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三國尋龍記> 第五百一十一章 智激孫權

第五百一十一章 智激孫權

  第五百一十一章智激孫權

  話說高高的東吳樓船之上,年輕的東吳屯田校尉孫權帶著大將呂蒙和小將淩統,親自來到江上迎接青龍特使諸葛亮和魯肅。那呂蒙初時隻是一員武將,經孫權勸其努力讀書後,終成為一代名將,神將關羽因呂蒙而死,也是令人扼腕歎息。


  大江之上,兩條分屬不同陣營的旗艦緩緩靠攏,孫權攏起黃龍戰袍,跨過隔船護板,一雙碧眼在江水映襯下,仿佛分外散著異域光彩。呂蒙、淩統,亦步亦趨,緊隨孫權而來,在迎接而來的諸葛亮一夥人麵前立定。


  孫權比諸葛亮還小了一歲,一副紫髯卻已經留了幾年,頗顯男人成熟風韻。見諸葛亮笑臉相迎,孫權笑道“吾聞子瑜有弟孔明,人稱南陽臥龍,智慧深似大海。今日一見,果然是人中龍鳳!”一雙碧眼卻有意無意瞟了一眼諸葛亮身後的白頭黃忠,凶厲之色一閃而過。&1t;i>&1t;/i>

  想當年青龍軍與江東軍江夏之戰,黃漢升為救魏延,一箭射死孫堅,與孫權實有殺父之仇。孫權這一眼難逃諸葛亮法眼,正欲開言,忽然背後傳來“咭”的一聲輕笑,聲音雖小卻滿帶嘲笑之意,孫權聽的黃眉一皺,扭頭看去卻看呆了眼,隻見諸葛亮身後一員護衛小兵,大眼睛翹鼻子櫻桃小口,滿口雪白貝齒,正扭扭捏捏掩飾剛才的嘲笑,一舉一動像極了後世的美貌偽娘。


  孫權正要近前看個仔細,諸葛亮見身後扮作小兵的二姐闖了禍,忙跨了一步到了孫權身前,擋住孫權視線,滿臉誠懇的轉移話題道“仲謀,您後麵這兩位都是相貌堂堂,還請介紹認識!”右手在身後,卻悄悄示意魯肅將二位姐姐帶走。


  孫權果然中計,回身介紹道“我右手是別部司馬呂蒙呂子明,左手是承烈校尉淩統淩功績,破賊將軍淩操之子也。”介紹完想起剛才那美貌少年,忙在諸葛亮身後尋找,隻見一眾粗豪大漢舉槍挺立,哪裏還有偽娘身影?孫權遍尋不見,隻得收回雙眼,心下悵然。&1t;i>&1t;/i>

  諸葛亮心中暗笑,忙介紹甘寧、魯肅和黃忠、戲誌才和呂蒙等人相識。那呂蒙滿臉堆笑,淩統卻是滿麵冰霜,甘寧心中氣不過,施禮時暗暗運足功力和淩統碰了一記,兩人的暗勁兒鬥了個不分伯仲,實力竟是旗鼓相當。那孫權見到魯肅,不由分外熱情,言談中頗有招攬之意;見到黃忠,隻好勉強點頭應數。黃忠微微冷笑,軍禮也是一帶而過,昔日孫文台助黃祖守住江夏,使黃忠、戲誌才奪取江夏的計劃受挫,此次若非是文龍主公同意和議,焉知黃漢升不會駕戰船順流而下,剿滅江東孫氏。


  眾人見過,都進了提前布置好的旗艦艙室,分賓主落座,手下奉上香茶。孫權與孔明並排而坐,拉著諸葛亮袍袖道“今日孔明之來,應和江東和議,雙方相約永結盟好,共抗曹賊。吾伯符兄長與公瑾都督都深感文龍將軍厚德,本想親自前來締結盟約,然廬陵戰事緊張,曹孟德五路南下,根本分不開身,因此特命小弟前來迎接。禮數不周之處,還請孔明見諒。”&1t;i>&1t;/i>

  諸葛亮微笑搖頭道“仲謀言重了。誰不知仲謀在江東乃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伯符將軍能派你來主持和議,正是誠意滿滿。不過,聽說江東重臣之中,頗多人認為寧願投降曹操,可保住江東百姓平安,也不願與青龍軍媾和,因青龍軍與江東實有殺父之仇。卻不知仲謀以為如何?”


  孫權神色不動,用言語試探道“吾孫氏幕府領大臣張昭張子布,為人清正嚴明、忠貞鯁直,吾對他甚為敬重。吾在張公麵前,從不敢隨便口不擇言。吾來此之前,子布對我言道,曹孟德攜豺狼虎豹,挾持天子以征討四方,動輒以朝廷的名義來布命令,起兵以來,沿路屠城數座。今天我們如果進行抗拒,就顯得名不正而言不順,而長江天險,也不過是雙方共有。江左百姓,誰的脖頸能抵禦鋼刀?為江東數十萬戶百姓計,當歸順中樞、重建本邦、天下太平、四海歸一。子布之言,吾心甚以為然。”&1t;i>&1t;/i>

  正史中,孫吳創業之初,征服江左,得遇良臣張昭張子布。張昭內鎮群臣、外撫百姓,被孫氏集團倚為吳國之柱石。但在赤壁之戰前夕,張昭卻力主降曹。可以想象以當時張昭在江東的威望,他的這個做法給江東政局帶來了多大的震蕩。在他的影響下,東吳朝臣紛紛主降。幸而孫權在周瑜、魯肅的勸諫下,與劉備聯合,在赤壁大敗曹操,一舉奠定了天下三分的局麵。


  然而赤壁大戰之後,孫權對張昭卻是一如既往的敬重,其原因隻有一個,那就是大家知道張昭之所以主張投降曹操,是真正為了江東百姓考慮,而不是為了自己的榮華富貴。他決不是因為畏懼曹操八十萬大軍而主張投降,在他眼裏最重要的也永遠不是孫氏家族,而是江東百姓。


  從張昭剛開始他出山輔助孫策開始,他的目的從來就不是幫助孫策爭霸天下,而是為了江左的百姓。當時江東軍閥割據,百姓苦於戰亂流離失所,而此時孫策領兵渡江,張昭在孫策身上看到了結束江東戰亂的希望。於是出山盡誠輔佐,幫助孫策完成了江東的統一大業,終於給江東百姓在“白骨露於野,千裏無雞鳴”的亂世中帶來了吳越數十載安寧。&1t;i>&1t;/i>

  曹操乘官渡之戰餘威而直下江東,孫曹兩家表麵上力量懸殊,戰則江東生靈塗炭,降則天下一統、為一,不僅江東士眾可得以保全,甚至太平盛世亦旦夕可望,正是出於這樣的考量,張昭最終決定降曹,試想一下,如果當時張昭的意見被采納,那麽中國的大一統是不是會盡早到來呢?


  孫權說罷,默默看著孔明,孔明不知從哪裏變出一方鵝毛羽扇,邊搖邊說道“這二月天就這樣熱!來,喝茶!”孫權不由啞然,端起茶杯喝了一口,隻聽孔明對著艙口說道“來呀,送客!”。


  孫權大驚之下,站起身說道“孔明何出此言?”


  諸葛亮微微冷笑道“既然仲謀認為子布之言有理,你孫氏死活,卻與我青龍軍何幹?待曹孟德打破江東,我主陳龍也奪得益、涼二州,可各占天下之半。到時候厲兵秣馬,與曹孟德決戰中原,勝負尚未可知。卻不知仲謀投降孟德之後,與某家可還能戰場重逢?既然仲謀把曹孟德當了主公,到時候各位其主,休要手下留情!”&1t;i>&1t;/i>

  一番話說得孫權滿臉通紅,身後淩統、呂蒙右手都按上了劍柄,甘寧、黃忠立刻起身,雙方竟然是劍拔弩張,諸葛亮微笑著揮了揮羽扇,甘寧、黃忠等微微後撤,隻聽諸葛亮笑道“聽說曹孟德喜歡人婦,卻不知投降之後,伯符和公瑾的夫人肯獻與曹公否?”


  此言一出,孫權大怒,倉朗朗一片寶劍出鞘的聲音,卻是呂蒙、淩統、甘寧、黃忠四人對峙,孫權舉劍指著諸葛亮道“黃口小兒,何敢辱我孫家之甚?”


  兵刃磕碰的聲音,立刻引起了艙外守兵的注意,一群青龍軍湧了進來,被諸葛亮羽扇揮退。諸葛亮緩緩道“真正能羞辱你孫家的,恐怕不是我,而是你們孫家自己啊。”一句話說的孫權深思起來,有個成語叫自取其辱,難道諸葛亮就是此意?&1t;i>&1t;/i>

  諸葛亮用羽扇壓下黃忠手裏的寶劍,指著呂蒙和淩統繼續道“曹孟德曆來重視人才,若是呂校尉和淩校尉兩個投降曹操,以他們的才幹,肯定還能當個將軍,得到重用和提拔。孫策將軍武功蓋世,我想投降了也能混個將軍吧。”孫權哪裏還聽不出來,諸葛亮語帶諷刺,不過這次卻沒有作,寶劍緩緩垂下,孫策若是投降,與呂蒙等昔日手下一起服侍曹操,還要臉嗎?江東人人都可以投降,唯獨孫家不能投降。


  諸葛亮見孫權終於恢複理智,微笑道“張子布言下之意,是孫家必敗,讓孫家趴在地下乞求曹孟德,不要屠戮江左百姓。卻不知仲謀認為,我主公陳文龍和曹孟德相比如何?”


  孫權聞言一怔道“文龍將軍起兵不過數年,地盤已經擴展到北至草原,南臨大海,可謂世間奇才。而詩詞歌賦無所不精,十八般武藝無所不通,真是驚才絕豔。曹孟德雖然雄兵在握,但與文龍將軍相比,恐怕還稍有不如。”&1t;i>&1t;/i>

  諸葛亮正色道“仲謀說的正是。若要保全江左百姓,並非一定要搖尾乞憐。仲謀,孫家若有青龍軍之助,焉知不能保全江東百姓。即使與青龍軍的盟約是賭博,也絕對是值得一賭。能否摒棄前嫌,抓住這次與青龍軍締約的機會,就要看你孫家的智慧了。若不能全心全意締結盟約,我諸葛孔明扭頭就走,青龍軍絕不會再有第二位使節前來。”


  孫權臉色轉白,終於刷的收回寶劍,呂蒙、淩統二人立刻還劍入鞘,眾人心裏不由都籲了口氣。孫權緩緩重新坐下,對淩統道“公績,取出來吧。”


  淩統麵無表情,從隨身的長囊中取出一物,用布重重包裹,遞給孫權。孫權雙眼忽然含淚,緩緩將布包打開,隻見一支羽箭,箭頭上還有深黑色的血跡,箭身上隱約可見一個小小的“忠”字。黃忠一眼看見卻認得,脫口而出道“這個……是我昔年的箭……”&1t;i>&1t;/i>

  孫權已是熱淚狂湧,忽然一把將長箭折為兩段,拋在地下道“吾孫仲謀在此盟誓,昔年父仇已隨此箭消逝,孫家之人永遠不得再以此尋仇。青龍與江東二軍,永結盟好,共抗曹賊。”黃忠方明白孫權此來的結盟誠意,忽然翻身從艙室櫃子中取出一個包裹,打開後隻見一柄寶刀光華四射,孫權初時不知其意,待到看到寶刀,不由撲通一聲跪在地下,脫口叫道“古錠刀!!”


  黃忠捧刀,微微鞠躬道“漢升當年為救同僚,誤傷文台兄於野戰,得其古錠刀,數年來封存於漢陽,心中常常思念文台英勇,後悔當初一箭封喉。今天終於等到仲謀來將此仇化解,此刀正當歸還仲謀,誓言永結盟好,共抗曹賊。”


  孫權熱淚難以止歇,終起身接過父親寶刀,拜謝道“漢升之言,令仲謀放下多年仇怨,仲謀此生感恩不盡。既然如此,就請漢升下令,江北黃鶴軍港已經清理完畢,青龍水軍船隻可全體進駐。”&1t;i>&1t;/i>

  諸葛亮、黃忠都是大喜,與孫權握手擊掌,相約上岸之後焚香盟誓。隻有甘寧和淩統似乎是天生的對頭,兩人每次握手,都像是高手交戰,暗暗較量一番。若不是孫權和諸葛亮攔著,恐怕這兩位早就擺開戰場,比比誰才是真功夫了。而艙室後麵的一角,諸葛若雪正咯咯嬌笑,對姐姐道“大姐,你說,哪有中原人長成孫權那個樣子的?肯定不是他爹媽生的。待我見了孫策,倒要比對一下,這孫權和孫策真是一母同胞?”


  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