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定鼎大明> 第八十七章 那嵩抗清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八十七章 那嵩抗清

  大清順治十六年九月十七日,重慶剿撫署總兵梁加琦在重慶向雲南的信郡王,平西王發出了明軍攻打重慶的軍情,請求發援兵救援。僅僅五天時間,身在昆明的多尼就接道了梁加琦的軍報。


  多尼召集眾將商議,多尼道“現在重慶的剿撫署總兵梁加琦派人送來軍報,說有一夥明軍現在正派兵攻打重慶,要我們派兵回援,你們怎麽看?”固山額真宜爾德道“他們這些降官就是膽小,去年和年初的時候,李國英不也是誇大其詞的說夔東的逆賊攻打重慶嗎?後來不也輕鬆的就被打回去了。我看沒什麽可怕的,不過是一群流寇而已。”


  這時洪承疇也道“如今川中之地,經過我大清的幾次圍剿,已經荒蕪。就算讓這些流寇占據了重慶,等我大軍返回的時候,順手就可以剿滅。我們現在的大敵是永曆和李定國,隻要把他們給剿滅了,其他人不足為慮。何況我們已經得到了準確的情報,元江府的那嵩父子聯絡總兵高應鳳、偽延長伯朱養恩以及石屏總兵許名臣、土官龍讚揚土司起兵謀反。如果我們不能立即將其剿滅的話,如今雲南新定,恐怕各地人心不穩,這對於我們剿滅永曆和李定國非常不利。”


  吳三桂也點頭多尼道“王爺,如今緊要的是穩定雲南,如果雲南戰事有了反複,我們現在的糧草已經不多,這將極大的加重我們後方運糧的風險。而且現在各地經過多年的戰亂,也已經抽不出糧食來了。”吳三桂雖然也是王爵,但是在多尼這個二十來歲的小子麵前卻一點也不敢放肆。人家多尼那可是整個八經的滿清王爺,你一個奴才王爺算什麽,所以吳三桂說的很小心,明知道各地是由於滿清燒殺搶掠,卻不敢明說,隻好模糊的說是戰亂導致的。


  在座的人都知道是怎麽回事,但漢人不敢說,滿人不在乎。所以這原因大家都直接略過,卓布泰道“那還等什麽?直接派兵把那嵩那些反叛的蠻子殺光了就是,昨天不是都說好了讓吳三桂和卓羅一起帶軍去剿滅那嵩那些反賊嗎?怎麽突然收到了一封重慶的什麽信就不打了?”


  多尼其實也不像理會重慶的事,主要是年輕沒經曆過陣戰,發現是軍情就不知道該怎麽辦,所以勉強的召集所有人來商量一下。畢竟他是和碩德豫親王多鐸的兒子,雖然多鐸的封號是很高,但是有多爾袞的這根刺在順治的心裏。多尼可不想這滅國的功勞沒得到,反被順治給抓到了把柄,自己到時候反而不落好。


  現在聽大家的意思都是不去救重慶,當即道“行吧,那我們就先解決了那嵩,永曆和李定國之後,再返回處理重慶的事。”這時平郡王羅可鐸道“我們雖然現在重點不需要去管重慶,但是重慶畢竟是戰略要城,我看還是派三千兵馬去救援一下。如果重慶沒事就讓這三千人駐紮在重慶,加強重慶的防禦,免得這重慶天天的被逆賊給惦記,當地的官員又時不時的發來求救的書信。”


  洪承疇道“平郡王考慮的周到,反正現在永曆已經跑去了緬甸,李定國也隻是在滇西一帶苟延殘喘,三千兵馬對大局沒有影響。”卓布泰不耐煩的道“那就派三千人去吧,免得重慶的守將整天嘰嘰歪歪的求援,你們這些漢蠻子就是矯情,一點都沒有我們滿人利索。”


  卓布泰這話可就打擊的有點廣了,但是在場的滿人都不在乎,漢人心裏雖然難過,但誰叫他們現在是奴才呢,也沒有一個人敢反對,就連被封為平西王的吳三桂一樣不敢出聲,因為他是投降多爾袞,多爾袞被清算的時候,要不是他還有些軍功和軍隊在手,恐怕那個時候就活不下去了。


  多尼想了一下,對吳三桂道“那好,就讓你手下降將郭李愛帶三千兵馬回援重慶。”吳三桂知道這是多尼見自己收降的兵馬太多,想削弱自己的兵力,當即也不敢反對,隻好答應。


  然後多尼道“既然我們先不管重慶,那就盡快剿滅那嵩,然後再滅了永曆和李定國。”這是洪承疇道“剿滅李定國難,但是要滅了永曆其實很簡單。”


  多尼也知道洪承疇是五省經略,職位上要比自己大些,道“洪經略詳細的說來聽聽。”洪承疇道“就在上月緬甸在我大清的施壓下,已經徹底的隔絕了李定國,白文選等人接回永曆的可能,而且目前永曆在緬甸得不到任何的救助,可以說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如果我大清再向緬甸當局施壓的話,相信緬甸當局不敢再做多餘的反抗,而且現在緬王的弟弟莽白十分垂涎國王的位置,要是現在的國王不願意出手,我們可以挑動莽白發動政變,然後出手殺死永曆,來換取我們對他的支持。”


  卓布泰看了洪承疇一眼,暗道“這老東西不愧是個老狐狸,如此歹毒的計謀都能說的出。”當即道“此事可以,如果莽白能殺了永曆,我大清就支持他做國王。”


  多尼也道“可以,我這就寫信給緬甸國王,讓他們盡快把永曆的一幹幫匪移交給我大清,如果他不願意,我們就鼓動莽白發動政變。”然後多尼又看了下眾人道“明日卓羅帶領另一半滿洲八旗軍同吳三桂本部由昆明出發,經通海縣往元江征討那嵩等叛賊。”眾人立即應答。


  第二天,吳三桂和卓羅帶著大軍就出發征討元江那嵩。僅僅五天時間,清軍就抵達臨安府曲江驛,許名臣和龍讚揚見清軍勢大,足足有接近十萬大軍,兩人不敢出戰隻好撤回元江。


  吳三桂和卓羅沒費多大的勁就率軍一路直進,於十月初三占領石屏州。本來七月底,那嵩等人公開反清,各地土司紛紛響應,而許名臣等人四處出擊。許名臣直接攻下石屏州駐紮在那裏。那嵩等人也攻占了蒙自等地,占領了整個臨安府,可是等到清軍出昆明前來討伐的時候,那嵩等人似乎已經被清軍打怕了一樣,直接放棄了沿途關隘,一路退縮。隻知道龜縮在元江州,不敢出戰。


  等到十月十二這天,吳三桂和卓羅帶著大軍來到元江,那嵩等人在元江城裏急道團團轉,那嵩道“諸位可有辦法,如今清軍十萬大軍兵臨城下,我等該如何是好。”那嵩的兒子那燾道“父親怕他清軍做什麽,我們直接出城迎戰就是了,何須在這裏幹著急。”


  那嵩喝道“你知道什麽,清軍十萬大軍,還有一萬多的滿洲韃子兵,我們就隻有區區一萬兵馬,這出去不是羊入虎口嗎?”這時許名臣道“那巡撫,如果我們一味的防守,恐怕於我們的軍心士氣也不利,我們還是要想辦法挫敵銳氣才有利於我們防守。”


  土官龍讚揚道“也不知道晉王會不會來接應我們,如果隻有我們這一萬多兵馬,恐怕很難抵擋的了清軍的進攻。”朱養恩已經投降過一次,如今哪還能說投降的話,當即道“如此我們唯有死戰而已,現在何不趁清軍初到,立足未穩的情況去劫營,也能挫敵銳氣。”


  總兵高應鳳也道“如果我們真的隻是一味防守元江城的話,恐怕不能長久,不如先出城攻取清軍不備,重挫清軍。如此一來我們必定士氣大振,我們守城也就更有把握。”


  那嵩見眾人都讚同出戰,加上那嵩也不想自己被困死在這元江城。便道“好,既然大家都同意,我們立刻就出去攻打清軍大營。”當即眾人召集士兵四千餘人,由西門而出,直取清軍大營。


  吳三桂帶兵打仗幾十年,怎麽會不防備劫營這一招,見城裏明軍出城劫營,當即讓降將楊威,馬惟興、馬寶、塔新策四人領軍出戰。這些原本都是大明將領的人,再如此情況下相見,每人心裏都是一番滋味。


  許名臣見來的是馬惟興,當即道“敘國公,我大明待你不薄啊,如今為何也做那投降之人呢。”馬惟興見到許名臣也是一時間說不出話來,羞愧的無以難當,道“許總兵,如今清軍勢大,皇上又逃到緬甸不知生死,晉王也兵敗滇西。何苦還要無謂掙紮呢?我們陪著大明走到這一步,也算是給大明盡了忠,如今也該為我們自己想想了。”


  許名臣怒道“你是堂堂國公,怎麽可以說出這樣的話來,皇上是去了緬甸,但是皇上還在,晉王兵敗,但晉王也還在滇西抗清。你們就這麽急著去給韃子當狗嗎?”許名臣這話就說的難聽了,這是把投降的人,不管什麽原因都一塊罵了。


  一邊的楊威見吳三桂和卓羅不停的往這邊看,惱羞成怒道“諸位,既然已近降了清,還想這些做什麽?如果我們現在不出力,等到我們回營還能活命嗎?”


  這時馬惟興等人也發現了吳三桂和卓羅在盯著這邊,當即也不好在說什麽,隻是朝著許名臣等人大喊道“你們既要為大明陪葬,我們也就隻好不客氣了。”馬惟興,馬寶和塔新策三人就抽出刀,直接殺向了許名臣等人,這邊出城的高應鳳和朱養恩等人隻好帶兵前來抵擋。


  本來說好的是劫營,結果成了兩軍對戰。本來同是大明的將領和軍隊,如今卻在元江城外分成兩隊廝殺。卓羅在遠處看著,高興道“這樣就對了,讓這些南蠻子互相殘殺,等他們打夠了,沒力氣了,我們再上去直接把他們的頭顱全部割下來。”


  吳三桂本來想把這些降兵編到自己麾下,然而還沒來得及下手,那嵩就在元江反叛。這讓他的收編計劃被打斷,現在對那嵩也是恨之入骨,當即道“是啊,這些土司們,隻要他們手裏還有兵,就一定不會安分,隻有讓他們先把兵力給消耗了才能永保西南安寧。”


  許名臣等人想要攻進清軍的大陣,打亂清軍的陣型,起到挫敵銳氣的效果。但是投降滿清的馬惟興等人,為了在清軍陣營裏站穩腳,那裏會讓許名臣等人得逞,一時間雙方就在元江城外,亡命衝殺。


  雙方的將士見主將拚命,個個也是舍命猛攻。一時間元江城外,殺聲震天,傷亡人數不斷擴大。城裏的那嵩見出城劫營沒劫到,現在反而和清兵陷入了膠著,又看見清軍中軍有出兵的跡象。忙在城上鳴金收兵,許名臣等人攻不破馬惟興等人的防守,反而自己的軍士大量的受傷,現在那嵩鳴金也隻好返回城去。


  馬惟興等人剛剛才投降,和許名臣等人大戰,本就心裏就有些不舒服,如今見許名臣等人收兵回城,當即也不追趕,帶著軍隊就回了清軍大營。我吳三桂見幾人回來還好一些,笑道“幾位將軍勇挫敵軍,可喜可賀啊,我當為幾位將軍記下功勞,等平定了那嵩的叛亂,回到昆明在一並犒賞。”


  馬惟興等人立即道“末將等不過是盡了本分而已,不敢稱功。”吳三桂還要在安慰幾人,卓羅卻道“一群廢物,帶著幾千人馬,連對方四千人都打不敗,還讓人家完好無損的回去了,真是丟人。我看你們就是存心敷衍,不肯為我大清效力。等這次回到昆明,我再和你們算賬。”


  馬惟興等人聽了頓時覺得心裏堵的慌,但是現在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也隻好忍氣吞聲,不敢言語。


  。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