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帝國之路 第471章 大明對於東亞的影響
崇禎八年三月,朝鮮鐵山半島的氣候開始轉暖,半島上的植物都開始煥發出了勃勃生機。在半島的中部山丘上,有一座明人修建起的鐵山城,在周圍山林的襯托下顯得極為宏偉。特別是借助於山丘坡度修建的鋸齒狀城牆,看起來更是氣勢迫人。
一年前正是憑借著這道城牆,還有城內軍民的齊心協力,才擊退了後金軍發起的數次進攻,令後金最終放棄了奪取這座城池的打算。
站在城頭的王化貞伸手摸著麵前的馬麵石,心裏也不由有些感慨了起來。六年前這裏不過是一座小小的城堡而已,正是他帶著那些遼東逃人和逃亡而來的朝鮮奴婢,一點一點的將這座城池修建了起來,並在城外開墾出了數千頃良田,令東江鎮大大的緩解了糧食危機。
經曆了廣寧之敗的王化貞,終於洗掉了自己身上的那點書生氣。他在抵達東江鎮之後開始紮紮實實的深入到了基層,去同那些底層將士和遼東逃人去交談,對於任何事情都一一過問,不再假手於人。
這六年來鐵山郡軍政事務對於王化貞的磨煉,可以說幾乎將他變成了另外一個人。他在東江鎮上下的影響力,現在已經不弱於毛文龍本人了。而六年多的時間,東江鎮也從一群敵後抱團取暖的遼東逃兵逃民,變成了控製大明北方海外領地的軍事集團。
此時的東江鎮,不敢是軍官的選拔,士兵的招募退役,後勤物資的管理,都已經漸漸納入到了朝廷的管理之下。當然,為了讓東江鎮和朝廷之間完成磨合對接,王化貞在其間也是出了極大的力氣的。
一年前後金入侵朝鮮的戰爭,算是檢驗了王化貞在朝鮮這五年來所花費的精力並沒有白費。在後金軍隊入侵朝鮮時,王化貞拒絕了毛文龍撤回皮島的建議,選擇了同鐵山城的軍民一起堅守城池。
這一次王化貞並沒有失望,鐵山城內並沒有再出第二個孫得功。在守城的過程中,王化貞發現,比起那些遼西將門和大戶人家,這些從遼東逃亡的底層士兵和百姓,甚至就算是那些逃亡到鐵山郡的朝鮮奴婢,在麵對後金軍隊入侵時,都表現的非常勇敢,沒有一人想要向女真人投降。
正是仰賴於他們的拚死抵抗,後金軍在付出了重大傷亡之後終於放棄了奪取鐵山城的計劃,而是選擇了就地監視直到戰爭結束。
在後金軍隊撤離之後,王化貞終於接到了朝廷的調令,讓他重新返回京城。從抵達朝鮮的第一天起,王化貞就想著有朝一日能夠回京洗刷自己的恥辱。但是等到他真的能夠返回京城的時候,他又對這片消耗了他六年時間的土地戀戀不舍了起來。
遙望遠處的大海,王化貞也不由長歎了一聲,比起東江鎮這邊的簡單人事,京城風波雲譎的政治才真是令人生畏的存在啊。
就在王化貞遙望大海的時候,漢陽的政治鬥爭也算是告一段落了。帶著崇禎嚴厲指令返回漢陽的沈器遠、金尚憲,在控製漢陽城的祖大壽、吳三桂舅甥的幫助下,聯合了朝鮮的親明勢力,對投降後金的領議政金鎏、簽訂了屈辱和約的吏曹判書崔鳴吉一黨進行了批判。
朝鮮和後金簽訂的盟約實在是過於恥辱,且李倧自己也對在三田渡向黃台吉三叩九拜的經曆深感羞辱,加上後金向大明的求和傳回朝鮮後,也令諸多朝鮮親明士人氣勢大張。許多人都認為如果去年朝鮮能夠堅持下去的話,也許就能等到明軍來援,那麽朝鮮就不用承受之後的屈辱了。
外有大明的武力和政治壓力,內有朝鮮士人的輿論壓力,加上李倧對於後金的屈辱感,到了崇禎八年正月,李倧終於下了教旨。免去了金鎏、崔鳴吉等一黨的官職,並將他們流放到了外地。任命金尚憲為領議政,沈器遠為吏曹判書,仿效大明成立內閣,開始實施新政。
金尚憲擔任了領議政的第一件事,就宣布組建一個師的朝鮮新軍,以保衛漢陽城。這隻朝鮮新軍的訓練和指揮權力都被交給了大明的朝鮮大臣祖大壽,朝鮮各道水師也被統一為朝鮮海軍,林慶業被任命為朝鮮海軍大將,負責指揮這隻海軍。
而沈器遠則代表朝鮮王國和大明中央銀行、四海貿易公司的代表簽訂了一攬子的經濟援助協議,以朝鮮的開礦權、海關稅收及鹽稅為抵押,向大明借款白銀300萬兩,約450萬大明元,以修建大明的基礎設施及各種工礦企業。
這其中最為重要的基礎設施,便是京釜鐵路的修建。修建這條鐵路的目的,便是聯通漢陽同釜山,更是確保慶尚道的義兵能夠快速移動到漢陽,以確保出身慶尚道的沈器遠,能夠借用家鄉的勢力對漢陽城加以影響。
此時在大明國內,一兩黃金大約價值21塊大明銀元,紙幣的話則需要25元。而大明借出給朝鮮的貸款正是紙幣,這些錢事實上並不會流入到朝鮮國內,而是直接在大明國內變成各種物資再運輸到朝鮮。
應該說沈器遠並不介意這種支付的方式,以他對朝鮮官僚的了解,如果是輸入貨幣的話,這筆借款估計會有一半以上落入到各級官吏的口袋之中。他唯一感到不滿的是,大明銀行給出的借款居然還要利息,雖然隻有六分,也實在有違他對於大明的上國印象。
就在朝鮮人積極的準備改革,試圖找到一條富國強兵之路時,日本東、西幕府各自主導的改革,終於開始有了一些起色。
嚴格的來說,和江戶幕府隻追求軍事上的變革不同,由葉雨軒主導的大阪幕府,則試圖從經濟到社會進行全麵的變革。葉雨軒之所以這麽做,是因為日本和中國的諸多風俗相近,在日本進行的改革試驗,隻要稍加變化就能在中國實施。
在崇禎眼中,日本就是一處社會變革的試驗場,某些在中國暫時還不能實施的政策,在日本先行試驗,然後吸取教訓再用於國內,顯然更能緩和國內的矛盾。
不過崇禎隻是想在大阪地區進行社會實驗,而葉雨軒和那些日本藩士在看到了大阪地區的快速發展之後,卻試圖想要推廣到整個西日本地區。作為大阪總督和東海巡閱府的高級官員,葉雨軒等中國官員已經把日本視為了大明的地盤,他們迫不及待的想要把西日本地區消化下去,從而為東海巡閱府擴充出一個堅實的基礎。
畢竟此時的東海巡閱府已經把目光轉向了美洲,那裏的皮毛貿易和墨西哥出產的白銀、黃金,已經讓許心素和四海貿易公司的商人們垂涎不已了。
但是從中國出發前往美洲的航程實在是太遠了,且遷移大明人口前往美洲,公司對於這些大明人並無絕對的處置權,這些人口抵達美洲西海岸之後並不願意聽從於公司的命令去狩獵,而是喜歡自己找塊安全的土地開荒,以產出來抵消自己的船票錢。
開墾美洲的荒地對於大明來說是一個極好的選擇,這意味著大明能夠在北美西海岸紮下根來,並為後來者提供足夠的糧食和物資。但是對於商人們來說,這卻是最壞的選擇,因為隻有皮毛才能為往返太平洋的貿易航線帶來高利潤。
商人們想要更多的皮毛;東海巡閱府則希望更深入的探索美洲內陸,甚至是翻越落基山脈以東地區,從而擴大對美洲的控製疆域;至於日本各藩的領主,則想要盡可能的送走自己領地內的浪人和破產農民,以防止發生民眾暴亂。
在三方的一拍即合下,前往美洲的船隻開始帶上了日本浪人、貧民,這些日本人不僅服從性強,且吃苦耐勞的程度並不亞於大明的農夫。更妙的是,沒人會關心這些日本人的生死,所以船隻可以塞下盡可能多的日本人,從而增加運輸能力。
同樣大小的船隻,裝運日本人時,往往能夠達到裝運中國人的一倍以上,這也使得航行過程中的死亡變得平常了起來。運到美洲西海岸的日本人,需要為大明服役5年,方準許擁有自己的土地。
還有一些日本人則被運去了秘魯,智利,他們被賣給西班牙人,用於開礦和進行農業勞作,以補充印第安人反抗造成的勞力不足。
而還有更多的日本人,被中國的漁業公司所雇傭,在日本周邊捕魚獵鯨,並在日本沿岸製作成魚罐頭、魚幹運輸到中國去。
正是憑借的這些底層日本人的勞作,被戰爭所破壞的日本經濟終於開始慢慢恢複了元氣。特別是伊予東北部別子銅山的發現,使得大阪幕府掌握了新的財源,並開始投資建設大阪造船所。
而薩摩、長州、熊本諸藩,在派出藩士前往大明求學之後,開始嚐試著修建煉鐵廠、焦炭廠、槍炮製作所。東協征服日本的戰爭,終於讓這些藩主和武士們都感受到了危機,他們試圖通過學習大明而富強起來,將那些南蠻人趕出自己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