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慘淡經營 第279章 考較
蔡懋德從小追隨父母持佛戒,由於律身刻苦如同苦行頭陀,因此看上去身材單薄文弱。
朱由檢看著麵前這個枯瘦如同竹竿的官員,心裏頓時就有些不喜,畢竟這個時代出海及移民都是一件有風險的事,如果身體素質不佳,那麽很容易就會被自然環境所淘汰。
見到蔡懋德的第一麵,朱由檢已經打消了讓他去台灣的念頭。幾名閣臣接連考較蔡懋德,關於治理地方或是移民屯田的問題,蔡懋德倒是對答如流,這讓幾位閣臣都連連點頭認可。
唯有崇禎一直遲遲沒有出聲,最後在幾位閣臣的示意下,他不得不勉強提出了一個問題,“這台灣島從前被海上盜匪和島上土著所占據,一向不知王法。如今我大明既然要對台灣納土歸疆,則島上的土人及盜匪,你覺得應當如何處置呢?”
蔡懋德雖然知道皇帝和內閣召見自己,詢問開拓治理台灣的事宜,有可能是想要安排他去台灣任官。
大明南北相隔萬裏,東西也橫跨數千裏,在如此廣大的區域內,各個地方的自然條件自然相差甚遠。
對於到地方任職,大明的官員們也總結出上中下三等地方官員的職缺。
這上等的官缺自然是江南繁華之地,中等的則是不在邊境的中原、兩湖地區,下等的就是九邊及雲貴川等地。
像海南島雖然從兩宋就開始開發,地理環境也比雲貴及九邊地區好的多,但就因為和大陸隔了一道海峽,就被視為比雲貴川還差上一等的海外蠻夷之土。
大家都不樂意去海南島任職的結果,就是一旦進了海南島的官員,之後就很難再被調回大陸。因為缺乏接替的人手,隻能一直幹下去。
如今這台灣島離開大陸更遠,要是被調任台灣,想要再離開,恐怕也就更為艱難了。而且台灣的開發程度遠不及海南,一切都要靠自己從頭進行開發,考慮到那些數千年沒有開發過的原始森林,這無疑是一個艱巨的工作。
然而明明知道這一切的蔡懋德,卻始終表現的很心平氣和,抱著有問必答的態度,沒有表現出絲毫畏難的神情。
聽了崇禎的這個問題之後,他自是稍微思考了片刻,便說道:“臣以為,對待島上的土人和對待島上的盜匪,態度應當是不同的。
島人向來不知朝廷,應當予以招撫優待,並效仿雲貴之地設置土官管理,然後在島上開辦書院進行教化,使之成為我大明之民,島人既然成為了大明之民,則台灣自然也就成了大明之土。
而對於島上的盜匪,臣以為:盜之起皆由民窮,平息匪盜,當使窮民有飯吃耳。
而台灣孤懸於海外之地,島上之盜匪大多來自於我中國沿海之窮民。如果我中國沿海窮民有口飯吃,他們又怎麽會冒著風險下海為盜呢?
臣以為,若要平息島上的匪盜,必然就要先整頓沿海各地的吏治,隻有吏治清白了,沿海的百姓才能有飯吃,沿海窮民的數量才會減少。
而窮民減少了,下海為盜匪的人數才能減少,加入盜匪的人少去了,台灣的匪盜團夥自然也就不成氣候了。
是以愛民先察吏,察吏莫先臣自察,願正己率屬,俾民不為盜。而臣無可見之功,不願殺害百姓,以成一己之名…”
讓蔡懋德退下之後,黃立極就滿懷期待的向崇禎詢問,對於任命蔡懋德為台灣知府的看法。
朱由檢沒有直接說出他對蔡懋德的看法,而是說道:“朕這些日子來,都在查看各省督撫,及地方知府、知縣的履曆。
這新上任的延綏巡撫嶽和聲善於文事,曾經在地方上建中天書院、攝城書院,對教育之事可謂精通。讓這的人才去出任邊地巡撫,不是驥服鹽車嗎?
延綏是邊鎮,也是貧瘠之地,那裏需要的是能夠安民撫軍的治政之才,而不是談論風花雪月的才子。
朕以為當調嶽和聲為南京禮部侍郎,推動南直隸、及長江以南諸省的學校教育才是,而不是把他放著邊鎮巡撫的任上熬資曆。”
徐光啟、張瑞圖同這位嶽和聲倒是相熟,知道這位老友身體本就不好,現在再去西北苦寒之地,恐怕更是日子難熬了。
南京禮部侍郎雖然並無什麽權力,但是繁華的金陵城卻正合這位老友的胃口,相比起西北的風沙,秦淮河上的風月更能讓這位才子文思如湧吧。
徐光啟、張瑞圖紛紛讚同崇禎把嶽和聲調任南京的提議,黃立極等人自然也就沒有什麽反對的想法了。
不過大家都知道,崇禎調走嶽和聲肯定不是無的放矢,果然隨後崇禎便建議讓蔡懋德接任延綏巡撫的職務。
黃立極等人自然不便反對,一個他們剛剛誇過的人才,被崇禎提議重用。
而蔡懋德成為了延綏巡撫之後,周堪賡自然也就順理成章的成為了台灣知府。
解決了台灣知府任官人選的問題,朱由檢終於輕鬆了一些,他隨即便提到了關於之前,他要求內閣討論的軍屬、烈屬優待法令的事。
對於這一點,黃立極對著張瑞圖輕輕點了點頭,張瑞圖便向著皇帝說道:“對陛下提出的法令,內閣以為:任何人不得將軍屬、烈屬變賣為奴仆,有違者以逼良為賤論處,這條沒有問題。
凡是法令頒發之前,已經被發賣為奴的軍屬、烈屬,即刻起自動獲得良民身份,任何人不得以身契要挾其繼續為奴。
陛下,這條似乎有些不妥。這軍戶發賣妻子、兒女以賠償軍屯糧,非是自陛下登基始。
我大明有百萬軍戶,這賣妻賣女的不知有幾萬人,陛下一言而釋放了他們,那麽買下他們的主家豈不是將要把怨憤發泄到陛下頭上?
而且,大部分蓄養大量奴仆的主家,都是地方豪紳。就算是陛下頒發了這個法令,地方官府也未必敢對這些地方豪紳執行律法啊。”
朱由檢聽到這裏,不由皺了皺眉頭,插嘴說道:“現在執行不了,不代表今後也執行不了。地方豪紳如果連國法都不放在眼裏了,難道還需要朕再去遷就他們嗎?至於軍戶因為簽收而要賠償軍屯糧的問題,朕自會和兵部、五軍都督府進行交涉。”
看著朱由檢毫不妥協的模樣,黃立極對著張瑞圖輕輕搖了搖頭,張瑞圖立刻繼續說了下去。
“陛下要求,軍士和地方百姓發生衝突,地方官員無權幹涉,必須交由軍隊的軍事法庭做出處置,內閣也覺得有問題。
一是現在軍中並無軍事法庭這個衙門,二是地方官是百姓的父母官,現在如果軍士和百姓衝突,卻無法進行審訊,豈不是弱了朝廷命官的威嚴。
三是如此放縱軍士,今後讓地方官應當如何處理地方和軍隊之間的關係?而軍士是否會因此有恃無恐,荼毒地方百姓呢?”
朱由檢立刻打斷了張瑞圖的話語說道:“首先,軍隊和百姓是一體的,每一個軍士都來自百姓的家中,他們退役之後也將恢複百姓的身份,兩者是一體兩麵。
因此任何蓄意挑起軍隊和百姓對立的官員或是其他人,都要從重進行處罰。軍隊需要百姓繳納的賦稅,才能獲得糧餉和武器裝備。而百姓需要軍隊的保護,才能安居樂業,從事生產。
諸位先生,遼東之地失陷後,那些遼民被建奴肆意奴役砍殺,難道這比朕讓他們繳納賦稅仁慈嗎?
這個世界上哪有什麽歲月靜好,那都是有人替你們負重前行。那些地方官隻想著自己治下的百姓,一葉障目自然不見全局。
但是各位先生如果也這麽把軍隊當做敵人,那麽大明就真的危險了。
我隻想請教下各位先生,假設今天大明軍隊全部投降了我們的敵人,那麽諸位想要用什麽去抵擋這些軍人?用百姓的頭領和妻女嗎?”
崇禎的話讓幾位閣臣的臉色有些不自然,脫離了大朝會的模式之後,對著內閣中的幾人,崇禎似乎就更直言無忌了。
連朱由檢自己都覺得,他似乎已經可以理解,為什麽後世的官員喜歡關起門來開小會了。
施鳯來臉皮抽搐了下,不由小聲辯解道:“我大明王師一向忠誠於大明社稷,當不至於出現陛下所言的情景。”
施鳯來說這話的時候,他自己能信任幾分,也是無底。畢竟從努爾哈赤起兵以來,從李永芳到孫得功,那個不是大明的將領呢?
正因為這些武人的無恥行徑,才導致了文官們對於武人的普遍性的不信任感。
朱由檢隻是撇了一眼施鳯來,便回道:“把一群忠誠於大明江山社稷的軍人,當做敵人來防範,難道就是聖君賢臣的作風了?我看,不見得吧。”
此時在內閣就坐的五位閣臣,都不是好虛談仁義道德的東林黨人,他們都能聽得懂崇禎的言下之意。
其實朱由檢說這麽多,無非就是一句話,抬高武人的地位。若是承平年代,黃立極等閣臣自然會裝作聽不懂。但是在現在這個內外交困的時節,黃立極等閣臣的立場就不是那麽堅定了,畢竟他們現在需要為大明的政治負上責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