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拂曉之晨 第348章 治標治本
看著額頭微微出汗的郭允厚,朱由檢思考了一會,才繼續說道:“郭先生,我們現在手頭上收集到的數據,就算以戶部的數據為準好了。
扣除了幾處受災的地區,天下有那個縣沒有錢糧積欠的?有些如蘇、鬆地區,曆年積欠加起來,都已經超過當地一年的正賦了。
現在是江南的積欠高於南方各省,而南方各省的積欠又高於北方諸省。扣除掉某些士紳故意拖欠,不想繳納朝廷賦稅外。
大多數積欠的原因,不就是地方豪族兼並土地成風,導致縣內的自耕農數量減少,因此這些人應當繳納的稅收被攤派到剩下的繳稅丁戶頭上,導致剩下的丁戶無法承收了麽?
說到底,便是大明的土地日益集中到少數人手中,而承擔大明國稅的自耕農數量越來越少,無地或少地的百姓越來越多。
兩位先生都是學識淵博之人,不如教教朕,這兼並之風朝廷要不要管,又要怎麽管?”
黃立極依然沉默不語,郭允厚雖然明白崇禎問話的用意,但是他委實不願從自己嘴中說出,讚同皇帝拋棄一部分士紳的想法。
拋棄一部分士紳,這話聽起來很文雅,但是他很明白這淡淡話語後麵的血腥味道。那些被挑選出來拋棄的士紳,總不可能這麽心甘情願的被朝廷拋棄掉,拿走他們的土地和財富。
當年張江陵不過是讓士紳拿出一點利益,好讓朝廷周轉下去,他還沒敢動士紳的土地呢,結果死後被那些官員和士紳們報複成什麽樣子了。
現在崇禎提出的這個主張,顯然是要黃立極在內閣提議,看起來黃立極的風險很大,但是真正執行這個政策的,必然是他這個戶部尚書,他實在是不想替黃立極頂這個黑鍋。
看著郭允厚始終一言不發,黃立極終於開口說道:“從兩漢開始,抑製兼並,打壓豪強,都是曆朝曆代有為之君必然要施行的政策。
臣以為,陛下之言是可行的。但是凡事過猶不及,打壓地方豪強,抑製兼並,我們也不能搞的人心惶惶,天下大亂。
臣以為,辦事之前總要先製定個度,也好讓臣等有個底線。我們要拋棄那些人,拋棄的數量是多少,要達到什麽程度,才算是完成了…”
聽完了黃立極的發言,朱由檢轉頭望向郭允厚說道:“郭先生是不是也認同黃先生的意見?”
無法在躲避下去的郭允厚,隻得輕聲細語的說道:“黃首輔說的還是蠻有道理的,臣附議。”
朱由檢看著兩人如此說,便開誠布公的說道:“這拋棄一部分士紳的標準,朕以為倒是蠻簡單的,就看他是不是支持朝廷的政策。
我們打壓豪強,抑製兼並,也許能在一時一地取得一些成果。但是想要讓大明的士紳從此不再兼並土地,並把自己的土地全部交出來,那顯然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再加上大明境內的荒地開墾已經接近極限,而大明人口的增長卻變得越來越快了。因此耕地滿足不了日益增長的大明人口,也許幾十年後就會變為現實。
所以打壓豪強,抑製兼並,不過是緩和一下當下的社會矛盾,隻是治標之策。想要治本,光靠老祖宗留下的那些方式顯然已經不行了。”
郭允厚思考了下,便認同的說道:“陛下這話說的不錯,今日大明光靠抑製兼並,來保證每個百姓有地可耕,顯然是不太現實的。
國初之時,地多人少,所以即便有人占有了大量的土地,百姓也能遷移到別處去,自己開墾出一片田地來過活。但是現在可不行了,天下土地大多已經有主,若是百姓手中的田地被當地大戶兼並了去,他們就隻好做大戶的佃戶,若是連佃戶都沒得做,便隻能當流民去了。
不知陛下究竟有什麽妙策,可以解決這些沒有土地的百姓的生存問題呢?”
朱由檢看了一眼兩人的神情,才說道:“朕以為,想要治本,便隻有兩條路,一是興辦工礦;二是海外拓殖。”
郭允厚低頭沉思的時候,黃立極則有些疑慮的出聲說道:“這海外拓殖,臣倒是沒有什麽異議。但是興辦工礦是不是先緩一緩?”
朱由檢有些意外的看著黃立極說道:“黃先生為何如此說?”
黃立極皺著眉頭說道:“興辦工礦就需要大量的流民聚集在一個地方,地方官府本就人手稀少,這麽多礦丁工人聚集在一處,龍蛇混雜,他們內部肯定會生出事端來,到時臣怕地方監管不了啊。
另外,一旦有心懷不軌之徒借機煽動礦丁工人鬧事,這些礦區就是禍亂之源啊。而且現在下麵許多官員在私下裏議論,說開礦不僅汙染了地方水土,還有破壞風水之嫌。
臣以為,現在還是把京畿、山西、山東、雲南等地的礦山先辦好,再徐徐圖之為好。”
朱由檢搖了搖頭說道:“朕倒是也想徐徐圖之,但是這老天爺他不讓啊。如果不大肆興辦工礦,各地的災民要如何安置?
今年是陝西、京畿、浙江受災,那麽明年呢?我們現在的農業就是靠天吃飯,如果老天爺不給麵子,百姓就沒飯吃。
但是興辦工礦就不一樣了,受到天氣的幹擾很小,隻要我們能夠保證礦山采出的礦石、工廠製造的產品能賣的掉,那麽被工廠和礦山雇傭的工人就有飯吃。
隻要工人們有飯吃,又會又多少人跟著那些心懷不軌的野心家造反呢?古往今來,史書上有的是活不下去的百姓揭竿而起的事例。但倒沒怎麽記錄,吃飽飯的百姓起來造反的。
此外,興辦工廠和礦山自然是有大量人群集聚的狀況。數千人聚集在一起生活,要是沒個摩擦那才叫有問題。就算是一家人住在一起,都要有個口角,不是嗎?
朕以為,重要的是,當地官府有沒有去進行管理。這一鄉一裏的,還要設置鄉老和裏長。一個礦區數千人,比有些小縣縣城的人口都多了,你還隻設一兩名小吏進行管理,顯然是管不過來的麽。
所以把礦區、工廠集結區域,單獨拉出來設置比縣小一級的鄉鎮,按照縣城的衙門設置管理機構,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
至於所謂的礦丁工人暴動什麽的,朕讓總參謀部設立的地方都督區,完全有足夠的武力進行鎮壓了,沒必要再做擔憂之狀了。
而開礦汙染水土、破壞風水什麽的,應該賠償就賠償,應該進行恢複就進行恢複,沒必要弄的這麽緊張。這開礦又不是從我大明才開始的,曆朝曆代都有,有那個王朝是亡在開礦壞了風水上了?”
黃立極心裏算是明白了,崇禎這是下定了決心了。他原本反對的意誌就不堅決,現在明白了皇帝的心思,自然也就沉默了下去。
另一邊的郭允厚也同樣被崇禎所說服了,和海外拓殖相比,他更能接受興辦工礦。雖然說海外拓殖,可以大量遷走流民,這後遺症也較小。
但是,除了幾個南方的沿海省份,其他各省的百姓從來沒有遷移到海外的習俗。一來大明百姓基本還是屬於大陸民族,安土重遷才是他們的本性;二來按照大明主流的觀念,離開了大陸,相當於是拋棄了祖宗廬墓,實在是大不孝。
因此,當浙江杭嘉湖地區遭遇水災,朝廷想要遷移一些災民前往台灣時,響應者可以說是寥寥無幾。基本是一些沒有土地的百姓,也不願意遷移台灣去獲取20畝無償的土地。
但是興辦工礦則不然,北方百姓本就有開采煤礦的傳統,特別是山西、山東、河南和河北地區。因為這些地區開發較早,平原上早就沒有什麽成片的森林了,為了獲得便宜的燃料,隻能選擇開礦。
郭允厚想了想說道:“既然陛下有了這治標治本之策,那麽我們倒是可以決定一些事情了。凡是擁護朝廷抑製兼並、興辦工礦、海外拓殖政策的官紳,自然是朝廷倚重的對象。那麽與之相反的官紳,顯然就是朝廷要進行打擊的對象了?”
朱由檢輕輕鼓掌說道:“郭先生說的不錯,此外,為了配合這地方衛所的改革,朕希望內閣提出配套的地方政府體製改革。”
黃立極有些意外的看著朱由檢說道:“陛下這話是何意?”
朱由檢認真的回道:“既然地方衛所製改成地方都督府,並建立三級武力體係。那麽相應的,為了供給本地區都督府的物資供給,和政治地位上的對等。
朕覺得,應當按照十個地方都督區的範圍,建立十個總督區。而總督區之下分成若幹巡撫區,巡撫區之下便是府、縣兩級行政區。
巡撫管理民政和巡撫區內的武裝力量,總督領導地方都督府和各巡撫公署。這樣地方上可以及時處理一些突發事件和小事情,而朝廷就能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整個國家政策的考量上。”
黃立極同郭允厚對視了一眼,頗有些無可奈何的說道:“陛下,這樣的話,地方的權力是不是過大了?總督掌握地方軍政大權,這同唐時藩鎮的節度使,豈不是一般無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