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武俠仙俠>挽明> 第二卷 拂曉之晨 第592章 商談一

第二卷 拂曉之晨 第592章 商談一

  黃立極在推行新政之初時還走一步看一步,到了今天也算是把大半的精力撲到了新政上,以為自己的身後名做考量了。


  這位曆經宦海沉浮數十年的老官僚已經認定,隻要繼續保持這樣的勢頭,那麽新政就算不能全然成功,也能保住大半的成果,大明王朝中興未必,但是延續個幾十年壽命終究是沒有什麽問題的。


  他這位深深涉及到天啟黨爭的人物,也許就會因為這點功績而脫離閹黨之屬,博取一個救時宰相的美名。到了他這個地位,權位什麽的已經不怎麽看重了,60出頭之人還能霸占首輔之位多久呢?

  他畢竟不是嚴分宜這樣的權相,而崇禎也不是嘉靖皇帝。因此黃立極空閑下來,最為擔憂的還是自己的身後之名。


  這時代的士大夫名望可不是一介虛名,張江陵雖然擅權惡了萬曆皇帝,但是他的救時宰相之名遠播,到了天啟時便已經有人為他翻案,而到了崇禎登基之後,這位萬曆時的權臣更是全麵被平反,子孫也全部被恢複了優待,不出二十年張家又將成為鍾鳴鼎食之族了。


  黃立極知道自己在天啟黨爭之中涉入太深,已經同東林黨人結下深仇,若是東林黨人上台,就算不清算他,也會找他子孫族人的麻煩。就算他再得皇帝的信重,這人一走,茶終究還是要涼下來的。


  不過他若是在新政上有所作為,替大明朝延上幾十年的壽命,就算東林黨人想要清算他的後人,也要顧忌到天下輿論的影響。因此到了此時,黃立極對於新政的熱情,倒是大半出於真心的了。


  但是黃立極同樣也知道,新政想要繼續推行下去,就必須獲得皇帝的堅定支持。事實上新政大半的成果,倒是崇禎個人意誌的努力,他和內閣不過是奉命執行罷了。


  也隻有具有少年英銳之氣的崇禎,才能毫無顧忌的在大明腐朽沉悶的官場內闖出一道新路來,不像黃立極這些老官僚們,在做事之前都要極盡平衡思量,不要觸動方方麵麵的利益,給自己製造麻煩。


  如果沒有了崇禎頂在前麵,黃立極覺得新政能夠保住現在的十分之一成果,都已經可以算是大明上下官紳團結一致向前看了。


  正因為如此,他心裏是真真切切的不願意崇禎出城親征,拿自己的生命去冒險。要是在戰場上崇禎出現了一點什麽問題,這大明朝剛剛萌現出來的一點希望,也將就此斷送了。


  黃立極脫去了自己的梁冠,鄭重的拜倒在地上,口中再次勸諫道:“陛下正值青春,不必爭一時之氣。就算這場戰爭讓後金大獲全勝,這些奴兵也拿不走關內的一寸土地。


  待到後金兵退,陛下自可重整國勢,十年生聚,十年教訓。隻要我大明百姓從這些年的災荒中恢複過來,似建奴這等跳梁小醜,必可一鼓而平。


  陛下不可意氣用事,拿自己的性命和大明的國運去同建奴一賭高下。贏了也不過是擊退建奴一次進兵,他們下次難道就不再來了麽?但是如果輸了的話,這京城之內未必會有第二個於謙,想當僧道衍的倒是不少。


  因此臣不敢奉命,若是陛下非要執意孤行,那麽臣請致仕回鄉養老。”


  黃立極要撂挑子不幹了,朱由檢自然也坐不住了,他趕緊起身親自把黃立極攙扶起來,口中委婉的說道:“黃先生愛我之情,朕豈能不知。


  其實朕對自己的性命也是極為看重的,並不願意輕易拋棄之。然而當今之世已經不再是太平年景,而是亂象漸起的大爭之世。


  昔日蒙元失德,我漢家英雄群起而複華夏之故土,心中懷的不過是:驅逐韃虜,恢複中華。這八個字而已。祖宗浴血奮戰,追亡逐北,驅蒙元出中國,終承天命以治中國,享國已有260餘載。


  而今建奴崛起於遼東,耀武於我大明臣民之前,朕若視而不見,躲在這四方城中,朕之性命倒是保存了,但是祖宗浴血而戰得來的天命又將何存?

  今日我大明之患非是建奴醜類,實是天下人心之向背,我皇明天命的存繼也。朕今日若是放棄了遵化之軍民,明日要不要放棄薊州之軍民,後日要不要放棄京畿之百姓?


  今日之朝廷,也就剩下北直隸這點人心了。若是連這點人心都保不住,京城之內雖有百萬之眾,那也不過是一團散沙,不足以為倚靠。


  同這大明江山相比,朕之性命實在是微不足道;而同這華夏億兆生靈相比,一家一姓之王朝傾覆,同樣也是一件小事。


  驅逐韃虜,恢複中華。乃是祖宗奮起之誌,子孫後代豈敢不從。朕若能保住中華之地,捍衛華夏之生民,則天命自在吾家。若是不成,我朱家也當回報大明百姓260餘載的供奉,不可辱沒祖先之名。”


  黃立極都不知道自己是怎麽被崇禎扶起來的,皇帝的這番話語已經把仁孝和大義發揮到了極點,他如果再拿社稷、國本這些名頭去勸說,無疑是以小利而壞大局了。至於所謂的華夏億兆生靈高於一家一姓之江山雲雲,這種讓人汗流浹背的言語,他也是自動忽略過去了。


  不過皇帝現在講的話畢竟很是直白,他要爭奪的是朱家的天命和繼承先祖的誌願,在這種政治大義麵前,就算是官宦生涯中經曆了無數風浪的黃立極,也從未覺得如此刻一般無言以對。


  他的心中有了遲疑,剛剛不惜辭官歸鄉的決絕姿態,也就失去了那股豁出去的氣勢,不能再撼動崇禎讓步。於是黃立極再度搜腸索肚,最終也隻能拿新政的成敗來做借口了。他對皇帝勸說道,若是崇禎在戰場上出現了什麽意外,這大明新政必然就要半途而廢,則崇禎想要挽回時局的心願,同樣要付諸流水。沒有了新政,又怎麽挽回大明的時局呢?

  朱由檢聽後注視了首輔許久,才笑了笑說道:“先生是四朝老臣,這多年的宦海沉浮下來,對我大明的弊端應當了如指掌才對。


  朕想問先生一句實話,先生難道真的覺得,眼下這新政真能夠挽回我大明的氣數?讓我大明度過眼前的難關,然後千秋萬載的永存下去不成?”


  黃立極的臉色頓時有些難看了起來,“陛下這話是何意?如果臣對新政沒有信心,怎麽會為了推行新政,而四處得罪人呢?難道陛下對於推行新政,現在又後悔了不成?若是如此,臣隻有避位讓賢…”


  朱由檢趕緊擺著手說道:“先生不要負氣,朕並不是對推行新政感到後悔。朕今日不過是想同先生交心而已,這新政已經實行了一年半,以先生過往的人生經曆,難道還不能預測一二麽?今日,朕就想要聽聽先生的真心話。”


  黃立極沉默許久,才猶豫不決的說道:“若是新政能夠全麵推行,臣以為不會差張江陵的萬曆新政多少,或可以恢複到萬曆15年的光景吧。”


  朱由檢不由苦笑著說道:“萬曆十五年,也就是說新政替我大明多延續了4、50年的壽命。不過張江陵推行萬曆新政的時候,我大明周邊可沒有一個虎視眈眈的後金啊。


  朕這些日子倒是看了不少閑書,其中書裏有這麽一個寓言故事…這故事的名字,就叫做: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這後金難道不會是壓倒我大明的最後一根稻草嗎?”


  黃立極低頭琢磨了一陣,終於歎了口氣說道:“最後一根稻草,想不到西人之中也有這麽有智慧的哲人。不過陛下,就算是這位哲人,也要放下最後一根稻草才知道駱駝會不會倒下,現在我大明尚沒有到山窮水盡的地步,誰知道後金是不是最後一根稻草呢?


  臣依舊以為,陛下當善自珍重,安心等待新政推行獲得的結果。也許說不定,新政的效果會好於預期,我大明有否極泰來的機會。臣還是反對陛下親征,這新政不可半途而廢啊,陛下。”


  朱由檢低頭思考了半天,終於不管不顧的對著黃立極說道:“我大明現在麵臨的宗室問題、吏治問題、士紳優待問題、衛所問題…種種弊端歸根結底,其實隻有一個核心問題,那就是土地問題。


  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說的正是當今之世。不是天下土地不夠分配,而是土地多在高門大戶手中,農夫無田可耕,稍有災荒,便是人各相食,這天下方才動蕩不安。


  現在實施的新政能解決土地問題嗎?顯然不能。設立銀行,投資實業,不過是調動了民間財富,安置了那些失去土地的農民罷了。這始終隻是治標之策。


  我大明百姓數以億計,失去土地的農民更是數以百萬計,隨著時間的發展,越是災荒之年,這土地越是集中到高門大戶手中。這些高門大戶享受著朝廷的優待,侵占民田又不用給朝廷納糧,他們占有的土地越多,朝廷的收入就越少。


  朝廷的收入越少,就越難以賑濟災民,安頓流民。若是朝廷再也無力賑濟災民,安頓各地流民,這些無路可走的百姓難道就不會效仿陳勝、吳廣的舊事嗎?

  是以這新政隻能讓大明稍稍喘口氣,恢複一些元氣罷了。想要挽救時局,現在推行的新政是做不到的。”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