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拂曉之晨 第473章 士紳的代表
前來京城參加士紳大會的各省士紳代表,田產在1000畝以下的占了近六成。剩下的人員中,則一半是資產較為豐饒,但是在官場卻沒有什麽深厚根基的士紳;而另一半則是,在地方上頗具名望的士紳。
在士紳會議正式召開之前,抵達京城總計79名士紳代表,已經在私下的酒宴交往中,漸漸按照地域和興趣分成了六個主要的團體。
以文震亨、朱灝等江南名士為首的名士派,以徐翰文、高玄光、顧元惠為首的退仕閑居鄉裏的官紳派,還有以佛山李氏為首的兩廣士紳,以晉江馮氏為主的福建士紳,以蒲州張、王諸人為首的山陝士紳,還有便是依附於京畿士紳聯合會的北直隸、山東士紳。
以上這些團體,或是因為自身的名氣,或是因為曾經的官員身份,或是因為他們所在的家鄉乃是科甲出名之鄉,或是因為某些士紳同朝中當權者之間若有若無的聯係,使得他們成為了這次上京士紳代表們眼中的領頭人。
而除了以上六個屬於自發或是半自發形成的士紳團體,在士紳代表中影響力較大之外,還有一個較為獨立的小團體,雖然對於外省的影響力不大,但是內部倒是更為團結一致,這便是幾位河南士紳代表。
原則上每個小省的士紳代表為3名,當然像湖廣這樣的大省名額是要翻倍的。但實質上為了能夠順利召開這次大會,和保證傾向於朝廷的士紳代表不至於聲音太小,崇禎對於代表名額上的限製,並沒有要求的很嚴格。
因此抵達京城的各省士紳代表人數,幾乎是當初計劃中的一倍。而河南士紳代表的人數就超過了標準,達到了5人之多。
這五位河南士紳代表,也是幾位在河南執行朝廷政策的官員精心挑選出來,準備在大會上為他們的行為辯護的人員。這些代表不是出身當地衰敗的士紳家族;便是在家鄉同其他士紳家族爭鬥失敗,快要跌落士紳階層家族中的人員。
不管是想要挽回家族的衰敗之勢,還是寄希望於同這些朝廷高官合作,從而擺脫自家淪為失敗者的命運,他們都隻能在這次士紳大會上奮力一搏,為自己爭取一個翻身的機會。
因此這幾名河南士紳代表,雖然沒有文震亨、朱灝等人的名望;也沒有徐翰文、高玄光、顧元惠等人掛著退仕官員的光環;也不會像某些代表動不動就以某閣老同鄉,某尚書鄰居自居。
但是他們在士紳代表大會上每一次的發言,都充滿了背水一戰的激情,區區五名代表的聲音,居然占據了士紳大會的半壁江山,完全壓倒了其他團體的氣勢。
當然,這也同士紳大會采取了開放式的會場有關。習慣於在一個優雅的環境內,同幾名好友平和的交換意見的士大夫們,顯然還是第一次經曆,坐在一個噪雜的會場內討論問題的方式。
這種如同市集一般的會場,和被數百名京城百姓看熱鬧的會議討論方式,讓他們感覺自己成為了供人取樂的對象。特別是一句話說的不對,就會被場外的百姓嘲諷,還要被登上大明時報,更是讓這些代表痛恨不已。
再加上,這些士紳代表們完全不能適應,扯著嗓子同人爭論一個問題的對錯,而不是溫和的交換意見的方式。在他們看來,這那裏是討論問題,簡直就是在市集做交易。
比如文震亨、朱灝等江南名士他們非常讚成,徐翰文、高玄光、顧元惠等人主張的,廢除朝廷在山西、河南執行的糧食政策,反對解放奴婢,並給予奴婢以法律保護。
但是他們這種讚成,隻局限於讚成徐翰文、高玄光、顧元惠等人在會場上堅持自己的主張,他們自己卻絕不在會場上公開作出表示。
之所以他們會如此,一方麵是因為,他們覺得在這樣的環境下同其他代表發生爭執,實在是有失自己的身份。
另一方麵則是,每日圍觀的群眾,不僅僅隻有京城的百姓,還有諸多燕京大學的學生。這些學生同來看熱鬧的京城百姓不同,他們都是抱有自己的政治主張前來旁聽的。
一旦聽到了同他們的主張不符合的意見,他們往往顯得比場內爭辯的代表還要激動。在大會召開的第三日,高玄光對於奴婢製度的評論激惱了場外的幾名學生,慘然遭受了這些學生脫下的靴子的攻擊。
高玄光本人因為動作敏捷,加上學生的準頭太差,因此僥幸逃過了攻擊,但是坐在他身邊的幾位代表則受到了無妄之災。
當然這些代表應當感謝去年京城市政廳主持的京城道路改造項目,使得這些學生們的靴子在他們身上隻留下了些塵土而已。
不過高玄光雖然躲過了學生們的物理攻擊,卻沒有逃過這些學生的口誅筆伐,這些學生回去之後便向大明時報投了稿,聲稱這位退職官僚是一個無血無肉的冷酷之人,他的聖賢書都讀到狗肚子裏去了雲雲。
更值得玩味的是,大明時報居然一字不漏的全文刊登了,這篇學生對於高玄光的討伐之文。這種名譽上的打擊,頓時使得會議剛開始時還趾高氣昂的高玄光,在接下來的會議日程裏變得沉默了起來。
看到了在會上發表觀點同輿論不一致,會有多大的風險之後,文震亨、朱灝這樣的江南名士,自然是不願意拿自己的名聲去冒險的。
而徐翰文、顧元惠等代表官紳的人員,也不自覺的低調了下來。他們上京之前,可沒想過自己的對手會是這些學生和無知的京城百姓。
一直以來,這些士紳在自己的家鄉都是一呼百應的存在,使得他們過於高看了自己的力量,甚至於有些人還出現了錯覺,以為自己真的可以隨意的代表百姓的意願了。
但是在遠離家鄉的京城,在這座陌生的城市內,這些士紳們才發覺,這座城市內的居民顯然不是他們可以隨意操縱的家鄉父老。
而在這樣一座城市之內,沒有了百姓和輿論的支持,他們要拿什麽去反對朝廷的意見?甚至於,朝廷尚未出手,他們已經被京城的百姓和輿論所擊敗了。
北京城是一座人口超過80萬人的巨大城市,在這個時代,大明能夠與之相比較的幾座大城,大多在江南地區。而江南的這些大城市,人口也許可以同京城相比較,甚至有的城市還有所超過,但是在占地麵積上,卻極少有城市同北京相提並論的。
畢竟北京城所在的地區,是一處平原地形。加上去年的城市街道改造,使得這座北方的雄城看起來更是氣勢不凡。
除了那些來自江南地區的士紳,大部分地方的士紳代表,還是第一次見到本國的首都。這個時代落後的交通設施,使得出門旅行是一件極為痛苦的事情,因此除了赴京考試的舉子之外,大部分的士紳同樣很少遠離自己的家鄉。
如果不是朝廷舉辦的這次士紳大會,某些人也許這輩子也就是在家鄉縣城附近轉悠轉悠。離開了熟悉的本鄉本土,千裏迢迢趕到了京城的士紳們,在這座巨大的城市麵前,同鄉下農夫進入縣城一般,同樣生起了敬畏之心。
因為這種敬畏之心,這些士紳們自然會不由自主的,向著看起來強勢,又頗有見識的代表們靠攏。這也就是為什麽會議還沒有召開,而代表之中已經隱隱形成了許多小團體。這完全是,因為陌生環境的壓力下,人們需要抱團取暖的天性而已。
不過會議召開了幾天之後,這些在鄉下士紳們看起來聰明睿智,見多識廣的代表們,輕易的就被京城百姓和輿論剝去了他們身上的光環之後,這些來自偏遠地方的士紳們的心思也不由活絡了起來。
有些士紳代表開始試探著迎合著京城輿論發表了自己的意見,這些原本默默無聞的士紳代表,頓時獲得了京城百姓的嘉許,和大明時報的點評。
忽然之間,他們的名聲便在京城百姓中開始流傳了起來。這些敢於迎合輿論的士紳代表,本身家中就沒有多少奴婢,有些人還是糧食統購統銷的受益者。
隻不過當士紳會議剛剛召開的時候,他們的出身讓他們覺得,國家大事還是應當聽從那些有名望的代表決斷為好。至於人微言輕的他們,隻有選擇支持的權力罷了。
不過當這些有名望的士紳代表被京城的百姓和輿論所打倒之後,存在於他們內心中的野望便開始慢慢萌芽了。
不管怎麽說,就算是在京城百姓看來最為蠢笨的士紳代表,在他自己的村子裏,那也是說一不二的土皇帝。對於他們這些人來說,隻要嗅到了權力的味道,自然就會燃燒起來。更別提還有一個大明時報在一邊推波助瀾了。
於是,原本還算有些秩序的士紳代表大會,很快就變得混亂和無序了起來。新的小團體旋生旋滅,而代表們所議論的內容也常常脫離了議題,變得開始同京城輿論遙相呼應了起來。
幾位較為老成的士紳終於看不下去這種亂象,聯名向皇帝上書,要求封閉會場,禁止京城百姓入內旁聽,不要使這場大會淪為一個笑柄。
朱由檢的回複方式也非常的讓人意外,他並不是直接給這些士紳代表做了回答,而是在大明時報上公開做了回複。
在貼出了這些士紳代表上書的全部內容,但是隱沒了他們的名字之後,皇帝的親筆回信就放在了全文之後。
回信的大意如下:朝廷召集天下士紳代表商議國事,原本就是希望能夠對朝廷頒發的政策進行查漏補缺。
為了避免朝廷的意見左右士紳的想法,朝廷並沒有對士紳代表大會討論的內容加以限製。朝廷想要聽取的,不過是代表百姓的大多數人意見罷了。
然而令人詫異的是,某些士紳居然向朝廷提出,在討論百姓之事時,應當把百姓趕出會場之外,不能讓百姓幹擾了士紳們的議事。
這實在是讓人百思不得其解,士紳們如果要討論的是私事,百姓自然不能衝上貴宅聽取隱私。但是士紳們明明在討論一件涉及到百姓利益的事情,卻不允許當事人了解討論的內容,這就難免讓人感到驚訝了。
如果這些士紳的記憶力沒有出現錯誤的話,就在半年之前因為朝廷頒發的政策惹起了地方士紳的不滿,認為朝廷的執政者頒發國策過於獨斷專行,方才有了這次全國士紳大會。
但是轉眼之間,這些士紳已經開始踏昨日當權者之後塵,把百姓開除出民籍了嗎?
對於這件事情,朝廷不會幹涉。如果各位士紳認為百姓無權參與議事,大可以開會討論,拿出一個決定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