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武俠仙俠>挽明> 第二卷 拂曉之晨 第195章 大明的難處

第二卷 拂曉之晨 第195章 大明的難處

  朱由檢在台基廠站登上了馬拉鐵軌車,作為京城第一條馬拉鐵軌的首次運行,也是大明第一條馬拉鐵軌,他堅持要自己親自乘坐第一趟運營車次。


  這條鐵路總長度為11.7裏,途中設置了12個站點。跑完全程大約需要78分鍾,全程票價為6分錢。


  這個價格比京城內剛出現不久的公共馬車便宜了一半,比以往的轎子和租用馬車便宜了三分之二。而且馬拉鐵軌車運行的更為平穩,車上還配備了一名警員負責車廂內的治安。


  大部分人都對這條馬拉鐵軌車的前景看好,但是他們對於崇禎把車費下調至,每個人員每公裏票價一分錢,每噸貨物每公裏1.5分錢,略略有些惋惜。


  從蘇州到天津運一石米,海運費用大約是0.26-0.3兩,約合每噸每公裏0.3分錢。陸運同樣路程的運費為 1.2 兩每石,約合每噸每公裏1.7分錢。河運費用為 0.78兩每石,約合每噸每公裏0.7分錢。


  但是這個運價是國家風調雨順,河道和道路維護的最好的時候的價格。事實上,若是遇到災荒之年盜賊四起,又或者是河道維護不利時,運費暴漲10倍也是有過的。


  而到了天啟時代,貨物的運費已經是這個價格的三倍了。按照管理鐵路的幾位官員的意見,崇禎所製定的運費價格再上漲一倍,才是一個合理的價格。


  不過朱由檢並沒用聽取他們的意見,他認為修建交通設施的意義,就在於能夠大幅度的節約社會成本。


  如果把馬拉鐵路的運價製定的太高,也許盈利會看起來不錯,畢竟京城內的富商豪族並不少有。但是這樣的話,馬拉鐵路就成了一部分富豪的奢侈玩具。


  那些真正有出行需要的京城百姓,反而無法使用這種公共交通工具出行,這無疑違背了他推動建設馬拉鐵路的目的。


  作為京城鐵路首次運營的儀式,加上崇禎要親自乘坐,以鼓勵京城百姓使用這種新的交通工具。


  負責管理這條左陽輕軌的管理人,不僅安排了技術最為熟練的駕車老手,還特意減少了兩節車廂,並在剩下的兩節車廂上披紅掛綠的,裝飾的異常華美。


  使得這條鐵路的首趟運行儀式,倒更像是一場花車遊行。馬拉鐵軌車的前後,都有禦林親衛、錦衣衛、巡警維護著秩序。


  兩節車廂內坐著的,也都是宮內的內侍和順天府的幾位官員。事實上順天府的主官畢自嚴,根本就沒興趣陪崇禎參加什麽京城首條鐵路開通儀式,他認為崇禎這麽做似乎有些胡鬧了。


  畢竟現在大明的狀況可不大妙,陝西、近畿都已經確定了,今年必然要受旱。而山西關外,正醞釀著一場大明和蒙古人的大戰,現在誰不清楚,這場戰爭會是一個什麽結局。


  大明同遼東建奴作戰將近十年,但是幾乎是每戰必敗,丟失了大半個遼東,隻剩下了一條遼西走廊作為京城北麵的防線。


  這種屢戰屢敗的狀況,事實上是非常打擊明軍的士氣的。原本在遼東,是明軍尋找建奴進行決戰。但是現在卻變成了,建奴每次尋找明軍進行決戰。


  畏懼建奴的情緒,甚至已經從軍隊蔓延到了朝堂之上。在建奴起兵之前,若是有朝廷大臣敢提出,對建奴憑堅城用大炮的龜縮政策,恐怕這位官員早就被同僚口誅筆伐了。


  但是到了現在,不與建奴進行野戰,倒是成了朝廷公論了。不過也正因為如此,所以崇禎提出同建奴進行議和,並沒有遭遇官員們的激烈抵製。


  崇禎的做法反倒是讓這些官員們鬆了口氣,畢竟今後史書上寫下的,是崇禎首先放棄了收複遼東的念頭,這口黑鍋就不必讓某些官員來背了。


  但是大明官員對於建奴的軟弱態度,並不表示他們對於蒙古各部也是持有同樣的想法。


  建奴就算再強盛,也終究不過是個不到百萬人口的小族,他們所占據的遼東地區廣博無比,已經超過了這個邊疆小族能夠消化的土地麵積。


  以這些大明官員來看,建奴想要真正掌握住這片土地,沒有上百年的休養生息,上千萬的人口,是不可能成為遼東這片土地的主人的。


  反倒是蒙古各部,不但掌控著關外草原上大片的土地,還擁有著並不弱於大明邊疆的人口。隻不過因為蒙古各部之間勾心鬥角,所以無法統合起一個強大的國家而已。


  更何況,不管怎麽說,蒙古人都曾經入侵過中原,這些胡人進入中原後,帶給中原各民族的慘痛記憶,並沒有從大明人的記憶中消去呢。


  敗給建奴,不過是丟了一些土地和麵子,但是如果敗給了蒙古人,這可是有著亡國之禍的。


  特別是這北京城靠近邊關,蒙古人破大同、宣府兩鎮之後,就可以直入北京城下。過去幾百年來,蒙古人一旦勢大,就會毫不猶豫的順著這條線路攻到北京城下。


  因此當崇禎準備在大同關外和蒙古察哈爾部作戰的消息傳開之後,京城百姓頓時就把目光關注到了這場戰爭身上。


  他們甚至於忘記了,陝西、近畿旱災,戶部貪墨賑災錢糧一案,西南地區的奢安之亂,還有最近越演越烈的河南義民暴動事件。


  說起河南義民暴動事件,這完全就是河南一部分官紳自己作死。同陝西不同,今年河南除了極個別地區,並沒用遇到旱情,可以說是一個正常年份。


  但是因為朝廷頒發的糧食統購統銷政策,和廢止高利貸命令,讓一部分河南地方士紳大為不滿。他們認為前者是朝廷在與民爭利,而後者則違反了皇權不下鄉的潛規則。


  河南位居中原,地處平原地區,又有著大量的河流經過,原本就是大明中部的產糧大省。


  自古以來,河南就是人煙稠密之地,因此官員士紳之家自然也多。而大明宗室封在河南的數量,更是位居前列了。


  大明承平2百餘年,這位於腹地的河南,自然就更是人口繁密了。而士紳、宗室的人口繁衍,必然是超過那些底層百姓的家庭的,畢竟他們擁有更好的生活條件和醫療手段。


  這麽一來,日子長久之後,士紳、宗室自己的土地必然不夠分配,他們就必然要為自家越來越多的子弟,謀求額外的田產房舍。


  這種謀求方式,不外乎巧取豪奪罷了。畢竟在農業社會,失去了土地的農民,基本上就沒有什麽活路了,要不就是賣身為仆,要不就是成為四處遊蕩的流民。


  青黃不接時抬高糧價,秋收之時壓低糧價。或是饑年收地,豐年收銀。正是這些士紳豪族采用的,最為溫和的剝削農民的手段了。


  現在朝廷一紙命令,就想迫使他們改變過去的生活方式,放棄他們自以為天公地道的獲利手段。在他們看來,這實在是有些過於霸道了。


  如果不是糧食統購統銷政策上注明了,隻是為期一年的臨時性政策,恐怕河南早就先於陝西發生民變了。


  但是即便是如此,一些在高利貸業務上涉入較深的地方豪族,依然對於朝廷的政策異常的憤慨。他們在自家地麵上經營了上百數十年,就算是本地的縣令上任,也要先去上門拜訪他們,否則就是寸步難行。


  這些驕橫的地方豪族,早就失去了對於朝廷的敬畏。甚至於在他們心裏,存在著這樣一個念頭,他們又不是想要造反,隻是想要在自家這一畝三分地上說了算,難道皇帝還能不講道理,非要同他們過不去不成。


  不過這些地方豪族們,很快就發覺,這次朝廷頒發的命令,並不是一紙空文。不管是河南府知府孫傳庭,還是現在的河南巡撫,都不是好糊弄的。


  尤其是孫傳庭接任河南知府並兼職河南兵備道副使,一身兼任民政、軍政大權之後,就對洛陽附近的田地進行了清理,清出了被侵占的衛所良田七千傾,組建了一隻八千餘人的河南新軍。


  孫傳庭花了不到三個月時間,就完成了上述事務,自然是用了一些較為激進的措施。也因此,一些河南籍貫官員,就把主要矛頭對準他。


  對於孫傳庭的彈劾大約也有數十本了,但是崇禎的反應卻有些讓人出乎意料。


  幾乎這些彈劾本章剛剛送入宮內,針對彈劾官員的訓斥、貶官、免職的命令,就在短時間內出籠了。


  皇帝這種激烈的應對方式,頓時讓已經清洗過幾遍的言官們迅速沉默了下去。而隨後崇禎親自下令提拔了幾名,因為推動朝廷方針政策而被彈劾的地方官員。


  終於讓各地的官員們清醒了過來,這位少年登基的皇帝,並沒打算同他們進行口舌之爭,而隻是用自己的行動來表明,誰阻擋他推行的政策,誰就要自己負擔後果。


  皇帝的舉動雖然不能讓大多數官員服氣,但是卻相當的有效果。特別是對於戶部貪墨案,一次性抓捕數十名官吏,但是戶部居然還能正常運行,這就有些讓人耐人尋味了。


  但是朝中官員們的沉默,並不代表河南地方士紳豪族也一並偃旗息鼓了。


  不少在地方上驕橫慣了的地方豪族,幹脆玩起了養賊自重的把戲。他們派出了自己的親信家丁,聯絡地方上的盜匪,假托反對朝廷新政的義民,把下鄉宣布新政的衙役官吏趕回了縣城去。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