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8 這種情況下更不能因為經費影響大飛機
“旁邊就是我們最大的軍用運輸機,運-8……”歐陽紹修不知道什麽時候過來了,主動對著這些年輕人介紹運八的情況。
“為什麽不用運十做軍用運輸機?”
“螺旋槳飛機,會不會太慢?”
“這麽小,運輸量是不是太小了……”
一連串的問題,讓歐陽紹修不知道如何回答。
相對國內航空製造業的單位來說,秦飛能搞出運八,已經是非常不錯了,運十雖然比運八大了很多,速度也快很多,問題是這是民航客機,並不適合軍用。
別的不說,僅僅是起降對機場跑道的要求,運十這種根本沒法在簡易機場跑道上起降,野戰機場更不要提了。
“國外最大型的軍用運輸機,是蘇聯正在生產,尚未服役的安-225,最大起飛重量,超過640噸,機艙內載重250噸,機頂載重150噸,本來是發射暴風雪航天飛機專門研製;其次,蘇聯在去年巴黎航展、今年英國範登堡國際航展引起世界轟動的安-124,最大起飛重量超過405噸,最大載貨量150噸……而美國,C-5運輸機,最大起飛重量379噸,最大載重量130噸……”
謝凱的介紹,讓一幫人咂舌,震驚不已。
歐陽紹修都覺得謝凱是來砸他們場子的。
剛剛給這幫小子介紹了運八的性能參數跟使用的技術,告訴眾人,運八最大起飛重量不到80噸,最大載重量也才20噸……
謝凱卻介紹那種起飛重量超過400噸的飛機……
“告訴大家,是讓大家知道我們距離國際上最先進的差多遠。有差距不怕,就怕在知道差距後還不努力去彌補!”謝凱繼續說道,“我知道,有人或許會說,咱們可以買啊。”
確實有不少人是這樣的想法。
這年頭,很多人都是那樣的心態。
造不如買,買不如租。
國際合作嘛。
“我告訴大家,在咱們軍工單位,這樣的思想非常危險!為什麽呢?一旦打仗了,我們哪裏去買?先不說咱們買不買得起。別的不說,就說蘇聯的安-124,美國的C-5這種級別的軍用運輸機,一架,大家覺得多少億合適?這還不是有錢就可以買的!還得有很多附加條件……”
謝凱最怕的就是有些人受到目前媒體上的影響。
報紙上天天的新聞都是改革開放的一些報道,今天跟哪個國家哪家企業合資了,明天又是要跟哪個國家簽訂技術引進協議……
“引進,是因為人家的技術落後了,在咱們這裏賺錢。當然,我們花錢引進,能夠縮小我們跟國外的差距……但是軍工領域,大家得明白,再有錢,都永遠不可能買來穩固的國防!”謝凱這句話,如同重錘,狠狠地砸在了這些剛成年沒有多久的年輕人心裏。
他們將會是404最核心的骨幹。
尤其是基地裏麵,有不少人被鄭宇成跟汪貴林等人弄到航空航天大學學習飛行器設計與製造專業中。
讓他們了解差距,他們在看到外麵報道的中外合資是些什麽水平,就會清楚國外是否真的會給中國好技術。
謝凱能明白,不代表他的這些同齡人能明白。
甚至很多管理者都不明白這個道理,隻覺得有錢就能買到更好的技術,自己研發成本更高,而且還看不到成果……
“你們基地讓他們來參觀的目的,就為了這?”孫道乾一開始也不爽謝凱的行為。
這完全是打他們的臉。
可聽到後麵的這些話,才明白謝凱跟整個404的目的。
謝凱點了點頭,“有些人心中對國際合作抱著很大的希望。”
孫道乾歎了口氣。
後麵的參觀,謝凱也就沒有再跟著一起,對於運八跟運十的設計生產流程,他了解的非常清楚。
他需要知道的是究竟出了什麽問題,為什麽運十跟采購的那架運八經費都出了問題。
“馬總,請放心,運十必須堅持下去,否則這麽長的時間,我們又運資料又搬生產線,都白搞了。不可能在下馬後,繼續啟動,然後研究兩年又下馬。”這一點,毋庸置疑。
馬鳳山不知道怎麽說。
“小謝,即使下馬了,咱們也沒有原來那麽大的遺憾。通過持續的飛行試驗,才知道我們的實際生產製造能力跟理論設計有著很大的區別。國家都沒錢搞,一家單位,再有錢,同時又搞多個項目,資金用於更重要的項目,也是可以理解的。”
話是這樣說,馬老的臉上,卻湧現出深深的無力表情。
404停止撥付運十的研究經費,完全可以理解。
到現在,運十何時能商用,可以用於民航市場,依然是一個不確定的數。
進口發動機太貴,國產的性能是否可靠現在不確定,這也就讓整個項目變得不確定起來。
作為運十的總負責人,馬鳳山心中沒底。
那麽,投資方心中更沒底,也是可以理解的。
交足國家的,留下自己的,不搞運十這些項目,404的小日子將會過得比誰都更好,早就進入小康水平了。
謝凱看著馬老,沒來由地一陣心痛,他知道馬老為什麽說這番話,堅定地說道,“馬老,請放心,即使停下其他項目,也必須得確保運十的改型持續下去。我們距離國外大飛機製造水平差距太大了。民航客機可以買,軍用運輸機呢?不管是蘇聯的安-124,還是美國C-5,哪怕我們有錢,人家都不會賣。”
美國的C-17圖紙設計階段估計都結束了,更不要說蘇聯的安-225這款世界最大型的飛機,第一架快要生產完成,第二架估計都已經開始下料了。
運十一停,那就隻能等到進入二十一世紀後,國家重新啟動大飛機項目。
一個運-20,一直到進入二十一世紀前麵十多年過去,才出來,那也不過比伊爾-76先進一些。
“你有這份心就夠了。”馬鳳山知道謝凱是認真的,雖然一開始謝凱反對404接手運十,當初反對的理由,也是正確的。
像現在這樣,搞了一陣,又停經費,反而讓人更無奈。
“那架運十如何?還能安全飛行嗎?”謝凱告別馬老,問程不時。
一直在飛的這架運十,已經快要臨界安全飛行時間的頂點。
“還在檢查,今天不一定能檢查完。”程不時向著謝凱後麵看了一眼,謝凱扭頭,並沒發現誰在後麵。
不由有些奇怪程不時的反應,“程總,您在看啥?”
“沒什麽。”程副總搖搖頭,“對了,如果經費方麵不成問題,我們計劃在大壓機投產後,重新按照之前的這些飛機生產框梁,這樣一來,成本將會減少很多……”
“裏麵的航電係統呢?”謝凱知道這樣確實會減少很多成本,甚至加快生產速度。“前麵的飛機生產,都不是按照標準化生產的。”
82工程已經啟動,國內跟美國正在談判關於殲-8II雷達跟火控係統。
明年兩架樣機跟1:1模型將會運到美國,那個時候,美帝將會發現,來自中國的戰鬥機,兩架之間的零件,根本就無法通用。
這也是導致82工程遲遲無法完成,最終卻在最後蘇聯老大哥不行了,美國人中止了計劃,繼續開始對中國執行禁運。
“就因為在後期的生產過程中,才發現這些問題,很多零部件的公差都很大……”程不時點了點頭,“現在的生產,都是按照航天那邊的七專技術協議在操作,無論是設計人員還是生產人員,一直到檢驗人員,都定點定崗……一旦零部件超差,不會為了節省成本而勉強通過……”
第一架能飛的運十安全使用壽命隻有三百來個小時,跟這種手工生產模式有著很大的關係。
機體結構壽命也是這樣被不斷降低的。
這也是在後麵兩架的生產過程不斷發現的問題。
在之前,根本就發現不了這些問題。
甚至很多零部件因為超差,為了節省成本,最後總裝時發現裝配不上,那麽,好辦,直接繼續上土辦法,要麽把一邊的零件改小,要麽把另外一邊改大……
第一架能飛的運十,就是這樣生產出來的。
當初民航總局不發放適航許可,謝凱完全能理解。
“開始標準化了?”謝凱詫異地問道。
“不開始標準化不行,咱們要想形成批量生產,提高生產效率,隻能通過這樣的模式。尤其是脈動生產線,對於標準化生產要求也是很高的,一旦前麵的總裝出現問題,就會影響到後續所有生產計劃……秦飛他們現在也在狠抓質量方麵……”程不時解釋著,“其實後麵的生產,隻要嚴格按照設計的圖紙上要求的公差,總裝時,就不會再出現因為公差不匹配裝配出現的問題。”
運八的生產,批量還算不小。
謝凱完全沒想到,不用他去敦促,航空製造業的標準化已經悄然開始。
曆史的車輪就是如此,隻要啟動了,就會滾滾向前。
在這樣的情況下,更不能因為經費的問題影響到運十未來的發展前景。
究竟是什麽原因,讓404會卡運十項目的經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