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0.第280章 唯才是舉 招賢館
初掌大權之後,李賢還沒來得及享受醉卧美人膝的感覺,便被成堆的竹簡淹沒了。
竹簡上寫的全都是近期需要處理的政務:平壽大雪,壓垮了百姓的房舍,傷者過千;公孫瓚派來了使者,問訊何時運送第二批糧秣;呂布、陶謙對牟平出產的盔甲讚不絕口,意圖拓展交易……
若不是有徐庶幫襯,說不定李賢就要撂挑子了。
一郡之事與一縣之事比起來就好像小溪之於江河,也是在這時候,李賢才發現自己麾下長於內政的幫手實在是太少了。
好不容易從遼東請來一個國淵,他又被劇縣的流民纏住了,一時片刻根本抽身不得。
管亥也算個人才,可人家畢竟不是李賢的麾下,倘若李賢對其指手劃腳,說不定會讓其生出反感。
怎麼辦?
李賢想起後世里玩的三國遊戲,裡面有一個叫做招賢館的地方,如果運氣好,一張招賢令就能招攬到內政近百的大才。
之前,孔融在位的時候,李賢不好越俎代庖,招賢納才,可現在孔融死了,李賢成了名正言順青州刺史、北海國相,由他設立招賢館,倒也算合情合理,最起碼,不會為人嗤笑了。
招攬人才一事,涉及到北海國以後的發展,由不得大意。
李賢有了初步構思之後便找到徐庶,讓其查缺補漏。
「察舉制度為武帝創立,至今已有兩百年,剛開始,察舉確實舉薦了不少人才為國所用,可近年來,朝廷勢微,察舉已經淪落為豪強手中的工具,我想招攬人才,不知道元直何以教我?」
徐庶深知寒門士子的苦楚,也對豪族把持官吏遴選之路深惡痛絕,因而,他對李賢的觀點頗為贊同,「使君適才提起的招賢館,我覺得頗為恰當,這跟戰國時期的門客制度有異曲同工之妙,不過,使君須得提防魚目混珠之輩」。
李賢笑道:「想跟我瞞天過海,只怕沒這麼容易,我打算根據士農工商卒五種來分門別類的收斂人才,誰擅長哪一種,便由相應的官員考核,通過考核之後,再給他們一個實踐的機會,能夠成事者,方可留用」。
徐庶聽罷之後讚不絕口,李賢提出的法子頗為新穎,要知道,自古以來,國家對人才的要求是「全才」,也就是說,掌握的技能越多,這人越可大用,而李賢這等分類選才的方法,聽上去頗為荒謬,可仔細想來卻很有道理,倘若這法子真能夠施行,絕對可以招攬不少人才。
「全才難找,偏才易求,使君不拘一格用人才,定會使人聞風來投」
「先生以為由誰負責招賢館比較妥當?」
徐庶忙於內政,根本沒有時間打理招賢館,而招賢館事宜干係重大,交給別人來做,很難讓人放心,於是徐庶提議:「招賢納才為國之根本,招賢館開館之初,不如由使君親自遴選,事必躬親,等到形成規則之後,再交由他人,這樣以來,才不會誤了使君的大事」。
李賢仔細一琢磨,確實是這個道理,他想出的招賢館一策明明是一個妙計,可如果被人搞砸了,到頭來只會耽誤他的時間,砸了他的招牌。
「也好,事不宜遲,等我寫好招賢令后便宣告天下」
李賢記得清楚,曹操在建安年間就搞出了《求賢令》,恰好,上頭的內容現在還記得清楚,於是李賢便將《求賢令》上的內容謄寫出來:「昔伊摯、傅說出於賤人,管仲,桓公賊也……」
徐庶讀罷之後大為讚歎,「唯才是舉,使君此舉必將名動天下」。
李賢笑了笑,他知道自己這《求賢令》一出,肯定要得罪不少人。
要知道,兩漢以來,德行、孝道一直是為官之根本,現在李賢只問才學,不問操守,頗有些驚世駭俗。
不過,穿越而來的李賢明白,要想招攬到真正的人才,不用這法子是不行的,最起碼,這是一條便捷之路。
翌日一早,都昌城的百姓便驚訝地發現城門口又多了一張告示。
有識字的書生搖頭晃腦地將告示內容讀了出來,念罷之後,當即臉色大變,嘴裡道:「荒唐,實在是荒唐,李使君此舉差矣!」
說罷,書生就要嘆息離開。
此時,有人不以為然道:「我覺得李使君說的就很有道理,只要能夠為郡國所用,名聲不佳,身體殘缺又如何?」
書生漲紅了臉:「國朝以孝道為先,取德不取才,武帝創立孝廉制度就是為此」。
「魚與熊掌不可兼得,不仁不孝又如何?只要身有大才,當可一用!」
隨著李賢的求賢令在北海國內四面開花,諸如此類的爭辯此起彼伏。
把持孝廉名額的豪族頗為不爽,可升斗小民,寒門士子卻大喜過望。
糜繯到達都昌城的時候,不少慕名而來的士子就住進了招賢館。
當然了,剛開始,不會有真正的大才前來,畢竟李賢唯才是舉的行為實在是太過驚世駭俗了,對於追求名聲的士子們來說,求賢令有些急功近利。
不過,李賢要的是實用性人才,愛惜羽毛,愛護聲明的那些名士,李賢甚至不打算他們過來。
倘若來了大名士,眼高手低,不堪實事,就算李賢想要趕他們走,都要考慮到天下人的想法。
不來最好了,省的麻煩。
孔融死後,孔黎一直為其守孝,而李賢忙於政事,倒也沒有親近綉娘。
聽聞糜繯從下邳而來,李賢大喜過望。
數月未見,這妮子似乎越發豐腴了。
若不是名分未定,李賢甚至想先斬後奏,吃了糜繯。
不過,糜繯畢竟是糜氏的掌上明珠,如果提前行了周公之禮,即便糜繯不拒絕,到了糜竺兄弟那裡也會給人留下不堪的印象。
婚前行禮,對於女方來說是一種極不尊重的行為,李賢愛憐糜繯,自然不會讓人低看了她。
對此,糜繯心知肚明。
冬月,忙碌而充實。
從招賢館中,李賢選出工匠三十人,商賈兩人,書生一人。
秉承千金買馬骨的想法,李賢沒有太過挑剔,他要藉此樹立一個受人艷羨的榜樣。
三十名工匠好打發,盡數分到匠工營就算妥當了;兩名敗盡家財的商賈,李賢考核一番過後,決定讓他們參與到米粟置換甲胄的交易中去,不管怎麼說,畢竟是做過生意的人,頭腦活絡的很,只要給他們一些機會,想必會吸取教訓的;至於手指殘缺的書生,李賢也沒有攆走,對方熟讀四書五經,尤其對於算術頗為擅長,李賢便讓其參與賬目統籌一事。
新事物的出現,勢必要有一個適應的過程,從開始的觀望,到試探,再到適用這個過程可能很短,也可能很漫長。
對此,李賢有了足夠的心理準備。
新年過後,郡國局勢徹底穩定下來。
之前,由於孔融暴斃,劉備圍城飛漲的糧價也跌回了正常水平,百姓漸漸適應了李賢的存在。
一些掌權之初不敢草率的政策李賢也決定施行了,說到底,如果北海國不能夠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僅憑這一郡之地就想與曹操、袁紹爭奪天下的話,無疑是痴人說夢。
首先,李賢決定擴充匠工營,他要將郡國內具有一定水準的匠工集中起來,在不影響打造農具的前提下,製造軍械器具。李賢掌權之後,牟平出產的鐵甲已經享譽天下,坊間流傳,李賢就是憑藉鐵甲兵才接連大敗曹操的。當然了,成功購置鐵甲的呂布、陶謙甚至公孫瓚都對其讚不絕口,就連揚州的袁術都派人前來試探,意圖購置一批甲胄。然而,袁術與陶謙相鄰,不經過陶謙的允許,李賢不打算與袁術做交易。不過,就算控制了銷量,牟平出產的鐵甲還是為李賢換取了大量的糧秣。
其次,在北海國內施行屯田制,由國淵擔任屯田校尉,負責屯田事宜。此時,流入北海國內的流民已有十萬之眾,李賢打算將荒蕪無主的土地收歸郡府所有,再將招募到的流民按照軍隊的編製統一管理,由郡府提供耕牛、種子和農具,流民負責耕種,來年獲得的糧秣按照四六的比例分成。具體實施起來,在每個縣裡,李賢下令設立田官,招募流民屯田。李賢記得很清楚,曹操就是憑藉屯田制才得以積攢出大量的糧秣,為晉朝結束割據打好了基礎。
第三,興修水利,減輕稅賦,清點人口。事實證明,李賢創建的大水車是一件有利於農業生產灌溉的大利器,趁著農閑,李賢命令各地開挖溝渠,匠工營趕製水車,以備來春使用,而鑒於較為沉重的人頭稅,李賢改為戶調製,也就是對土地所有者收取田租,每畝四升,每戶出絹二匹,棉二斤。相對於上述兩件政策,清點人口這件事情就頗為複雜了,若不是李賢改變稅賦,說不定會遇到不小的阻撓。
東漢末年,豪族多好豢養奴僕,而奴僕都是不在戶籍上的私產。
如果按照東漢末年的的人頭稅收取,豪族自然不願意報出奴僕的數量,可倘若依照李賢如今的戶調製,就算豪族有再多的奴僕,也不必擔心繳納多餘的稅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