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定鼎大明> 第十九章 封侯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十九章 封侯

  朱大山沒有立即答複賀珍,隻說要考慮兩天。賀珍也不逼迫朱大山,知道逼迫太過怕朱大山反感。便會去客房等朱大山的回複。


  說實話朱大山對於賀珍的提議還是很心動的,本來朱大山就向和夔東的抗清力量匯合,這樣大家也能相互支援,第二個好處就是文安之給的爵位,不是說朱大山多想當個什麽侯爺,而是這樣一來自己的軍隊就名正言順,而不是像現在這樣,報個名號都不知道怎麽好。朱大山也想過直接就自己打旗號。


  但現在天下人不認啊。要麽你是大清,要麽就是大明。你自己隨便打個旗號那是山賊,流寇。沒人搭理你,招兵都難,所以一直朱大山都是采用強行征兵,雖然他打的是大明的旗號,但沒有官方背書。


  這也是這個時代的大環境,不是說你想怎樣大家就都怎麽想。要不然吳三桂起兵還用反清複明呢,他不想自己當皇帝。後來他到是幹了結果敗的更快。


  現在不一樣了,隻要有了文安之代表朝他給自己了爵位,就等於是朝廷給了自己合法性。走到哪裏把這任命給人一看,咱就是正統啊。


  第三就是現在還剩下的抗清力量沒多少了,能保一點是一點,隻有齊心協力才能成功。


  所在朱大山的心裏是很讚同這個方案的,不就是給點糧食嘛,咱現在就糧食多。等朱大山算了算自己現在的兵力決定讓馬元傑和羅大牛準備先攻打儀隴,然後由儀隴向東北攻取巴州。等攻下巴州後轉道向北和宋高舉匯合一起攻打南江和樗林關。


  朱大山決定後,這天朱大山和賀珍在巡撫衙門正要說準備出兵的事,就被苟興旺派來的信使打斷。當天下午朱大山就讓張永全和林壯帶兵去支援劍門關。結果道晚上的時候宋高舉也派人來報,已經拿下百丈關。


  攻打百丈關基本上沒發生什麽戰鬥,布政使吳宏融以巡查之名帶著複明營的將士直接進了梁山關,然後控製了軍官,其他的人就直接投降了。然後宋高舉等人以送糧為名,拉著糧隊直接拿下了百丈關,守關將領見大勢已去也就帶兵投降了。朱大山聽到這些後讓人把百丈關的守將送到保寧,其他俘虜讓宋高舉自行就地改編。


  現在朱大山派往劍門關的兵力,出去死亡和殘疾的有劍門關一千人,其中有兩百是劍州征召的民壯,留守劍州兩百人,蒼溪一百人。派往百丈關方向有一千五百人,其中有招降的五百人。留守南部的隻有黃伯元後麵招來的一百民壯,被程德義帶去取梓潼的七百人。


  現在駐紮保寧的也就兩千八百餘人。還要給馬元傑和羅大牛一千去攻打儀隴,如果隻是攻取儀隴縣城,有七百人就夠了,但是他們還要北上攻取巴州、南江和樗林關。怎麽也得要一千人。


  如果這樣一來整個保寧就隻有一千八百人,這裏麵還有八百人是從府牢裏放出來練習火槍和箭術的。到時有清兵來攻打保寧能上城牆肉搏的就一千人。所以現在朱大山又有點猶豫了。要知道在重慶的李國英手裏還有一支三萬大軍,高民瞻在綿州還集結了又七千多的清兵。這兩路兵馬那一路來攻,保寧現在的兵馬都守不住。


  所以現在朱大山又想和夔東十三家合力攻打川東北,徹底堵住清兵入川的路,隻怕清兵來攻保寧。


  經過一晚的考慮後,朱大山還是決定和夔東十三家聯手,隻要自己能拿到明廷的正式冊封,這對以後自己的發展最有利。當朱大山把這個消息告訴賀珍時,賀珍自己都呆住了。他沒想到朱大山會答應,這個事情對於朱大山來說現在付出的和得到的根本就不成對比。


  賀珍道“朱大帥真的決定了?”朱大山道“當然,能夠徹底堵住清兵入關的道路,為朝廷減輕壓力是臣子的本分,也是身為漢人的本分。”賀珍大喜的抓住朱大山的手道“朱大帥,哦不現在該叫平虜候了。侯爺果然是忠義之士,我這就讓人給文督師傳消息。不知道侯爺能支援夔東多少糧草,幾時出兵?”


  賀珍現在是激動的有些手忙腳亂的,不停的追問朱大山。讓朱大山確定下來,好像十分害怕朱大山反悔。賀珍是真害怕朱大山反悔,夔東太窮了,現在好不容易找到個金主,哪能放手。賀珍現在是恨不得馬上就出兵打通保寧和夔東的聯係。


  朱大山道“我想了下,我們還是盡快出兵,拿下了樗林關堵住清兵入川的道路,然後才能和夔東的各位將軍一起對付,高民瞻集結在綿州的清兵,還有李國英手裏的三萬大軍。”賀珍見朱大山這樣說,有些尷尬的道“李國英手裏不止三萬軍隊,去年譚弘、譚詣兩個狗賊叛變投清,所以李國英手上現在是四萬軍隊,還有就是夔東各家的兵力有限,而且這些年缺少各種物資,現在軍備也不齊。到時恐怕並不能幫多大的忙。”


  朱大山見這還沒有合兵,賀珍已經開始推脫,頓時心裏就有些是不是上當的想法。在一旁的周大柱怒道“你們這是怎麽個說法,我們大帥出錢出糧還出力,讓大家合道一起是為了抗清。現在才說大家出來一起齊心協力的打清兵,你們就推著推那的。你們不會是騙子吧”周大柱這話就說的有點重了。


  賀珍聽了周大柱的話,瞬間臉色就變了。他們抗清的意誌這是不容懷疑,雖然各家都有各家的小心思,但在大義上是沒有虧欠的。賀珍當場就怒道“我們抗清複明天日可鑒,朱大帥要是不信盡可不發兵就是。你這侯爺是文督師給封的,也就是朝廷給你的。我拿不走,等下你把它給簽了,我自會夔東去,我們沒靠任何人也抗清,跟韃子打了十幾年,難道就為騙你幾顆糧食不成。”說著就回客房去取朱大帥的冊封文書。


  朱大帥忙拉住賀珍道“岐候,岐候不要生氣,他就是一憨貨,再說著複明營的將士一個月前都還在農田裏幹活。那裏真的這些禮數。可不要為了幾句胡話就傷了兩家的和氣,壞了抗清複明的大業。難道我複明營的營號還不夠我們抗清複明的決心嗎?”


  賀珍見朱大山這樣說,也就不好在發作。道“侯爺的抗清決心我當然明白,我也並不是要推脫,隻是”賀珍似乎有些難以啟齒,臉上一紅才道“我實話跟侯爺說吧,其實文督師並未要求侯爺要去攻打川東,和夔東十三見連成一片。這都是我個人的心思。”


  朱大山見賀珍說話的樣子,明白賀珍有他的理由也沒接話。果然賀珍看了朱大山一樣接著道“我提出這個條件,主要是夔東太窮,現在駐紮在夔東的各家將軍合起來軍隊號稱有十萬,但其實大多是婦孺老弱。真正能戰的合在一起也就三萬餘人。而且各家號令不一,所以去年和今年初兩次攻打重慶都無功而返。文督師也應為這個身體是越來越差。”


  賀珍歇了下道“我見侯爺雖然舉兵時間很短,但糧草充足。就想若能和侯爺連成一片,又侯爺的糧草支援。我們也就能緩過氣來,到時大家抗清不是也更有勝算嗎?但是我們短時間恐怕沒有多大的力量支援侯爺啊。”


  朱大山聽完賀珍的話陷入了沉思,真如賀珍說的這樣,那夔東十三家的人馬出來不是助力,反而是個包袱。根本就對自己沒有絲毫的幫助啊!賀珍也知道這對朱大山來說是個負擔,就出來的人不光不能幫助自己,還要消耗自己的糧草。而且是十幾萬人,他不是幾個人也不是幾百人。這樣龐大的人口,糧草消耗是很恐怖的,朱大山的那點糧草恐怕支持不到兩個月就沒了。賀珍也不開口打擾朱大山。


  周大柱這時也不敢說話了,這個決定很有可能影響複明營的存亡。這樣的決定隻能朱大山一人決定。


  朱大山在巡撫衙門的大堂上,來回的走動。持續了又半個時辰,突然朱大山一臉堅定的站住。周大柱和賀珍都知道朱大山要下決定了,兩人不由的緊張起來。


  朱大山道“我決定繼續攻打川東,和夔東的各家將軍連成一片。咱們抗清的力量不能在損耗了。要是我們不是各家獨自抗清,導致力量過於分散,清兵那裏能打下這萬裏江山。”


  賀珍聽到朱大山的話先是欣喜若狂,然後又神情暗淡。道“侯爺說的對,要不是大家各自為戰,豈能讓韃子占了這萬裏江山。如果之前的各家能與將軍高義,我們也不至於困守與夔東山區。”然後賀珍又堅定道“我這就給文督師傳信,讓他召集各家盡快向夔西和夔北發起攻擊,但不管結果如何,我賀珍一定會想太平發起攻擊,堵住清兵走夔州入川的道理,如果攻不下,我就是死也死在太平的城下。”


  朱大山忙道“岐候錯了,我們抗清才是大業,太平一次打不下,還有第二次,豈能輕言生死。侯爺當保住有用之身繼續抗清啊。”


  賀珍見朱大山說的動情,居然和朱大山生出惺惺相惜之感。隨後就把文安之冊封朱大帥為平虜候的文書給了朱大山,當然平虜候的印信啊,賀珍再當天下午就見朱大山安排出征川東北的事宜,感歎平虜候果然雷厲風行。


  第二天一早,賀珍見複明營將士要出征儀隴,便要求一同在儀隴,然後轉入大小蓬山從而進入夔州地界。朱大山當然沒意見,於是賀珍隨隊伍一路向儀隴走去。


  然而就在朱大山和賀珍商量好要聯合截斷清兵入川道路的時候,一夥敗兵終於把劍門關丟失的軍情帶到了廣元,廣元守將李公誨還想帶兵奪回劍門關,但是天公不做美,居然下起了大雨,李公誨隻能作罷。一麵向清廷上奏,一麵派人南下稟報總督李國英。


  李公誨的奏章經漢中,送到西安駐防的滿洲西安將軍傅喀禪手裏,傅喀禪大驚,不敢停留,派六百裏加急即送北京。


  再說駐紮在重慶的李國英,已經快半個月沒收道巡撫高民瞻的報告,過年後一直說要攻打成都,如今已經是六月底快進入七月了。不見報告軍情,連日常政務也不上報。李國英坐在重慶府衙的大堂上,隻見外麵跑進來一探馬,原來前幾日不見有高民瞻的塘報,便派人去保寧詢問,這才去了兩日怎麽就回來了?


  李國英忙上前問道“可有高巡撫的塘報?你怎麽就回來了?”隻見那探子道“回稟總督大人,沒有高巡撫的塘報,但是我在合州碰到了順慶府的塘報快驛,他說保寧府南部縣有亂民作亂,向保寧方向的驛路斷絕,本該送往保寧的塘報隻好送到重慶總督這邊來了。”


  李國英一聽大怒,道“南部有亂民作亂你不去打探情況,你跑回來做什麽?”那探子頓時嚇得連連求饒,但李國英那裏肯放過,抽出旁邊侍衛的刀就直接砍了這探子。然後道“把他脫出去,然後讓人來洗幹淨。告訴重夔總兵程廷俊再派探馬前去打探。”


  。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