靜的藩士、浪人居中調和,各地的開國論者和鎖國論者恐怕就要先幹上一仗了。不過這些較為理智的藩士和浪人也沒能壓住兩邊多久,因為京都很快就公布了逆賊的名字。


  這些尊王攘夷的誌士原本是去行刺大阪幕府的幕臣的,除了少數人是真的為了日本的未來而參加了這次刺殺行動,大多數人都是抱著一朝成名天下聞的心態參加行動的。因此大阪幕府偽造長州藩路條時,記錄下的這些武士名字和籍貫,倒大半是真的。


  當朝廷把這些行刺逆賊的名字向天下公布之後,一時之間天下人倒是信了是尊攘分子策劃了這次行動,特別是長州、薩摩兩藩的一些武士認出了這些名字之後,事情就變得有些不可捉摸了。


  首先就是日本各地的一部分開國論者宣布同鎖國論者脫離了關係,聲名自己要走的尊王攘夷之路和這些鎖國論者並不一致。接著便是聲勢最大的中國地區各叛軍開始各自為戰,不再接受另一派的指揮,也不願意和對方合作。


  然而對於尊王攘夷分子打擊最大的,還是原本一直被他們壓製下去的富國強兵理論派,借著這個機會大肆攻擊尊王攘夷分子都是擾亂社會秩序的盜賊匪徒,是想要禍亂國家之後上位的陰謀家,他們所謂的救時之方,其實隻是為了一己之私而不顧惜他人生命的破壞行動。真正想要把日本從現狀中解救出來,還是應該在一個強有力的組織下,進行逐步的社會變革才是。


  原本一直支持尊王攘夷思想的民眾,在這種鋪天蓋地的新聞和理論宣傳下,終於有部分人慢慢改變了態度,開始重新選擇立場了。當然,這些民眾都是有些資產的農民和市民階層,他們雖然支持尊王攘夷,但並不希望社會秩序完全被破壞,否則他們的家產就會在動亂中付之流水。


  這些人過去支持尊王攘夷分子,是因為在藩閥和幕府的壓迫下,他們瀕臨於破產的邊緣,很快就要滑落到衣食無著的底層去了。因此迫切的希望有人能夠對藩閥和幕府進行反抗,從而給他們一些喘息的機會。


  當他們看到這些尊王攘夷分子動起手來,似乎有可能先拿自己開刀之後,於是又幹脆站到了幕府這邊,希望自己能夠苟到最後去。尊王攘夷分子內部和支持他們的底層民眾的分裂,對於大阪幕府來說無疑是極為有利的。


  特別是當油小路隆基帶著,讓大阪幕府出兵平息中國地區的叛亂,以告慰內大臣在天之靈的朝廷旨意抵達大阪時,大阪幕府也終於有了出兵平亂的大義,現在西日本各藩連反對幕府鎮壓中國地區亂軍的借口都找不到了。


  水野信古、池田光政分別代表五奉常和五大老的名義接受了朝廷的旨意,接著兩人就要開始商議出兵平亂的事宜。可是和一心同體的五奉常不同,五大老現在可是處於四分五裂的局麵。


  自從大阪市民會議煽動市民把熊本藩領主,一心想要當幕後太閣的加藤忠廣給趕出了大阪之後,大阪市民會議的議員將這一事件稱之為庶民的勝利,由於總督府出麵的袒護,加藤忠廣甚至無法對大阪市民展開報複,一時顏麵大丟。


  於是從那時開始,五大老就不肯進入大阪理事了,隻是委派自己的家臣前來大阪輪值,時間也變成了每三個月輪換一次。這一時間段剛好是岡山藩首席家臣池田光政輪守五大老會議,但是對於出兵這種事,他也隻能替岡山藩做出決定,並無法替其他四藩做出回答。


  池田光政雖然隻是岡山藩首席家老,可因為岡山藩藩主池田光仲才10歲,而他自己又是宗家鳥取藩的藩主,所以兩藩之事幾乎都是他一個人決定。應該來說,他的權力其實並不低於其他四藩領主,可是作為家康的外孫,他倒是很了解自己在豐臣幕府內的尷尬身份,因此在五大老會議中一直都保持著低調,並不願意做出什麽獨裁的舉動。


  但這次上有朝廷的旨意,而叛亂又位於同本藩相鄰的中國地區,因此池田光政倒是難得的同意了水野信古的一係列主張,以五大老輪值的身份同意了由五奉常會議主持出兵等事務,並向各藩發函,要求出兵相助幕府平亂。


  池田光政的配合讓水野信古也是有些意外,雖然對方使出拖延戰術他也能夠采取手段繞開,但終究沒有對方的主動配合更有權威一些。


  在前任大阪總督葉雨軒的設計下,太閣幕府的權力架構其實同傳統的日本幕府有著極大的區別。葉雨軒是依照崇禎的意思,對於權力進行了分散設計,目的是使幕府各個部門無法獲得壓倒性的力量,從而團結起來對抗總督府的統治。


  總的來說,就是總督府掌握了軍事最高指揮權,最高司法裁判權,海關控製權力及對幕府官員的監督權力。而大阪幕府則擁有行政權、普通司法裁判權、軍隊建設及日常管理權力。由大阪市民會議轉變而來的日本民議會則擁有稅收權力和民事立法權,各藩代表會議除了審核民議會提出的各項議案之外,還擁有刑事立法權和征召義務兵的權力。


  一眼看去,幕府的權力基本都在日本人自己手裏,但如果離開了總督府的協調,這些部門就無法做出任何一項全體能夠通過的政策。這也就是為什麽,薩摩和長州兩藩這麽反感現在的大阪幕府,因為他們覺得本應該是由他們五大老會議掌控的權力,都被五奉常及民議會給架空了。


  而民眾對此感到不滿的則是,但凡他們通過的有利於民眾的政策,總是被大名和武士控製的各藩代表會議給否決了。這也是他們支持尊王攘夷分子,希望能夠借助他們的力量對幕府進行打擊,從而擴大民議會的權力。


  當然,隨著朝廷出麵對尊王攘夷分子的駁斥,認為這些藩士、浪人是掛羊頭賣狗肉,明麵上叫嚷著尊王,但實際卻是想要威脅朝廷,以圖謀不軌之後,輿論的風向開始轉變了,而民眾的想法也跟著轉換了。


  水野信古和池田光政商議完畢之後,便和其他奉常進行了討論,接著又和吉川幸助跑去了總督府,向周堪賡進行了匯報。


  吉川幸助如此對周堪賡說道:“下官等經過討論,認為在軍事上應該兵分兩路,一路從陸上走神戶前往中國,一路從海路前往九州再跨海攻擊長州藩;在政治上則應該先以朝廷的名義迫使周邊諸藩表態,然後再聯合周邊諸藩逼迫薩摩藩更改立場,然後聯合薩摩等西南強藩合擊長州一藩。


  這一仗的目的不在於消滅幾隻中國地區的浪人、農民組成的亂軍,而是要拆毀薩長聯盟,並震懾熊本等西南強藩。打完了這一仗之後,下官希望能夠對於幕府體製進行更改,由五大老及五奉常的鬆散體製,改為權力更為集中的內閣總理製度,效仿大明成立各部,以削弱各藩大名、武士的權力。


  這樣一來,幕府就能更好的從各地征購各種物料,以供應大明的需要。而且削弱了這些大名、武士的權力之後,也能夠減輕農民的負擔,從而減少這些農民對於幕府政策和外來者的怨氣。不知大人以為如何?”


  周堪賡思考了許久,終於還是覺得到,當前最為迫切的還是在於如何有效率的搜刮日本的物資,而不是考量如何更好的控製日本。於是點了點頭說道:“可,不過要盡快結束這場戰爭,我不希望這場戰爭影響到明年的中日貿易。否則的話,我會選擇和薩摩、長州兩藩妥協的方案。”


  “當然,大人。”吉川幸助壓抑住了內心的狂喜,平靜的回複道。這一刻,日本的命運終於回到了日本人的手中。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