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六章 春秋大義
第三百五十六章春秋大義
春秋出頭有二十國,一霎時七雄割據把兵鏖。-——清賈鳧西《木皮散人鼓詞》
話說鄴城外圍,淳於瓊聽從郭圖建議,豎起堅固營壘,抵擋敗軍衝擊。關羽率領追兵在後隻顧追擊,卻被淳於瓊軍一陣箭雨射退,連關羽本人也受了傷。
關羽退回軍寨,陳龍見關羽臂上中了一箭,吃了一驚,親自為關羽療傷。一番包紮縫合之後,關羽毫無痛色,轉身自回營帳,卻對龍珠產生了一絲感激。
關羽剛走進自己大帳,因為沒有麻藥,右臂的疼痛火燒火燎起來。關羽眉頭都不皺一下,左手拿起一本《春秋》,就著還亮的天色細讀起來。盡管已讀過許多遍,關羽還是沉浸在春秋奧義中,很快忘了疼痛。天地之大,日月精華,做人的道理,似乎盡在這本奇書之內。
《春秋》確實是一本奇書,春秋時期是中國曆史東周前半期曆史階段。自公元前77o年至公元前476年,史稱“春秋時期”。魯國史官把當時各國報導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記錄下來,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記錄,簡括起來就把這部編年史名為《春秋》。
春秋時期開始於公元前77o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東遷東周開始的一年,止於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戰國前夕,總共295年。孔子依據魯國史官所編《春秋》加以整理修訂,成為儒家經典之一。
春秋時代周王的勢力減弱,諸侯群雄紛爭,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相繼稱霸,史稱春秋五霸。王室日益衰微,大權旁落,諸侯國之間互相征伐,戰爭頻繁。小諸侯國紛紛被吞並,強大的諸侯國在局部地區實現了統一。這一點像極了三國時期。
春秋中期,出現了一個比較和平的時期,原因是各國都被戰爭搞得十分疲憊,需要休整,於是通過公元前546年由14國參加的第二次“弭兵之會”達成協議,戰火暫時得以平息。可是,這期間在長江流域,吳、楚、越三國之間卻多次爆霸權之爭。春秋時代的中後期,隨著牛耕的普及和鐵製農具的應用,經濟有了迅展,出現了私田的開和井田製的瓦解這一深刻的社會變化。在一些諸侯國的內部,貴族勢力強大起來,開始向國君爭奪權力。而新興的諸侯大國,先後取得霸主地位,而實際上,等於接替周王室王朝共主。
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聯手在晉陽打敗智氏,其後逐步將晉國進行了瓜分,自己分別建立了國家,就是著名的“三家分晉”。公元前379年齊國田氏取代薑姓成為齊侯,是為“田齊”。於是,七雄並立,互相爭霸的時代逐步到來,春秋時期走向了戰國時期。
這些春秋霸主裏,關雲長最敬佩齊桓公小白。齊桓公乃春秋五霸之,齊國第十五位國君,薑姓,齊氏,名小白,終年73歲。是薑太公呂尚的第十二代孫,其母為衛國人。在齊僖公長子齊襄公和僖公侄子公孫無知相繼死於內亂後,公子小白與公子糾爭位成功,即國君位為齊桓公。
桓公任管仲為相,推行改革,實行軍政合一、兵民合一的製度,齊國逐漸強盛。桓公於前681年在北杏召集宋國、陳國、蔡國、邾國四國諸侯會盟,是曆史上第一個充當盟主的諸侯。當時中原華夏各諸侯苦於戎狄等部落的攻擊,於是齊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北擊山戎,南伐楚國,成為中原第一個霸主,受到周天子賞賜。但其晚年昏庸,管仲去世後,任用易牙、豎刁等小人,最終在內亂中餓死,關羽每每讀到此,都忍不住搖頭歎息。
齊桓公伐楚時,軍隊異常強大,史稱“召陵之師”。當其衝的楚國人最了解當時的情況。“召陵之師”聯軍有一千數百乘兵車的兵力,在當時是前所未有的巨大兵力。在聯軍壓境的巨大壓力下,楚國被迫請求加入齊國同盟,此事在楚人心中印象極深。而齊桓公去世後的前641年想謀求霸權的楚國在齊國參加盟會,仍然以齊國為盟主,可見齊桓霸業之盛。
關羽正讀到齊桓公霸業之盛,心馳神往時,忽然大營外一陣擾攘,小兵來報,一將自稱冀州大將韓猛,領兵在寨外搦戰,單挑關羽之名。
關羽被無名小卒叫陣,不由心頭大怒,早忘了右臂之傷。牽過赤兔馬,舉青龍偃月刀,直奔寨外,與韓猛鬥在一處。畢竟右臂不太得力,早已金創崩裂,血流如注。關羽拖刀便走,韓猛哪裏肯舍,一心想殺了關羽為蔣奇報仇,在後縱馬急追。
陳龍此時聽說關羽帶傷出陣,急綽起鋼槍出來接應。剛到營外,忽見關羽座下馬一個酷炫的轉身,關羽左手刀閃電一個下劈,當場將韓猛揮為兩段。
關羽用拖刀計殺了韓猛,陳龍領兵,一陣殺散韓猛手下士兵。關羽用力過猛,陳龍又救了關羽回寨調養不提。
韓猛手下敗兵回寨,又將韓猛死訊通知淳於瓊。淳於瓊長籲短歎,心道又是這個關羽,一日間竟斬了我兩員上將!郭圖言道“如今連輸兩陣,士氣必定低落,決不可再出寨野戰。將軍可傳令,有擅自出兵者斬。”
淳於瓊依言傳令,一時再無人敢貿然出戰。第二日,一隻黑山軍到了寨外,也不搦戰,隻在羽箭射程外列隊,遠遠耀武揚威。
此兵卻是周不疑令武安國帶領一萬人,專設給淳於瓊大營的疑兵,料郭圖絕不敢出戰。其餘部隊,早大寬轉越過界河,向著鄴城進。旌旗招展中,化身龍珠的陳龍威風凜凜,左有關羽,右有太史慈,冀州的都城高牆一角,已是近在眼前。
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