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拂曉之晨 第457章 關於新式火炮
在孫元化和他的研究小組的設計下,這些大炮很好的符合了崇禎的標準化和減重化的要求。最小的3斤炮炮身隻有112.5公斤重,加上炮車也不過187.5公斤重。
在野外作戰時,即便是沒有道路的崎嶇山區,也可以憑借著人力分拆抬上山。平時行軍則安排了兩匹挽馬用於拖曳,緊急時刻1匹馬也能拖動行軍。
火炮的口徑85毫米,遊隙十分之一,炮彈重量1.13公斤,裝藥0.23公斤,火炮的5度射角射程為480米,造價為41元每門。
這門火炮的威力雖然在整個火炮體係中最小,但是勝在輕便廉價,而且比起此前明軍使用的虎蹲炮之類的非標準火器威力要大的多。
2-3名訓練熟練的炮手就能夠進行操作,雖然現在最快的射擊速度是2分鍾每發,但是孫元化認為隻要多加訓練,今後達到1分鍾每發也是可能。
而湯若望等人也正在編訂射表,準備把不同規格火炮的射程和射界大致固定下來,好供炮手進行操練。至於那些在鑄炮過程中出現了偏差,導致不能符合射表的大炮將會作為不合格品,提供給商船或是外銷。
而在火炮射擊的輔助儀器上,傳教士帶來的炮口象限儀,也改成了更容易操作的炮尾象限儀。可以說,在這一連串的火炮鑄造和射擊技術的改進之下,炮兵已經差不多形成了一個獨立的作戰單元,再不是從前隨意從士兵中抽調人手裝藥點火的非正式軍隊編製。
火炮鑄造和射擊技藝的研究,不僅大大加深了明軍指揮官對於火炮性能的了解,使得他們可以更為準確的使用手中大炮的威力。
最為重要的是,破除了明軍士兵對於火炮的神化和畏懼心理,從前一幹武官和文人一味的吹捧火炮的神力,動不動就是一炮下去糜爛數十裏,使得明軍士兵在作戰時把希望完全寄托在了火炮身上。
這些明軍士兵在這些文人虛假的宣傳中,膽怯的認可了女真人在野戰中無敵的形象,卻又愚昧的認為在守城戰中,隻要大炮將軍一響,女真人便要死傷慘重了。
這種想法不僅讓明軍失去了同敵軍野戰的勇氣,還把大炮的威力無限的拔高了。因此一旦在守城時,火炮的威力並沒有他們想象的那麽大時,士氣自然也就開始不斷低落了。
把火炮看成神物,而不是一件人手製造使用的戰爭工具,也使得明軍的將士疏於火炮射擊技術的研究,把火炮發射所需要的嚴謹和科學,當成了戰場上期待神靈保佑的奇跡。
這種思想表現在實處,便是在戰爭中隨意的裝填火藥和彈丸,畏懼炸膛的士兵大幅度的減少標準裝藥;而勇敢的士兵則拚命裝填火藥,完全不理會火炮本身的性能和射程。
結果便是,前者發射的炮彈威力不足,讓己方士兵大失所望。而後者則往往造成炸膛事件,直接對己方的防禦陣地造成了損害。不管怎麽看,神化火炮的威力,最終都會讓明軍自己深受其害。
在這半年多來對於火炮技藝的研究匯報過程中,雖然大明某些不諳武事的文人和官員,還在把火炮當成了某種神靈的法器。
但是對於孫承宗、王在晉這些負責軍事的官員來說,總算是對火炮有了一個基本的真實認識。火炮不過是在火藥在一根堅固的管子內劇烈燃燒,從而壓縮空氣做功,推動了一枚彈丸運動的工具。
這個所謂的做功,其實就同馬匹拉車,滑輪提升重物一樣,本質上並沒有什麽不同,依靠動力使某一物體進行運動罷了。
揭破了這個真實之後,孫承宗、王在晉這樣的官員,自然便開始從實際的角度去考慮火炮的鑄造數量和使用方式了。
王在晉依然還是保持著,利用城堡和火炮組成防禦陣地用以對付女真軍隊的想法,因此他更為在意,孫元化提出的加農炮係列。
而孫承宗則在崇禎的影響下,意識到城堡和火炮的防禦戰術顯然是不足以收複遼東的,對於豐鎮草原上的一仗,也終於改變了他對於明軍野戰無能的印象。
顯然,隻要提供了充足的後勤物資,建立一套完整的軍事指揮體係,加上足夠的訓練,明軍還是能夠在野戰中擊敗蒙古人的。
豐鎮草原上的勝利,不僅僅是粉碎了察哈爾部吞並右翼蒙古的野心,重要的是給了大明官員們對於明軍的一絲信心。
如果明軍在野戰時能夠抵擋住女真人的進攻,那麽誰還會堅持一定要在邊境建立堅城巨炮來防禦女真人的進攻呢。耗資巨大,還未必能夠抵擋女真人的進攻。最為重要的是,堅城巨炮戰術顯然是無法規複遼東的。
因此孫承宗領導的總參謀部,已經從剛開始成立時,認為要在遼西邊防上建立一道城堡防線防禦女真人的主張。慢慢變成了,建立幾座相互支援的重點城堡,然後訓練出幾隻野戰部隊,依托這些城堡同女真人進行對抗。
對於同蒙古科爾沁部結盟,本身又占據了遼東廣闊草原的女真人,他們並不缺乏上好的馬匹。而連續擊敗了遼東明軍,不僅僅讓這些女真人從明軍手中奪取了大量的軍需物資,還把漢人在遼東的工匠都截留了下來。
憑借著遼東無窮無盡的森林資源,女真人的冶鐵業並不缺乏燃料,遼東的軍器鎧甲反而比明軍粗製濫造的武器更為精良。
因此想要在野戰中抗衡女真人占據優勢的騎兵,除了要加強對於明軍的訓練之外,便於攜帶的火炮,顯然成了明軍用以抵抗女真八旗的利器。
考慮到這一點,孫承宗對於榴彈炮的係列顯然更為重視。因此當確定了鐵模鑄炮技術已經成功,但是必須要使用高爐灰口鑄鐵才能獲得更好更安全的火炮後,兩人對於火炮鑄造計劃的分配數目,頓時起了爭執。
王在晉想要多鑄加農炮,用以替換遼西各城現在擁有的各類雜式火器,以提高遼西明軍的戰鬥力,防備後金對遼西的侵犯。
孫承宗則以為,應當多鑄價格更為低廉的榴彈炮,隻要訓練出能夠同女真人野戰的軍隊,那麽就不必浪費過多的資源在遼西城堡的建設上了。畢竟城堡不能長腳跑去包圍沈陽城,而明軍可以。
對於兩位大臣的各執一詞,朱由檢倒是沒怎麽在意,聽了孫元化對於這些火炮的讚賞之詞後,他突然向孫元化問道:“那麽現在的火炮鑄造技術還有那些缺陷?鑄炮廠對於各門火炮的定價是如何的?每個月能生產多少門火炮?”
孫元化猶豫了下,才回道:“火炮的缺陷還是有的,鐵模鑄炮雖然比泥模鑄炮成功率高,內外也比較光滑,但是想要做到炮口內徑徹底的光滑緊密依然是不可能的。
因此炮口遊隙隻能保持在十分之一和十二分之一之間,按照燃燒氣體做功的理論,有不少氣體是被白白浪費了,並沒有完整的作用的炮彈身上,對於這個問題我們還在繼續研究。
另外,不管是鐵模還是泥模,澆築鐵水的過程中,總是免不了會擾動到中心的芯柱,這使得火炮製成之後內膛和外徑並不是在一條直線上,炮彈的落點同瞄準的目標總是會有一個偏差值。
因此每一門炮都需要炮手進行射擊時的人工調整,如果更換了炮手,並不能直接掌握這門大炮的射擊要點。
當然,這種偏差在精確射擊上影響比較大,但是在覆蓋射擊中則無關緊要。因此臣建議火炮最好能夠集中使用,盡量用數量去彌補射擊精度上的誤差。
雖然我們現在還沒能完全摸索出鐵質火炮的性能,但是銅質大炮發射1000發基本就應當進行報廢,而鐵炮的話估計應當不會超過銅炮的射擊次數。因此在使用上麵,鐵炮的耐久性較差。不過在成本上卻大大的低於了銅炮。
每門鐵炮的成本,大約為同型號銅炮的五分之一。為了保證鐵炮的使用次數和避免炸膛事故,臣等才把榴彈炮的標準火藥裝填量定為彈重的五分之一,而加農炮的標準火藥裝填量定在了彈重的四分之一。
臣等已經試驗過,雖然射程是減少了些,但是這個分量的火藥更易於射擊後的炮位回複,加快射擊頻率。當然在有需要時,也可以采用雙倍裝藥射擊。
至於火炮的定價,榴彈炮係列:3斤炮成本41元每門,出售價為60元;6斤炮成本52元,定價78元;12斤炮成本104元,定價為160元。
加農炮係列:6斤炮成本74元,定價100元;12斤炮成本140元,定價210元;18斤炮成本280元,定價420元。
以上這些火炮價格已經包括了炮車在內,至於石景上鑄炮廠的生產能力,每個月大約可以消耗100-120噸生鐵。一套鐵模一天可以鑄2-3門炮,使用的人手不過40人,因此比之泥模大大的節省了時間和人工。
臣想向陛下請示,這青銅鑄炮是不是可以暫時減少一部分計劃了?另外這外銷的火炮又應當如何定價?”
朱由檢還沒開口,王在晉已經有些不滿的說道:“石景山鑄炮廠乃是朝廷的產業,朝廷支付了工料銀和人工銀,如何你這定價還要從朝廷身上賺錢了?”
孫元化不知該如何回答王在晉的問題時,朱由檢已經很自然的為他解圍說道:“王尚書這話說的就不對了。朝廷雖然投資建立了鑄炮廠,但是鑄炮畢竟是個技術活,不管是研發工藝還是鑄造的成功率,都是需要耗費金錢的。
如果事事都由朝廷撥款,鑄炮廠的工匠和專家們恐怕就要同從前的兵工坊一樣,浪費大量的物資卻做不成幾件合格品。這豈不是因小失大嗎?對於兵部來說,隻要采購的經費能夠節約下來,采購的武器質量符合作戰需求,朕覺得還是讓鑄炮廠自己經營為好。
鐵炮雖然鑄造成功了,但是畢竟沒有經過實戰的檢驗。朕覺得青銅炮還是應當繼續鑄造,不過可以減少數目,同鐵炮的鑄造數目相比,可以調整到1:3或1:4的樣子。至於外銷的火炮價格比照供給朝廷的價格乘5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