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帝國之路 第536章 戰後的漣漪
崇禎十年潤四月,抵擋了暹羅王國、葡萄牙人、阿拉幹王國和中國海盜組成的雇傭軍近一年多後的緬甸王國,在接到了大明雲貴總督派出使者問責此前緬甸在雲南邊境的種種冒犯之舉後,意識到大明也可能參與到這場針對緬甸的戰爭來,終於選擇了向大明使者屈服,承認了大明擁有居中調解這場戰爭的權力。
這場反緬同盟掀起的緬甸戰爭,終於在緬甸今年雨季到來之前結束了。五月到六月,他隆王的代表、大明雲貴總督的代表、還有反緬同盟派出的代表,三方代表齊集於緬甸舊都勃固進行停戰談判。
麵對反緬同盟的強大武力和大明使者施加的政治壓力下,他隆王的代表不得不同意了反緬同盟提出的,將伊洛瓦底江下遊三角洲割讓給阿拉幹王國,將清邁等地還給暹羅王國,沙廉附近地區開放為自由貿易港,大明、葡萄牙、英國、荷蘭等國擁有在勃固設立租借地經營商業的權力。
緬甸雖然失去了小半個下緬甸地區和上次戰爭中侵占的暹羅土地,但是這份和平協議無疑也是極大的打擊了以勃固為中心的孟族勢力,極大的穩固了遷都阿瓦的他隆王的政權。
大明這邊雖然沒有直接出兵,但也同樣得到了極大的好處。緬甸不得不將孟養宣慰司還給大明,並承諾在孟養下方的木邦宣慰司為非軍事區,大明百姓可以在這一地區自由往來和從事任何職業。
而沙廉附近設立的自由貿易港,也落入了大明的控製之下。鍾斌、李魁奇把沙廉視為了前往印度大陸的前進基地,開始從國內和越南地區遷移民眾前來開發此地。英國、荷蘭雖然沒有在緬甸戰爭中出力,但是卻獲得了不菲的好處。因此他們同葡萄牙人一般,都期望中國繼續向印度大陸拓展勢力,從而可以從中牟取利益,開始不斷向中國人提供關於印度大陸的情報。
對於雲貴總督洪承疇來說,緬甸王的服軟,倒是給他增加了許多威望。緬北地區複雜的地形和茂密的原始森林,使得和緬甸交界的雲南地方一直處於光挨打卻難以還手的尷尬處境,即便中間大明朝廷偶爾奮起了一把,也最多打到阿瓦而不能打到王都勃固,因此難以迫使緬王屈服。等到明軍一離開,緬軍就去而複返了。
緬甸的這種不斷蠶食的戰略,使得大明原本設置在此地的三宣六慰體製,大多被毀壞了。而失去了體製的庇佑之後,邊界的諸多土司就不得不單獨麵對緬甸的入侵,這顯然是一場沒有勝算的戰爭。
於是在緬甸數十年成功的蠶食政策下,雲南土司對於緬甸不免存在著一種莫名的恐懼。他們打不過緬甸人,而明軍又奈何不了緬甸人,和緬甸交界地區的土司便不得不向緬王私下溝通往來,在大明和緬甸之間搖擺不定了。
但是這次大明沒有出兵,隻是用了一個使者就讓緬王歸還了好大一片土地,這是當年黔國公府都未能做到的事。幾乎當同緬甸的和約傳回昆明時,雲南各地的土司便已經紛紛前往昆明,向洪承疇再次慶賀效忠了。黔國公府在雲南根深蒂固的影響力,第一次被朝廷的權威所真正蓋住了。
而趁著這些土司的態度軟化,洪承疇再一次推動了溝通雲南各地的交通設施建設,並加強了對於一些土司地區的控製,讓朝廷的影響力真正滲入到普通民眾之中去了,從而讓雲南真正成為朝廷的雲南。
就在大明的南方邊疆因為緬甸戰爭而進行著改變的時候,東協對於巴達維亞的戰爭的結果也在深刻的改變著大明和日本。
在從前,除了東南沿海那些長久保持著傳統貿易習慣的海商家庭外,內陸的大明商人們對於海外貿易都是持著畏懼的心態的。不僅僅是因為海上多風浪等自然災害,而是離開了大陸之後,他們缺乏保衛自己財產的能力。
但是隨著戰勝巴達維亞的消息傳回國內,各種對於南洋富饒資源的描述,和大明海軍在該地保護自家商民的事跡在報紙上就流行了起來。這樣的宣傳後果,便是讓不少內陸地區的商人開始接受,南洋地區其實和廣東等地的安全程度是差不多的,在南洋也是有著朝廷可以進行依靠的。
於是在海禁開放後出現的海外貿易熱潮後,出現了第二波的海外熱潮。和第一波以東南沿海地區商人為主的海外貿易熱潮不同,這一波以湖廣、四川等地商人為主的出海熱潮,卻是奔著前往海外圈占土地發展種植園經濟去的。
朝廷對於宗室土地的清理,顯然已經引起了不少精明地主的警惕。而海外土地較少的稅收及大明對於進口糧食的免稅政策,讓這些經營商業的地主意識到,他們賣掉國內的土地前往國外,起碼能夠購回五-十倍的土地,而這些國外的土地生產出來的糧食運回國內銷售之後,獲利顯然比現在國內擁有的土地獲利更高。
隨著之後南洋地區橡膠園、油棕園等高價值的經濟作物的出現,更是進一步推動了明人前往南洋經營土地的興趣。這一波的出海熱潮,持續時間比之前的貿易熱潮更為持久,直到一百年後,南洋熱才漸漸消停下來。
這種對於南洋地區的深度開發,不僅極大的緩解了國內土地和人口之間的矛盾,最重要的是極大的活躍了南洋和大陸之間的經濟聯係,並迫使大明的貿易商人向更廣闊的海洋拓展探險,尋找下一個暴利的貿易地區。
相比起大明這邊的意氣昂揚,日本這邊在收到了從大明傳回的戰爭結束會議的消息後,頓時變得暗流湧動了起來。
自從被大明用戰爭打開大門之後,日本人至今也不承認自己是被南蠻人所擊敗的,他們始終認為,當年的戰爭是豐臣千代請求大明王朝出兵恢複豐臣家的內部戰爭,是中原王朝幫助屬國的複國之戰,並不是外人入侵日本的戰爭。
之所以要這麽宣傳,因為不管是西南強藩還是江戶幕府,都需要維護自己統治日本的正當法理。西南強藩不能把自己視為被外人控製的傀儡,而江戶幕府需要證明自己的妥協並沒有出賣日本的利益。
但是不管他們如何宣傳,原本漸漸趨於封閉的日本,現在都不得不對外打開了大門。特別是橫濱、神戶、大阪、長崎、青森、山口這六處對外開放的港口,更是充斥著來自大明和南蠻的新科學和新思潮,令一些中低階武士和市井商販、手工業者大受影響。
而在大阪,因為大阪大學的建立,大阪更是成為了宣講來自大明新思想的日本思想中心。源自南蠻人的重商主義,明人的萬民平等論、華夷論辯等學說,通過大阪大學向著各藩來此學習的藩士們向日本各地傳播了出去。
當東協會議否決了日本分享戰後利益分配的消息傳回大阪後,大阪大學的學生和本地的市民是第一個上街遊行表達不滿的。
在大阪大學任教了半年多的張溥,看著從自己麵前經過的遊行隊伍,也是有些瞠目結舌。他還是第一次意識到,在大明以外的海外國家,同樣也是有著勃勃生氣之民眾的。
他默默站立在路邊,看著這些大阪市民從自己麵前的街道上遊行而過,他的一身明人裝束也很好的保護了他。這些上街遊行的市民可並不都是擁有理智的存在。就在不久之前他就看到,兩名走避不及躲在商鋪內的西洋人,就被一些喪失了理智的市民給抓了出來,把他們當做了欺淩日本的東協代表毆打了一頓。
如果不是有人叫來了巡警把這兩位西洋人救了出去,估計他們起碼要掉半條命。至於像他這樣穿著明人服飾的人,那些市民倒是不敢上前來為難。在這一點上,張溥倒也不得不感謝他所深惡痛絕的,那些勞民傷財且有違仁義的大明駐軍。
當初大明軍隊在日本以雷霆手段擊敗幕府大軍的事跡,現在差不多已經被描繪成神話故事了。不管張溥有多瞧不起這些軍人,日本人對於大明軍人卻都是老老實實的,並不敢表現出任何不敬。
就好比他們今日上街遊行,也隻是敢去堵大阪市政廳和大阪議會的門口,並不敢去圍堵大阪總督府和大阪港口的大明海軍駐地。
因著這些日本人的行為,張溥也從一開始遇到遊行民眾的不安和驚慌,變成了冷漠的旁觀者。
不過當他在遊行隊伍中看到一位少年後,終於忍不住上前將其從隊伍中拉了出來,向他質問道:“益田時貞,現在難道不是應該上課的時間嗎?為什麽你會出現在這裏?”
年方十六的益田時貞是長崎地方推薦到大阪大學學醫的學生,也是張溥的學生之一。說來也實在是難堪,在國內以學問聞名的複社領袖,到了大阪大學後卻陷入了一種尷尬的境地。
張溥的學問的確很好,但是在日本卻並怎麽適合。因為日本並無古可複,想要變得強大起來的日本,需要的是像大明這樣觸動靈魂的全麵改革,而不是講什麽尊經複古。
更何況,在經過了近兩百年的戰國時代之後,日本的儒學還處在一種很低下的層次。張溥研究的學問,對於這些日本武士來說,實在是過於深奧難懂,也難以運用到實際的生活當中,自然聽他講課的人也就越來越少了。
益田時貞是少有的幾名還在堅持聽他課程的學生,對於這樣的學生,張溥自然是不願意讓他卷入到遊行示威之中去的。
但是對於老師的質問,益田時貞隻是拘謹了一下,便對著張溥鞠躬請罪說道:“老師,現在躲在教室裏上課並不能挽救日本,隻有遊行請願才能讓那些南蠻人知道,日本並不是那種可以被他們殖民征服的下等種族,我們也是一個擁有著偉大文明和曆史的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